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上海法院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行動計劃(8.0版)》,并通報上海法院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典型案例、事例(2025年)。其中,嘉定區人民法院共3篇案例、事例入選2025年上海法院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典型、提名案例事例。
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典型案例
建立“建議+回訪”工作機制 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規范經營
——某甲保險公司與高某等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案
案例簡介
2020年4月,高某駕駛蘇K車牌的車輛與案外人曾某駕駛的車輛發生碰撞,導致曾某車輛受損。事故發生當晚,高某離開事故現場,未及時報警,次日曾某發現車輛受損后自行報警處置。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高某負本次事故的全部責任。經查,曾某車輛在某甲保險公司處投保交強險和商業險。蘇K車牌車輛登記類型為小型普通客車,所有人為高某之父,使用性質為非營運。高某為蘇K車輛在某貨運平臺注冊,并長期、高頻次從事拉貨營運。事故發生時,蘇K車牌車輛不處于接單拉貨狀態。蘇K車輛在某乙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和商業險,商業險保單載明機動車使用性質為“非營業個人”。
事發后,某甲保險公司將曾某車輛維修損失金額核定為6萬余元,并支付上述車輛維修費用。曾某出具《權益轉讓書》,某甲保險公司依法取得代位求償權,并基于侵權和保險法律關系,向高某、某乙保險公司進行追償。某甲保險公司同時主張,某貨運平臺是共同承運人,并且未對車輛是否為營運性質及是否投保營運險進行審核,亦未對高某是否具有運輸從業資格證進行審核,故應對損失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裁判結果
法院審理認為,高某事發后未依法采取措施即離開現場,并且蘇K車輛長期、高頻次在某貨運平臺上接單,客觀上長期用于營運,超出了保險合同訂立時保險人預見或應當預見的保險合同承保范圍,某乙保險公司有權據此免賠。案涉車輛系小型普通客車,其未經行政許可用于貨運系違反相關禁止性規定,但本案事故發生時,車輛并非處于營運接單狀態,事故并非是因為高某在某貨運平臺拉貨營運所致,某貨運平臺不應對相關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另,針對某貨運平臺在承運資格審查、貨運流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瑕疵,法院向該平臺發送健全平臺運營管理的司法建議,收到積極反饋。最終法院判決高某應賠償某甲保險公司損失6萬余元。宣判后,雙方均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義
本案劃定貨運平臺安全保障義務的界限,并明確平臺資質審核義務范圍,厘清貨運車輛駕駛員、保險公司和平臺經營者的權責范圍和責任形態,為經營主體提供明確的行為規范指引。針對案件反映出來的貨運服務平臺在格式條款設置、承運主體資格審查、貨運流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法院依托上海法院數字經濟司法研究及實踐(嘉定)基地建立的“司法建議+跟蹤回訪”工作機制,先行發送司法建議,督促貨運平臺運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從健全資質審核、完善數據治理、落實主體責任等方面,加強用戶規范管理及運營安全防范。后又跟蹤回訪,定期對貨運平臺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了解,為平臺量身定制規范經營的提示,實現“制度規范+技術規范”的突破,提升助力平臺規范經營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典型事例
建立“審研學”一體推進工作機制
護航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事例簡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而數字經濟正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引擎。將數字經濟營商環境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有利于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穩定、更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上海法院數字經濟司法研究及實踐(嘉定)基地,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建立研討共商平臺、組建智庫聯合體等方式,建立“審研學”一體推進工作機制,探索司法服務保障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事例詳述
(一)起因
為全面樹立適應現代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司法理念,進一步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2年11月,在嘉定區委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全國首家數字經濟基地在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揭牌成立。該基地為全市法院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發展需要和審判規律的數字經濟研究和實踐平臺,通過開展前沿問題研究、法律適用分歧解決、智能輔助辦案系統開發等機制創新,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邁向新臺階。
(二)做法
一是發布典型案例提煉市場共認“審”判規則。數字經濟基地推行數字經濟案件要素化識別、專業化辦案、全鏈條管理,在全國率先探索對接各審判領域的司法審判研究模式。基地成立以來,已識別標注并妥處數字經濟案件4000余件。依托智庫聯合體,建立跨界專業法官會議研討、技術專家輔助支持、裁判規則梳理、典型案例聯合論證機制,已發布三批“嘉昆太”、兩批上海法院數字經濟典型案例。涉及算法推薦的舉證規則及平臺責任認定、“AI換臉”技術規范應用、數據處理行為的合理性界定等熱點難點問題,為經營主體提供明晰的行為指引,引導誠信經營、公平競爭,推動數字經濟規范發展。
