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有多個“首次”任務將出現,一旦全部執行完成,并且成功實施,都將創造中國“多個首次”。
所以,2025年又是中國航天輝煌的一年,比如:中國2025年將迎來可重復火箭的爆發時期,朱雀,星云系列等,多個新火箭將全面推出,包括我國已經成功首次發射的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等。
而除此之外,今年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中國首次進行“小行星采樣”任務,該任務已經安排了,確定了,也就是天問二號任務。
發現9年!中國將“準衛星”采樣
很多人可能會有所質疑,那就是中國天問一號任務是火星探索任務,同樣是天問系列任務,為何不是去火星?
的確,這有點疑惑,但了解了該任務,就不應該有所疑惑,因為這一次任務是我國前往“準衛星”采樣,然后推動天問三號任務的執行——也就是火星采樣任務,那你說有沒有關系?肯定是有關系的,這是進行火星采樣的技術驗證。
所以,一旦我國在“準衛星”完成了首次采樣,將推動我國下一次火星采樣任務的穩定性。
而本次采集樣品的小行星,名叫“2016 HO3”,它是在2016年發現的,至今也是9年了,這一顆小行星又被認為是一顆“準衛星”,這是因為它的公轉周期為365.77天,和地球的365.25天非常接近,每年圍著地球轉一圈。
這就是為何將其稱之為“準衛星”的原因。當然,我們不能把2016 HO3當成月球那樣的真衛星,因為它圍繞地球運動只是一種視覺效果,其本質是圍繞太陽公轉,是由太陽引力掌控而非地球引力操縱的結果。
所以,我國這一次要進行對它采樣,就是要找到其關鍵性的問題,看看這一顆“準衛星”到底是如何的。
當然,除了這一顆小行星采樣之外,我國還有一次任務,也是建立在該任務上的,就是針對2013年由泛星計劃望遠鏡發現的天體,編號為311P/PanSTARRS,去進行對該小行星探索,看看是否存在冰或其他揮發物保留至今的機制,找到一些相關性的生命歷史演變的證據等等。
只不過,從個人的角度上來看,最為重要的還是“2016 HO3”,畢竟其采樣之后,將驗證天問三號技術支持,這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只不過,我國在發射之后,對它的采樣計劃,并不會那么快。
預計2025年5月左右發射,1年后才會采樣,這是為什么?
依照我國天問二號的計劃,就是預計在2025年5月左右進行發射,所以,這也說明了這是今年上半年的重點任務。
而本次任務采取的火箭,已經披露了,采取我國王牌火箭——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這一款火箭是一型三級液體捆綁火箭,主要用于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重型衛星、輕型衛星一箭多星、北斗導航衛星及它軌道衛星的發射,是中國用于商業發射服務的主力火箭。
該火箭不僅有效提高了長征三號系列火箭高軌道的運載能力,形成了完整系列。
當然,這是屬于長征三號的系列火箭之一,其各種配置對比,大家看一下下面圖就行。
所以,針對這一款火箭,還是我國執行任務的主力。
而在成功發射之后,我國天問二號任務執行采樣任務,并不會那么快,預計要等待1年之后才會采樣,也就是要1年繞飛之后才會采樣,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我國已經公布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 一是因為要在著陸采樣之前執行許多科學研究。
- 二是因為對這顆小天體的了解還不夠。
比如,它究竟有多大?是什么形狀?是一整塊“大石頭”還是由許多碎塊堆成?其表面地形會不會磕碰、卡住或遮擋探測器?種種細節都要慎重考慮。
所以,相當于就是我國要先分析這一顆小行星,然后才會執行采樣計劃,因為在最初我國對該小行星都是建立在模糊的情況,在獲得一定數據之后,進行采樣,也可以確定整個任務的穩定性。
而且在采樣過程之中,也將是挑戰,按照采集的模式來看,也是與常規性的采樣模式有點差別。
那就是天問二號會使用多臂協作式小天體附著取樣機器人機械系統,將自己固定在小行星表面再執行采樣任務,目標是取得100克以上(100克+)的小行星樣品。
采樣完畢后,天問二號將樣品交還地球需要大半年左右的時間。
這可以看得出來,這時間還是有點長,當然,這不是最長的,最長的還是返程任務,它還要去311P,這是運行在主小行星帶的,比火星軌道還要靠外,所以天問二號要克服太陽引力才能抵達。
預計天問二號從地球飛到311P,需耗費7年時間。
大家對比一下,至少我國完成這兩個任務,可能需要近9年或者10年左右的時間,這任務周期著實有點長了,只是小行星采樣會更快一點。
時間長短不重要,成功才最重要
針對我國首次小行星采樣任務來說,其實時間長短真的不重要,只要最終成功了,那已經是創造了我國航天歷史。
而且針對首次采樣任務來說,本身就是具有難度,挑戰性的,大家只要理性看待就行。
而從我國執行航天任務以來,基本都是穩步推進,從個人上來講,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火星探測任務,我國沒有去過,不也是一次成功?
月球背面采樣任務,我國也沒有執行過,不也是一次成功?所以,相信自己的實力,這就是關鍵性的。
這里也期待,我國一切準備好,進行太空采樣任務,完美的將這一顆發現9年的小行星樣品采集回來,創造我國首次小行星采樣任務的成果,這就是基本情況。
所以,穩打穩的推進,不要著急,發射時間甚至都可以調整,時間長短不重要,成功才最重要。
畢竟小行星樣品采集回地球,才是最為關鍵性的點,這樣我國后續執行天問三號任務,也就具有保障了,因為技術驗證完全得到了證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