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所作《哪吒》詩,是北宋時期少有的直接提及哪吒的文學(xué)作品,反映了當(dāng)時儒家思想與佛教傳說的沖突。此詩收錄于《欒城三集 卷一》,成為研究宋代儒釋思想碰撞的重要文本。該詩原文如下:
哪 吒
(宋·蘇轍)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yōu)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dú)如此,業(yè)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譯文:
北方天王有個狂妄的兒子,只知拜佛卻不敬父親。佛陀見他愚昧難教化,便讓天王托舉寶塔(象征佛法權(quán)威)。
哪吒拜佛時低頭俯首,勉強(qiáng)看似在拜父。佛陀如曇花般難遇,見者方能超脫生死。
可嘆你為何如此執(zhí)拗,業(yè)報已定無法消除。佛雖涅槃千萬年,其教化仍存于民間(如江湖挽船的普通人)。
背景介紹
蘇轍(1039-1112)是北宋文學(xué)家,與其兄蘇軾并稱“二蘇”,秉持儒家忠孝倫理。哪吒形象源自佛教,宋代已與道教融合,但其“析肉還母、剔骨還父”的行為與儒家倫理沖突,故宋代文人多避談哪吒。蘇轍因不滿哪吒的“不忠不孝”,在《欒城三集》中寫下《哪吒》一詩,借批判哪吒暗諷佛教對世俗倫理的沖擊。此詩是宋代唯一明確提及哪吒的文學(xué)作品,反映了儒家與佛道思想的矛盾。
詩詞賞析
1. 主題與批判
全詩以“拜佛不拜父”為核心,直指哪吒悖逆儒家孝道。詩中“寶塔令父左手舉”暗諷佛教以權(quán)威壓制人倫,而末句“江湖挽船處”則暗示佛法虛妄,反襯民間樸素的倫理堅守。
2. 藝術(shù)手法
對比與反諷:通過“拜佛”與“拜父”的對立,揭露哪吒的愚昧與佛教對世俗倫理的扭曲。
意象象征:“寶塔”象征佛法的操控,“優(yōu)曇”(曇花)喻佛法虛幻,強(qiáng)化批判力度。
禪宗典故化用:哪吒“析骨還父”原為禪宗公案,蘇轍將其具象化,探討業(yè)報與倫理的沖突。
3. 歷史意義
此詩是宋代儒學(xué)對佛道文化的一次直接交鋒,凸顯儒家“忠孝一體”的價值觀。相較于后世《封神演義》將哪吒美化為孝子,蘇轍的批判更貼近宋代主流思想,也為哪吒形象的本土化提供了思想史線索。
資料來源:DeepSeek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