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令人大跌眼鏡啊!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就是數天前結束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他在總結性發言的時候居然哭了,因為歐洲人認為的親密盟友——美國新一屆政府背刺他們了。
令霍伊斯根等人感到痛心的還有特朗普嚴詞拒絕了“俄烏和平談判”應該有歐洲席位的要求,英國《金融時報》嘲諷道,在“美國利益優先的霸權態度”面前,歐洲人不配上桌,若要上桌請坐在小孩那邊。
俄烏沖突以來的三年時間,歐洲諸國都在積極配合美國打壓俄羅斯的戰略,給予烏克蘭大量的武器、彈藥、資金等援助,但當美國換個總統后居然發現:“在強權面前,歐洲原來也是這么的軟弱可欺”。
當美國需要歐洲人付出,全力支援烏克蘭的時候,歐洲人做到了,而且還是賣力的在做。但當美國出來收割利益的時候,卻將歐洲擋在了門外,這是典型的: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歐洲說,出現了信任危機
芬蘭總統亞歷山大·斯圖布悲憤地說:“在特朗普上任之前,我們是比較樂觀的,但最近幾天的新事態發展讓我們更加的悲觀”;法國總統馬克龍說特朗普、萬斯等人的發言,讓歐洲國家更加擔心與美國的同盟關系。
數十年來,一個令歐洲人習以為常的美國已經不復存在,這是一個新的美國。伯格曼警告說,以特朗普為首的美國新一屆政府官員的言行可能已導致跨大西洋聯盟之間的關系發生重大轉折。
蘭茨貝吉斯,立陶宛前外交部長勸說大家不要擔心美國的改變,“老實說,我更擔心歐洲”。是的,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政客感到迷茫了,歐洲有“被撇下”和“被降級”的巨大風險,未來在哪呢?
南生認為,歐洲首先要拋棄北約
組建屬于歐洲人自己的軍隊,在安全問題上不要高度依賴美國,爭取獲得獨立自主權。時間還來得及,歐洲國家在科技、軍備領域的底蘊不宜被低估,要盡快邁出歐洲共同防務合作的實質性一步。
遠離北約,組建歐洲自己的軍事力量可不是澤連斯基希望的那樣,取代美國,讓歐洲獨立承擔援助烏克蘭的任務。而是自己的安全問題,由自己負責。增強內部凝聚力,不用再被美國的安全訛詐政策所束縛。
我們經常說中美俄是大三角,也有一些分析機構說“中美俄歐”是四角關系。是三角關系,還是四角關系,就是看歐洲到底有沒有獨立性,有沒有自己的聲音。若繼續緊跟著在美國身邊,甘愿做美國小弟的話。
那中、美、俄、歐的四角關系格局將會越來越少有人提,因為歐洲只配上“小孩那桌”,重大事情沒有發言權。當今的世界依然在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流眼淚是沒有實際作用的。
去年初,米爾斯海默接受印度知名女主持人的采訪,他認為中國、美國、俄羅斯都是世界多極化中的一員,印度也有成為一極的潛能,但日本卻不能。盡管日本的經濟、科技與產業能力都遠超印度。
但就是因為日本的對外政策高度追隨美國,沒有自主性,無法在全球重大事情上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只能是附和美國而不能成為一極。他建議印度繼續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為一個有抱負的大國。
歐洲不應該將俄羅斯視為“安全威脅”
歐洲若想構建穩固的四角關系格局,就不能單方面追隨美國,需要獨立自主的國防和外交政策。四角關系是互動的,若歐洲選擇和其中的某一角結盟的話,那必然會推動另外兩角站在一起。
若歐洲選擇自主,不再與美國結盟,我們并不奢望他們選擇與中國或俄羅斯結盟,這不現實,也沒有意義,更做不到。但不應再將中國與俄羅斯看成是“威脅”,不再將俄羅斯當成是安全的威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歐洲將俄羅斯當成敵人,那他就會變成敵人,這是在自找麻煩。若將俄羅斯當成自己的合作伙伴,那他們就完全可以成為發展的伙伴,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對手。
俄烏沖突之前很多年,歐洲與俄羅斯就是伙伴。盡管不是歐洲人歡迎的好伙伴,盡管這種伙伴關系很微妙、很脆弱、不牢固,但卻在享受來自俄羅斯的低價能源,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啊。
歐洲人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們喊了幾十年的“俄羅斯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的預警信號,但向東擴張軍力的卻是北約,而不是俄羅斯。在局外人看來,多年來都是北約或歐洲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更大。
與俄羅斯和平相處,對歐洲人的安全至關重要。大國的崩塌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的,對擁有數千顆核武器的俄羅斯而言,歐洲國家想要使用武力從外部擊垮他是很難的,代價甚至是不可承受的。
在經貿上,歐洲不應視中國為威脅
中國與歐洲離的很遠,他們提及中國時通常不說存在地緣安全威脅,他卻總是在經濟、貿易、科技等領域說中國在威脅歐洲。很無語啊,這是歐洲人長期被意識形態宣傳模糊了雙眼,看不見真相了。
美國政客需要的是鞏固霸權,可以當今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來要挾他國讓利,動輒施行逆全球化政策。但歐洲單個國家的市場都很小,歐洲單個國家產業鏈都不完善,甚至都沒有幾個產業可言。
歐洲各國需要貿易全球化來“交換商品”,歐洲各國的崛起與富裕也都是從全球化的不斷拓展中獲得的。如果歐洲與中國這個經濟依然在快速發展,很快就會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國家交惡。
這不等于是主動在阻礙自己的發展嘛!中國與歐洲之間依然還有很強的互補關系,在機械設備、高端汽車、奢侈品、奶粉、豬肉、金融、旅游等領域,歐洲依然可從中國企業手中爭取大量訂單。
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正在快速發展,持有的是開放政策,中歐之間也可取長補短,互惠互利。不奢望歐洲完全遠離美國,導向我國,但應該視中國為可以持續合作的伙伴,起碼是良性競爭的伙伴。
南生認為,歐洲人當前的焦慮、憂心一方面是源于對美國單邊主義的不滿,被美國背刺后的痛心與無奈;另一方面是源于其對自身地位認知的迷茫,對未來發展方向與影響力深度衰減的擔憂。
他們真的不知所措了,一會說準備要出兵烏克蘭,一會又說不打算出兵。法國總統馬克龍聲稱這是“保持戰略模糊”,純粹是典型的自我安慰,實質是仍在期待世界看到“歐洲仍能發揮作用”。
好吧,說是期待世界看到,本意是歐洲在期待“美國能看到”,希望特朗普能回心轉意,但現實是殘酷的。歐洲人需要盡快醒來,需要反思: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避免被外部勢力“牽著鼻子走”。
也就是歐洲人需要實現真正的戰略自主,請注意“真正”兩字。是繼續甘愿成為霸權的工具,或者是迫于壓力向單邊主義與逆全球化屈服,還是決心獲得戰略自主權,做多邊主義的踐行者,成為四角格局中的一員?
對于今天的歐洲各國政要而言,答案不是背刺之后的流淚,不是期待美國領導人的回心轉意,不是沉浸在“過去曾經擁有的所謂共同價值觀”,而是如何在開放與合作中塑造一個更好的未來。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和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