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視角做有溫度的汽車新聞
年后汽車行業的最大熱點,非智能駕駛莫屬。甚至可以說,中國新能源的上半場基本走完,從2025年起,將開啟智能化的下半場爭奪戰。
蛇年春節一過,先是長安、比亞迪兩場智駕發布會引發全網熱議,其中,比亞迪將高階智駕打入10萬市場引起非常大的轟動效應。
一時間,關于智能駕駛的討論如火如荼,包括余承東、魏建軍、何小鵬等都先后發微博討論此事,余承東表示:“湊活能用和好用并安,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魏建軍則直言:“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言語中的對立已經十分明顯。
網友對于吃瓜也是十分熱衷,有人認為:“10萬的智駕的確不太讓人放心”;也有人認為,“入門級車能上智駕對用戶是受益的,在普及智駕方面,比亞迪的確干了件大事”;當然,也有人表示:“友商這么應激,看來的確被比亞迪干急了。”
老實說,我能理解余承東的情緒。
舉個我春節回鄉的見聞:從前江西贛南的臍橙因為口感清甜、鮮美多汁暢銷全國,但近幾年因為一些資本入場,為了牟利用特殊手段加大產量,雖然價格低了許多,但導致贛南臍橙的形象嚴重受損,去年贛南十八縣許多地方的臍橙滯銷賣不出去。
智能駕駛也是一樣,雖然價格打下來了,但如果因為對其他產品的使用體驗影響了普通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觀感,最終受到影響的是所有智能駕駛的口碑。
當然,即便比亞迪的智駕體驗不錯,最終消費者也會認為,既然10萬可以享受,為什么還要為華為30萬+的智駕買單?
無論如何,友商都是受傷的一方。
當然,不論友商有什么情緒,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回應,在比亞迪喊出“全民智駕”口號的第二天,小鵬汽車股價下跌 5.9%,吉利汽車股價下跌 7.2%、特斯拉美股下跌15.15%、蔚來美股下跌5.39%,背靠華為股價一直飛升的賽力斯當日最大跌幅也超5%,市值蒸發逾50億元......
必須承認,比亞迪一舉上市21款智駕車型,并將智駕打入10萬內的市場,在某種程度商已經完成了對用戶智能駕駛心智的再教育。
從這個意義上說,價格戰已經卷到了智能駕駛領域。
但友商顯然也沒有坐以待斃——吉利稱將于3月初發布重磅的AI智能化戰略;華為與廣汽合作的首款車型曝光,有望搭載華為的高階智駕;華為與上汽達成合作,將推鴻蒙智行第五個品牌“尚界”;何小鵬拜訪任正非,隨后副總裁透露新產品將與華為深度合作.......
一連串的合作消息爆出,再次印證了那句,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即使是對汽車行業不甚關注的網友們應該也都知道,上汽、廣汽、小鵬都與華為有過“過節”。
2021年,上汽集團前董事長陳虹拋出“靈魂論”引發關注,彼時他稱“上汽很難接受單一一家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我們的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們不接受任何供應商的整體解決方案,最多是合作。”
很長一段市場,許多國企央企高管被采訪時都會被問及“如何看待靈魂論”,以此來評判華為的號召力。
而廣汽,實際上早就2021年就與華為達成了合作,并成為了北汽、長安之后,第三家采用“HI模式”與華為合作的車企,然而在2023年雙方合作崩盤,備受期待的“AH8項目”從聯合開始變成自主開發,此事一度鬧得沸沸揚揚。
彼時,外界對此合作“生變”的卻各原因也各種猜測,最可靠的原因是雙方都很強勢,對于項目話語權沒有達成一致。
而何小鵬本人也曾因為AEB的問題與余承東在網上對線。去年3月,何小鵬曾說過:“小鵬與華為在共同賽道上努力,各有優勢,都非常優秀。”并強調“小鵬汽車更專注于自動駕駛,只與少數合作伙伴合作,因此更有能力形成戰斗力。”
體面,但也暗藏鋒芒。
曾經的三對“冤家”,如今“握手言和”,背后的原因只有一個——向市場妥協。
2月12日,有媒體公開了一組廣汽與華為GH項目首款車型的諜照,該車為一款MPV車型。照片顯示,該車的車身輪廓與現有廣汽旗下MPV車型傳祺M8(參數丨圖片)和傳祺E9類似,車頂還配備了一顆激光雷達。車的輪圈中央能看到廣汽的“G”字LOGO。
根據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1月發文表示,廣汽集團第六屆董事會第78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GH項目的議案》,同意公司投資設立GH項目公司(暫定名,以登記注冊為準),注冊資本為15億元。同時,他還并透露“雙方已經開始聯合辦公,首款產品將是定位30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
