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潘虹,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院長,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小學高級教師(正高級),廣東省特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廣東省中小學名園長工作室主持人。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從“四有”好老師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型教師”,這是教育工作者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凝練出的精髓。教育家精神源于千千萬萬人民教師的共同締造,是每一位教師默而存之、日用不知的價值觀,觸及教育的本質和靈魂。這種精神不僅關乎個人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更涉及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對幼兒的深切關懷以及對社會進步的強烈責任感。
在廣州市越秀區梅花村,由嶺南大家劉斯奮題寫的“百年樹人”大石定位了一處70余年的幼兒樂園: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在這里,幾株粗壯的榕樹和樟樹枝葉冠蓋。它們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就佇立于此,默默守護了幾代人。
院長潘虹帶記者穿行其間,對院內課程設計、環境創設,如數家珍。樹木與樹人,此刻在演繹“生和長”的哲學上,有了具象的鏈接。對潘虹來說,做教育的幾十年來,幾乎每日都在思索、踐行著這一哲學問題。作為教育部新時代“雙名”計劃培養對象,潘虹稱得上廣東學前教育領域最優秀的園長之一,但她卻說,追求教育家精神無須任何條件,也沒有唯一標準,而是每一位教師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自覺追求與表達。
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院長潘虹
扎根嶺南做教育
潘虹從事幼兒教育,不僅是一份職業選擇,也因傳承不息的家風。潘虹的母親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在她記憶里,母親總是抱著一摞作文本回家,批改到深夜;每年畢業季,也常有學生前來報喜。因此在潘虹幼年時代,就播下了成為教師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往后三十多年,生根發芽,她也從幼教教壇一枝新蕾,日漸木秀于林。
潘虹投身教育的30年,也是學前教育快速變革和發展的30年——從學科教學、區域活動,到學習故事、自主游戲,兒童為本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從陳鶴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學者帶領下的本土化、科學化的學前教育發展,再到杜威“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等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學前教育實現了從傳統到多元開放的轉變。在此背景下,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也形成了“古今文化傳承,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不斷促進教育無國界新樣態。
值得稱道的,是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在嶺南游戲的探索。十幾年前,潘虹發現,隨著越來越多新廣州人融入廣州,粵語日漸式微,同時,社會上“愛過洋節”的趨勢也讓她深感憂慮。因此,潘虹開始在院內推廣嶺南游戲,其樸素初衷是:廣東人應該會說廣東話,中國孩子應樂于過中國節。
因此,潘虹和團隊搭建了“日周-月-學期”全時空的時間軸,將嶺南文化融入幼兒的每日晨練、每周嶺南日、每月主題活動、每學期書香節與親子運動會,希望嶺南文化不斷迭代更新,賡續傳承。
潘虹回憶,在推廣嶺南游戲之初,曾有同行評論這一方向“土”,未料想,十年后,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因這項“兒童視野下的嶺南游戲的實踐與研究”獲得國家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也影響了近千萬個家庭關注嶺南文化、非遺傳承,而這有賴于潘虹牢牢把握方向:“這十年,每一步路都值得!我們埋頭苦干,影響了千萬個家庭,讓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走進千萬家。”
扎根嶺南做教育
兩副重擔一肩挑
作為教育部園長培訓中心學員教學基地園,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有數不清的講座、培訓、交流、科研任務,占據了潘虹大部分時間。過去一年,她全年的休息時間僅有一周,而就在接受記者采訪前,她已連軸工作了16天。
在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各幼兒園專業競爭力增強的當下,潘虹和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一起,力爭上游。她說:“我們一直都想做廣東幼教界最好的教育,必須勤奮努力。因為是省委機關幼兒院,所以有著不能落后于別人的使命,只能一路向前,沒有回頭路。”
這位被下屬稱之為“工作狂”的院長,對于各項工作有著近乎完美的追求,大到一棟樓房的修建,小到一株植株的育肥,事無巨細,精益求精。擔任院長的十幾年間,潘虹沒有休過一個寒暑假,利用每個假期,忙著為孩子們改擴建教學樓、功能場館、操場等建筑,把原本老舊的園所翻新成一處溫馨且富有童趣的樂園。
十余年間,17000多平方米的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面貌天翻地覆,從一家簡陋的機關園蛻變成全國知名示范性窗口,潘虹付出了超于常人的心力,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在2022年春至2023年底,潘虹的工作強度更是達到了頂點:在組織安排下,她同時擔任了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和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一院(以下簡稱“一幼”)兩所幼兒院院長職務。
兩所頭部幼兒園,2000多名孩子,潘虹面對的,是遠超同行的工作量!
潘虹回憶,兩年多前,自己被告知一幼遇到發展瓶頸、院長空缺,組織希望她能夠兼任一幼的院長工作,“當時,我確實有些猶豫,兩副重擔一肩挑,工作量必然嚴重超載,壓力必然成倍增加,自己能不能扛得住,心里真是沒底……但轉頭一想,組織給壓力就是給動力,領導給任務就是給信任,組織上在工作最吃緊的 時候找到我,勇于擔當是黨員的本色。”
星光不問趕路人。在兼任一幼院長近600個日夜里,潘虹每周一、三、五主要在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上班,二、四主要在一幼上班。但因工作需要,兩院之間經常要來回跑,有時一天跑好幾趟,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加班一波接著一波。為解決教學發展瓶頸問題,潘虹帶好隊伍、加強練兵、打出品牌,一幼獲獎數量全面增加,園所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
提攜后輩傳承愛
潘虹給了孩子們力所能及范圍內最好的,對園內后輩教師,同樣行為示范,關懷備至。
近些年來,省委幼的師資無論從專業素質還是學歷層次,都有了大的飛躍,有效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幼兒院引進了一名博士、十多名碩士,潘虹思考更多的是,作為教育質量動力源,如何將教師隊伍帶起來:“‘樹人’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傳承。樹人須先立德,樹人先培養教師隊伍。”在充滿愛與支持的 環境里,幼兒園建立了專業化、精準化的教師分層培養策略,如種子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等,每周邀請專家學者、各個領域的“領頭羊”進幼兒院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培訓,也創造機會讓老師們走向全國各地學習,比學趕超在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蔚然成風。在繁忙工作之余,潘虹亦十分關心教師生活,在亦師亦友的相處中,老師們收獲了滿滿的職業幸福感。
潘虹笑言,如今看著后輩,就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希望教師們心有‘大我’,應始終牢記黨的教育方向,考慮國家立場;懷有‘大愛’,要勤修仁愛之心,用 愛感染教育孩子 ;腦有‘大智’,了解自身不足,勤于學習,既要有教書育人的智慧,也要有求學創新的精神,努力成為一名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師。”
采訪期間,記者留意到一個細節:一名兒童在活動期間,不知為何生氣鬧情緒,老師卻不惱,而是微笑著耐心守在旁,從容且淡定。或許這就是傳承——教師們將愛傳承給每一個幼兒,耐心等待每一朵花開,孩子們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成長,慢慢去自我中心化,詮釋了“立德為本·百年樹人”育人理念中最為寶貴的傳承精神。
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