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胥 植
編輯| 王 潘
誰也沒想到,地平線的反轉來得如此之快。
從去年10月底登錄港股市場以來,地平線呈現出高開低走之勢,到今年1月初已經跌破了3.99港元的發行價。彼時市場一片唱衰的聲音,一方面是行業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則是在高研發投入之下,地平線虧損嚴重,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計虧損超過226億元。
轉機出現在春節后,DeepSeek的一夜爆火,顯著降低了技術門檻和車端算力需求,首次讓行業認識到國產芯片能夠以更低成本實現高階智駕。隨后比亞迪一場堪稱“核彈級”的智駕發布會,也讓早早與比亞迪建立起合作關系的地平線徹底起飛,作為比亞迪的芯片核心供應商之一,地平線的市場份額有希望穩健擴大。
乘著DeepSeek和比亞迪兩股“東風”,地平線股價一路飛升,截至發稿,其股價表現已從1月初的最低點3.32港元沖到最高近8港元,漲幅超過120%。
黑芝麻和文遠知行同樣搭上了這趟“快車”,實現了驚人的股價增長,但這并不代表地平線們已經完全突圍。從去年開始,智駕已成為各大車企集中突破的重中之重,可以預見,2025年將是智駕賽道“刺刀見紅”的關鍵一年。同時隨著頭部車企們自研芯片和智駕系統的腳步加速,地平線等智駕公司的處境也越來越不容樂觀。
春節后,曾經的智駕明星獨角獸,融資到E輪的縱目科技已陷入停擺狀態,700多名員工被迫“失業”。2月19日晚,另一家自動駕駛明星企業圖森未來的廣州總部也人去樓空,有員工在社交媒體發布了公司內部通告截圖,顯示“廣州部門進入解散清算流程”。
與地平線同屬智駕第一梯隊的Momenta創始人曹旭東在近期就表示,智駕行業已進入“大逃殺”時刻,且比車圈更加激烈,2026年就會分出勝負,未來中國智駕公司只會剩下3家。
“風口”之下,能飛多遠?
資本市場的反應向來是企業發展的晴雨表,地平線從光環加身到跌落神壇,再到奇跡逆襲,都發生在短短幾個月中。巨大的波動也說明智駕賽道還處于極度的震蕩過程中,上下游的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連鎖效應。
智駕公司的競爭點主要在于技術實力與市場規模,其中智駕解決方案經過去年的“競速賽”后,無圖NOA與端到端大模型已逐步成為車企“標配”,在L3尚不能完全落地的情況下,可以說頭部車企的智駕表現基本已經摸到了L2的天花板,孰優孰劣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營銷怎么去夸。因此技術方面的戰爭,正在轉向以芯片為代表的硬件能力。
此次DeepSeek與比亞迪的“橫空出世”,恰好從這兩個方面解決了地平線的焦慮。
DeepSeek通過算法優化降低了智駕算力需求,一方面讓地平線看到了低成本實現高算力的可能,如通過知識蒸餾技術將大型模型壓縮為輕量級模型,顯著降低車端算力需求,提升了其芯片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對英偉達芯片的“祛魅”,當DeepSeek爆火時,英偉達股價一夜大跌17%,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即是最好例證。這無疑將讓芯片國產化替代的趨勢大大加速,地平線正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而比亞迪與地平線的戰略合作早在2021年就已展開。光子星球此前曾有過分析,在去年急于趕智駕“進度”的比亞迪,采取了自研+合作“兩條腿走路”的模式,與Momenta、地平線、黑芝麻、華為等眾多企業均有深度合作。
去年的漢 EV就采用了地平線的征程5芯片,在前幾天的智駕發布會后,征程6芯片又首發落地比亞迪天神之眼,在21款車型上進行搭載。隨著比亞迪“智駕平權”的推進,征程6芯片也即將迎來大規模量產交付。比亞迪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與第二名“斷檔式”的銷量差距,很可能讓地平線的份額再上幾層樓。
但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與比亞迪所帶來的“風口”,并未改變地平線等一眾智駕公司的底層邏輯。換句話說,即使地平線看起來前景一片光明,但還遠談不上建立了“護城河”,在接下來的一兩年中,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智駕公司學不了華為
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已認識了供應商芯片的不足,開始布局芯片自研,以滿足軟硬件深度融合與最佳適配的定制化需求。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了完全自研的FSD芯片,走上了全面自主掌控之路。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近兩年智駕域控芯片搭載量前三名的玩家,分別是特斯拉FSD芯片、英偉達Orin芯片、Mobileye的Eye系列芯片。
