關于石城村的前一篇文章發出之后,有網友留言,說:馬老師,你弄錯了,龍門寺在源頭村,不在石城村。
非常感謝網友認真閱讀,并指出文章表述錯誤的地方。
收到留言后趕緊上網搜索,看到網上關于龍門寺的信息基本上都一樣,或者說龍門寺位于“源頭村北1.5公里”,或者直說位于“源頭村”。這個信息對不對?對,但也不完全正確。
如果是對外地人介紹,這樣說完全可以,甚至還可以說是十分恰當。因為一個外地人要去龍門寺,他按這個介紹導航到源頭村,完全不走冤枉路,很好。
但,要是全面介紹石城村,而把龍門寺拋除在外,石城村肯定不答應。平常說說龍門寺在源頭村也就罷了,要是硬把龍門寺這一塊和石城村切割開來那可就不行了,因為龍門寺從歷史上直到現在一直是屬于石城村的管轄范圍。
平順縣,這片隱藏于太行山深處的土地,人口居住比較分散,這邊一戶,那里一家,全散落在這一山和那一溝之間,形成了無數個自然村莊。正因如此,一個行政村往往由許多小的自然村莊聚合而成,石城村便是這樣。
除卻作為核心的石城主村,其周邊還散布著蟒巖、龍門寺 、大巖腦、西辿、樂道、小木口、南道、西香凹、東峧溝、大掌、永樂梯、樂家峧、老碣、西峧溝、圈套峧等十幾個自然小村莊,它們如同繁星點點,鑲嵌在環石城主村的深山之中。
龍門寺自然莊,作為其中獨具特色的存在,以前曾有十余戶人家在此安居樂業。這些住戶,主要由兩類人構成:一類是曾租種龍門寺土地的佃戶,他們年復一年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播種希望;另一類則是從龍門寺還俗的僧人,塵世的煙火在他們心間重燃,選擇在此處落地生根。時過境遷,如今他們大多已陸續遷至石城主村,此地只留下些許歲月的痕跡。
龍門寺莊聲名遠揚,在于龍門寺古建筑的珍貴非凡,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八方來客。而龍門寺周邊的山林土地,依然是在石城村的管轄之下。不過,石城村的十幾個自然莊中,現在除蟒巖和西辿外,其余都已經沒有老百姓居住了。
太行山如一卷被歲月揉皺的宣紙,而平順縣石城村便是這褶皺深處的一滴墨痕。這里沒有都市的喧囂,只有山與水的私語、石與云的纏綿,以及時光在石縫間悄然生長的故事。漫步其間,仿佛翻開一部用山石流水寫就的史詩,每一塊青石板都是詩行,每一道山泉都是韻腳。
石城村所處這塊地方地理條件非常好。往近里看,石城村西是一條河溝,村東是一條河溝,村南是濤濤的濁漳河,背靠著高高的山,村子恰好在中間的這一片是一小塊沖積平原。背山面水,朝陽而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物產豐富,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往遠里看,石城村的東、西、南、北四面被十幾座大小山頭環繞,如正西有西王山,西北有雞冠寨、小寨山,西南有王帽山,正南有筆架山,東南有大寨山,正東有石榴山、臥佛山,東邊近處還有寨坡孤山,正北有連印山,東北有窟窿山等。
環石城皆山也。這些山首尾相接對村莊形成一個大的拱衛之勢,就像一座天然形成的石頭城,確是個藏軍屯糧的好地方。不由得想,石勒能從奴隸做到皇帝,不僅雄才大略,也是真有眼光。石城村這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竟然被他選中了。
山是青山,水是綠水。綠水青山,就是石城村最堅實的依托。
石城村依偎在濁漳河北岸,324省道穿村而過,將現代交通的便利與古鎮的靜謐編織成和諧畫卷。濁漳河的水,是太行山的血脈。春日里,河水裹挾著融雪的清冽,沖刷著兩岸的卵石;秋日則沉淀成翡翠般的碧色,倒映著層林盡染的山影。河畔的梯田上,農人彎腰耕作,鋤頭與土地的對話聲與流水聲交織,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農事歌謠。
想當年,老支書劉進和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及全體群眾積極建設引水渠道3.5公里,把龍門寺泉水引進石城村,群眾早早吃上了清涼甘甜的泉水。修建蓄水池、高灌站,把旱地變成水田,太行山里也實現了一年兩季收獲。又利用濁漳河水修建了小水電站,在1962年就解決了全村的照明問題。
村西不遠處,紅旗渠的源頭在濁漳河畔靜靜流淌。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人民用血肉之軀鑿山引水,而石城村人也是這場壯舉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如今,紅旗渠水依舊奔涌,卻少了當年的悲壯,多了幾分歲月沉淀的從容。村民說:“這水里有汗,也有魂。”
石城村周邊的山巒,宛如一座座綠色的寶藏,慷慨地饋贈出花椒、核桃、柿子、軟棗等諸多山珍。每至收獲時節,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果實,微風拂過,麻香四溢,那是屬于石城獨特的味道;核桃樹的枝頭被沉甸甸的青皮核桃壓彎了腰,敲開外殼,露出飽滿的果仁,飽含著大地的滋養;柿子樹像是被點燃的紅燈籠,紅彤彤地掛滿枝頭,在秋日的暖陽下閃耀著誘人的光澤,咬上一口,軟糯香甜;還有那不起眼的軟棗,雖個頭小巧,卻有著別樣的清甜,承載著兒時的記憶。
兒時的記憶,是多少離鄉游子最深切的懷念。
從石城村走出了多少游子呢?不知道!因為石城村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從明清時期的龍門書院到上世紀的平順縣第三高小,現在是除平順縣城之外唯一處幼兒園、小學、中學齊全的地方。
山的厚重和水的靈動,造就石城村的人杰地靈,加之歷來重視教育的宣傳與投入,因此上在各個時期石城村都有人才輩出。從這里走出的學子,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有的投身科研,為國家的技術突破貢獻力量;有的扎根基層,致力于鄉村振興,反哺家鄉。
那一開門就撲面而來的巍巍高山,那流淌不息的濁漳河,那棵歷經七百余年依舊挺拔的老柏樹,還有老屋上空那縷裊裊升起的炊煙……都是游子們的懷念。
依山傍水的石城村,依舊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山是青山,水是綠水。
山與水的相互交融,共同繪就了這大自然最壯麗的畫卷,讓人沉醉其中,忘卻塵世紛擾,只想靜靜聆聽這山水間石城村的千古傳奇。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