二是共建互聯新質前沿領域“研”討共商平臺。數字經濟基地定期聯合市法學會等戰略合作單位舉辦系列數智思享嘉研討活動,承辦或協辦“數字時代的社會法”等論壇10余場,針對“人工智能和數據治理”等前沿問題開展研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聯合簽署業界首個《人形機器人治理導則》。與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刊《人民司法》共同舉辦“數智疁城”杯征文和研討活動,推進涉“自動駕駛法律責任”等16個上海司法智庫專項課題工作,為區域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智慧。已中標10多項全國或市級重點課題,出版《數字經濟前沿問題及司法實務研究》(第一卷),以豐富的前沿理論研究和司法實務成果,及時回應數字經濟實踐治理之需。
三是組建智庫聯合體建立司法“學”習互動機制。數字經濟基地與全國22家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聘任136名專家構建智庫聯合體,共同開展數字經濟前沿問題聯合研究、矛盾糾紛多元共治、裁判規則會商共認等多項工作,推動數字與司法“雙向賦能”。基地成立以來,已共同研討典型案例百余件,實現數字經濟復合人才可持續發展。成立“思享嘉講堂”院校合作品牌,在上海政法學院開設數字經濟司法實務課程,聯合培養數字經濟司法后備力量,推動建立數字經濟學術研究、司法實踐、市場規范生態圈。
(三)成效
基地建立的相關機制獲評“上海法院十大創新工作成果”,入選嘉定區重點改革創新事項,相關成果成效多次被人民日報、人民法院報等全媒體宣傳報道,逐步發揮出司法服務保障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營商環境建設的品牌示范效應。智庫合作模式具有較強的市場認可度,積累了較為成熟的司法研究實踐經驗,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司法服務數字經濟發展路徑。未來,數字經濟基地將持續創新,服務上海司法實踐和國家戰略,進一步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提名事例
嘉商拾話 為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說實話、出實招、見實效
事例簡介
“商人知商法,嘉法來助力”!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良好的環境離不開司法保障。2023年2月以來,嘉定法院微信公眾號推出“嘉商拾話”欄目,著眼于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本欄目每月10日發布,至今已發布20期,每期精選經營者感興趣的法律問題,問需于企“說實話”;針對一個話題專業解讀適法難點,問計于企“出實招”;結合法理提出可行性營商指引建議,問效于企“見實效”。2024年本欄目圍繞《公司法》修訂,每期精選新《公司法》重點法律條文,解文悟義“尋嘉法”;針對企業關注的《公司法》熱點問題,貫通脈絡“供嘉解”;為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提出建言獻策,久久為功“立嘉業”。
事例詳述
一、背景與起因
近年來,嘉定法院始終將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和更高司法需求作為審判執行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動融入工作大局,高位推動、上下聯動、內外互動,充分了解企業現實訴求,創新打造“嘉商拾話”營商特色品牌。“嘉商”取“美好營商”之意,是本欄目的辦欄宗旨;“拾話”即每月10日發布,注重以“實”為基。
二、做法和經過
一是積極響應營商環境“體驗官”機制。通過嘉定區總商會公眾號“嘉商薈”平臺定期發布問卷調查,廣泛征集企業經營者日常經營管理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結合營商環境“體驗官”提出的相關建議,會同多部門建立協同反饋解決機制,提升回應的及時性和精準度,形成了成效明顯的“發現問題—快速響應—高效解決”的閉環管理模式。
二是創新打造司法助企“主陣地”。通過將每月固定的更新時間巧妙融入在欄目名稱中,驅動讀者準時“追更”。每期從企業需求“問題清單”中精選企業最感興趣的法律問題,通過營商圖鑒、營商建議、案例分析、漫畫釋法、法官心語等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看得見”的問題,防范“看不見”的風險。
三是結合社會熱點與時俱進。2024年12月,“嘉商拾話”欄目聚焦汽車行業的司法需求推出特別篇,用最真實的數據說話,助力汽車產業依法規范發展。細化研究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司法需求,垂直細分該領域的案件,分析案情,并發布《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產業案件審判白皮書》及《“金融+產業”聯動機制下汽車涉訴案件審判白皮書》兩份審判白皮書。
三、反響和成效
“嘉商拾話”欄目自發布兩年以來獲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共形成營商“問題清單”近百條,發布法治營商系列推文20期,累計閱讀量突破12萬人次,曾獲評上海法院2023年度優秀新媒體專欄,被選為全市首批四家單位之一參與拍攝《體驗官看上海營商環境》系列短視頻。獨具特色的司法護航企業發展“嘉法”模式被“上海發展改革”“上海高院”“上海嘉定”等媒體予以報道。根據營商環境“體驗官”提出的相關問題撰寫的“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專項報告被上海高院要情專報錄用,獲中央級及市級領導書記批示,專報的對策建議在營商環境條例修改中亦有體現。
四、探討與評論
法治既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其良性運行的根本保障。營商環境則是一個區域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關系到區域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對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進而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嘉商拾話”欄目為我們生動回答了法治與營商環境該如何同頻共振,經營主體合法經營又存在哪些風險等問題,為打造法護營商新媒體主陣地提供“最嘉解”。
來源|商事審判庭
責任編輯|李迪明子
執行編輯|阮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