除了滿足技術自主可控和定制化需求外,從長期來看,自研芯片還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可以說,從供應到自研,是每一家頭部車企都一定會去做的事,只是早晚問題而已。何小鵬曾表示,立志在AI層面有所作為的公司,可能都會有非通用的芯片。
就國內車企來看,吉利的中國首款7納米車規級SoC芯片“龍鷹一號”已實現量產,搭載在了領克08、銀河E5等多款車型上,同時還計劃在2025年推出5nm車載一體化超算平臺芯片和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
蔚來的“神璣”芯片已經在ET9上進行搭載,小鵬自研芯片“圖靈”已成功流片,將同時用于汽車、機器人和飛行汽車,而理想的“舒馬赫”芯片也在近期完成流片工作。
盡管智駕公司早已認識到了僅提供智駕解決方案的不足,開始布局“軟硬一體化”,但在車企紛紛下場的趨勢之下,第三方智駕公司依然有著隨時“被拋棄”的可能。
智駕公司與車企不應再只是簡單的供需合作關系,向華為學習,與車企進行深度協同,共同進行芯片與智駕研發,似乎才是智駕公司當下的最優解。
地平線已經開始了這一模式的探索,開放硬件平臺和工具鏈軟件、仿真軟件等,讓車企可以基于此進行自動駕駛數據的采集和算法訓練,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此前地平線與比亞迪就曾共同開展智駕研發,一方面共建技術平臺,合作開發智能駕駛功能;另一方面地平線根據比亞迪不同車型的智能駕駛需求,提供征程系列芯片的不同版本進行適配。天神之眼能夠超過一些人的預期,如此早大規模落地,背后也少不了地平線的一份功勞。
然而這一模式相較華為的“四界”,智駕公司在合作中不管是參與程度還是重要性,都有著不小的差距。拋開技術實力不談,華為強大的品牌力賦能,是所有智駕公司都不具備的先天缺陷。隨著車企在智駕軟硬件技術上的逐步成熟,未來智駕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將逐步變得無足輕重。
想要真正實現“長期主義”,智駕公司們要么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要么建立一條足夠深的護城河,才是最終出路。
智駕是眼前的茍且,機器人才是星辰大海
剛處于起步階段的人形機器人,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一點,從地平線的公司命名就能看出,包括港股名稱也叫“地平線機器人”,其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服務于機器人領域的企業,旨在成為“機器人時代的Wintel”,智能駕駛芯片業務只是其智能計算業務的一個應用場景。
這一理念,與理想汽車不久前宣布的轉型不謀而合。盡管目前95%的收入均來自汽車領域,但地平線也在布局機器人業務,例如推出了開發者套件RDK和基于ROS平臺的 TogethROS.bot等產品,為機器人開發者提供支持。
余凱曾在創立地平線時向投資人表示,“全世界未來都是機器人,這里面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十年、二十年難得一遇”。
近期在宇樹科技的領頭之下,人形機器人產業開始“狂飆”。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近日在接受央視訪談時表示,2025年底之前AI人形機器人將會達到 “新量級”,2026-2027 年將在服務業、工業等部分場景落地。
在去年,地平線成立全資控股子公司“地瓜機器人”,主要研發消費級機器人的底層計算平臺,據悉已組建了一個約50人的具身智能實驗室,研發具身智能軟硬件。2025 年 CES 上,科沃斯發布的GOAT A和GOAT O系列割草機器人就搭載了地瓜機器人旭日5智能計算芯片。此外旭日系列芯片還應用于科沃斯掃拖機器人、空氣凈化機器人等多款產品上。
就在上個月,具身智能創業公司維他動力剛剛完成近億元人民幣種子輪融資,其創始團隊的身影中,除了理想汽車前智能駕駛產品總監趙哲倫外,還有地平線前副總裁、前軟件平臺產品線總裁余軼南,地平線前軟件平臺總架構師、智駕創始團隊成員宋巍,同時地平線也是此次融資的領投方之一。
余軼南曾是地平線的智駕“一號位”,從百度IDL就一直跟隨余凱。余凱在領投中表示,余軼南是地平線智駕從0到1的搭建者,在前瞻技術研發和規模化量產上有豐富的經驗,“我和地平線都將給予大力支持”。這種種跡象,都很容易讓人產生猜測,維他動力是否是地平線在機器人賽道又一“隱性棋子”。
機器人固然是公認的下一個萬億賽道,但其技術難度與汽車相比也遠不是一個等級,同時還有小鵬、理想等大批強力對手。相較于“詩和遠方”,地平線也許更應該考慮當下的發展,如同文章開始曹旭東所說,至少要先保證成為“幸存者”之一。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