從去年11月30日,廣汽和華為簽署深化合作協議,宣布將在傳祺、埃安和昊鉑之外,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到今年1月14日,確定設立GH項目公司;再到近日首款車型曝光,可以看出此次雙方推進合作的意愿都很強。
廣汽現階段的確需要借助華為的聲量和用戶影響力重回主流陣營。與華為的合作,既能讓廣汽在新能源領域有所突破,也能為廣汽重塑向上的品牌形象。
當然,對于雙方的合作,外界還有許多疑問,比如,目前昊鉑境遇不好,為什么不通過與華為的合作賦能昊鉑品牌?比如,不同于鴻蒙智行的合作模式,廣汽與華為的合作由車BU團隊操刀,能否得到華為資源傾斜還是個疑問。
而相比于廣汽合作的神秘性,華為與上汽合作將采用“智選車”模式已經確定,也就是說華為將深度參與到整車的定義、設計、研發和銷售等環節,而不僅限于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雙方合作之后,也將誕生鴻蒙智行的第五個新品牌“尚界”,該品牌將主攻年輕化中高端市場,定價預計在17萬到25萬元之間。
有消息透露,尚界的首款車型將基于上汽飛凡汽車的現有產品進行改造,核心在于華為電子電氣架構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雖然外觀設計可能保留飛凡汽車的原有風格,但智能化升級將成為這款車的最大亮點。
換言之,尚界的到來,有望將鴻蒙座艙和ADS智能駕駛系統下放到20萬以下的汽車市場。
因此,華為與上汽的合作,被業內許多人認為是鴻蒙智行實現規模化運營后,正式向下沉市場進軍的開端。
要知道,此前華為的“四界”覆蓋了從23萬-100萬級別的市場,對于大部分主流消費者來說,總體還是主打高端、旗艦的定位,有點遙不可及,如果想要進一步擴大市場,必然要向中低端市場進軍。
“尚界”的出現,讓不少人開始期待——華為有沒有可能跟比亞迪一樣,把智駕打到10萬級市場?
理性來看,現階段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合作的車型之所以都主打高端,是因為華為前期在智能化和電氣化架構方面投入了幾百億的成本,導致配套成本居高不下,價格沒有下探的空間。
余承東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30萬元以下的智駕車型目前基本都處于虧損狀態。在去年鴻蒙智行的直播中,余承東還說智界R7賣一輛虧兩萬左右。
另一方面,華為近幾年致力于打造高端品牌形象,通過高質量和創新技術提升品牌價值,與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競爭,無論是對5G、芯片的研發,還是其主打的手機、手表、電腦等產品線在同級中都屬于高端定位,且得益于華為強大的號召力,有非常好的銷量表現。
從企業盈利和品牌形象管理的角度來看,華為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向中低端市場下沉。
然而,市場總是在變化的,鴻蒙智行目前的壓力其實不小。
“四界”中目前真正上量的只有問界,智界剛剛開始起色,享界的銷量還不盡如人意,尊界雖然還未上市,但百萬豪車的定位已經預示著它在銷量上不會有太大的突破。
從這個意義上說,華為也不是沒有進軍下沉市場的可能。
畢竟,去年余承東還說鴻蒙智行的資源僅能承擔四家,彼時所有人都以為不會再有其他“界”了,但如今又有“尚界”品牌上馬。
這說明,市場變化莫測,一切皆有可能。
與小鵬的合作也充滿懸疑。2月12日,元宵節當日,何小鵬發布了一張與任正非的合照,并表示:“今天很榮幸向任總學習交流。無私,睿智,大道至簡地給了很多在科技,企業,文化,治理上的思考和建議。”
隨后,微博認證為小鵬汽車副總裁的“托馬斯電火車”透露,小鵬今年的新品和華為有深入合作。
對此,華為方面并沒有回復,而且因為當日一同拜訪任正非的還有其他智能化領域的大佬,所以不少人認為這不能作為雙方合作的證據。要知道,小鵬本身也是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的頭部企業,走的是平價高配路線,與華為如何合作是個疑問。
作為高端智駕領域的“領頭羊”,擺在華為面前最直接的挑戰: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成本和定價問題,另一個就是“五界”發布后,華為要如何分配資源,一眾合作車企又要如何在同一類合作模式下找到自己的個性化定位?
一碗水端平?這幾乎是不現實的,當“五界”面臨搶資源的困局時,華為的選擇和應對之策將決定未來鴻蒙智行的發展。
有人說,人均華為,等于沒有華為,當華為的合作伙伴不斷增加,車企與華為合作的優勢也會被削弱。因此,對于合作車企而言,同樣必須考量成本、投入和回報的問題。
當下,智能化下半場的戰役才剛剛開始,鹿死誰手還不好說。但對于諸多想要活下來的企業而言,只有自研,才是在競爭中獲勝的不二法寶。
把“寶”押在別人身上,終于不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