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主動脈夾層動脈瘤重建關鍵分支動脈的腔內微創治療
第一完成人:馮家烜
第二完成人:孫羽東、朱廣浪
第三完成人:李佑、宋子甲、李軍
生死時速
耄耋老人的"炸彈"危機
82歲的黃老十五年前,因突發A型主動脈夾層,在外院接受了“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置換術”。近一年來黃老出現腰背部隱痛越來越明顯,今年年初,CT檢查時發現,殘留的胸腹主動脈夾層已膨脹成直徑9厘米的"定時炸彈",這位耄耋老人再次面臨生死考驗。
兒女們輾轉多地被告知由于高齡體弱,無法耐受胸腹聯合切開的開放手術,而腔內微創治療需要重建所有內臟動脈、髂內動脈,甚至有的內臟動脈開口于夾層假腔,無法實施。
“醫生說我父親年紀太大,只能吃降壓藥、止痛藥保守治療,但也無法有效降低破裂風險”,黃老的兒子回憶道。后來當地血管外科醫生推薦瑞金醫院血管外科馮家烜副主任醫師,把黃老的CT血管造影片子發給馮主任,馮主任仔細閱片后盡快安排黃老在瑞金醫院嘉定院區住院治療。
"血管繡花"
定制精準個體化腔內微創治療方案
馮家烜帶領血管外科治療團隊,對黃老的CT造影影像進行了三維重建,通過這個"血管地圖",團隊精準定位了主動脈破損處與要器官血管的"交叉路口"。但馮主任發現,如果堵住那些比牙簽還細的脊髓供血血管(肋間動脈、腰動脈),有很高的截癱風險。
馮主任決定通過改造帶分支和開窗的腔內移植物(PMEG)來重建整個胸腹主動脈。由于主動脈真腔重度狹窄,通過開窗重建腸系膜上動脈和右腎動脈,并使用分支重建巨大假腔內的腹腔干動脈和左腎動脈。對于細小的給脊髓供血的肋間動脈,馮主任創新采用“雙排扣小開窗”,在隔絕主動脈破裂口和夾層動脈瘤的同時,保證了脊髓的正常供血。
對于手術入路,馮主任設計無需做切口,采用雙側股動脈和左側鎖骨下動脈穿刺、預埋腔內縫合器的方法,這樣把傳統開放手術將近50公分的大切口減成了三個穿刺點,大大減少了老年患者的手術創傷,達到了最大化的微創效果。
在手術室和麻醉科團隊的支持下,手術按計劃在3個小時內順利完成,最后造影見巨大的胸腹主夾層動脈瘤消失,肋間動脈、所有內臟動脈、下肢動脈得到完整保留。黃老蘇醒后檢查四肢感覺運動良好,無麻木感。術后返回了普通病房,并在術后第一天即下床活動,術后第四天便順利出院。
半年后隨訪,復查CT提示胸腹主動脈夾層假腔血栓化良好,重要內臟動脈均保持通暢,原有的腰背部持續疼痛徹底消失了,最重要的是這提示原來瀕臨破裂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壓力消除,獲得了完滿的腔內修復。黃老高興之下題一首小詩:“匠心潛碧浪,仁術復心魂。刀下生春意,胸中涌厚恩。”
推進臨床證據更新
讓患者享受最微創的主動脈腔內治療
普外科血管外科亞專業團隊組建以來,一直秉承“采用最微創方法,治療最危重疾病”的腔內微創治療理念,在院內新技術項目支持下,原創設計模塊化帶分支、開窗的腔內移植物,重建腸系膜上動脈、腎動脈等關鍵內臟動脈,同時保留肋間動脈預防截癱,只需三個穿刺點即可實現整個胸腹主動脈的微創腔內重建,將“人體創傷最大的手術”減為了僅幾個穿刺點,為該類危重難治老年患者帶來了微創、耐久、快速康復的全新治療選擇。
該技術獲得上海市新興前沿技術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支持,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已發表20篇SCI論文和國際綜述等,正在全國十余個省市進行推廣應用,在國際最大的血管外科學術會議VEITH會上進行了專題報告,為胸腹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微創腔內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瑞金方案”。
(向上滑動查看)
門診信息
趙任 主任醫師
周一下午、周四上午(總院)
周三上午(嘉定院區)
馮家烜 副主任醫師
周四上午(總院)
周五上午(嘉定院區)
血管外科專病門診
周一下午、周二上午(總院)
周一、周三上午(嘉定院區)
撰 文丨李雨萌 、溫兆琦
編 輯丨溫兆琦
往期精選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