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在養育孩子的漫漫長路上,每位家長都懷揣著美好期許,盼著孩子長大后能心懷感恩,銘記父母的付出。
然而,這并非易事。那些成功養出報恩型孩子的父母,他們到底做對了些什么呢?
1、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傳遞感恩價值觀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榜樣,一舉一動皆入眼簾。
老張夫婦雖不富裕,但始終保持著對雙方父母的敬重與關懷。每周,夫婦二人都會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陪他們聊天、幫忙做家務。孩子耳濡目染,小小年紀就懂得給爺爺奶奶捶背、遞水果。
有一次,老張母親生病住院,夫妻倆沒日沒夜地守在病床前,孩子也主動提出要陪著一起照顧奶奶。
在孩子眼中,父母的行動就是最好的感恩課本。父母對長輩的孝順,如同春雨,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心田,讓感恩的種子悄然種下。
2、共情引導,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
生活中,父母不能一味地默默付出,適當的“示弱”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友小李在下班后,總會和孩子分享自己一天的疲憊。她會說:“寶貝,媽媽今天上班好累啊,腳都快走斷啦。”孩子聽后,飛奔過來給媽媽捶腿,還遞上一杯水。這時候,小李會笑著抱住孩子:“有你真貼心,媽媽感覺沒那么累啦。”
這樣的互動,讓孩子直觀感受到父母為家庭的操勞。
當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內心便會涌起感恩之情。就像小樹感受到陽光雨露的滋養,自然而然地向陽光生長,孩子在理解父母的過程中,心向感恩。
3、平等溝通,尊重孩子想法激發感恩之心
家里的事情,不能大人說了算,讓孩子參與其中,他們更能體會家庭責任。
小王家裝修房子時,對于孩子房間的布置,一家人共同商量。孩子提出的想法,合理的都會被采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被重視、被尊重。
后來,小王工作忙,孩子主動分擔家務,理由是:“爸爸媽媽平時那么辛苦,我也要為家里做點事。”
平等的溝通,如同給孩子的心靈插上翅膀,讓他們在家庭氛圍中自由翱翔,越飛越高,感恩之情也隨之滿溢。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公交車上,年輕媽媽給孩子講述拾金不昧的故事,孩子睜大眼睛聽得入神,這是在傳遞正能量;社區活動中,父子倆一起參加志愿者服務,孩子揮汗如雨卻樂此不疲,這是在實踐中懂得奉獻;家庭聚會時,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孩子認真傾聽長輩的經歷,這是傳承家庭文化與感恩的紐帶。
養育報恩型孩子,是一場用愛與智慧編織的旅程。
父母們要在點滴生活中,以自身行為為筆,以理解尊重為墨,在孩子心靈的畫布上繪出感恩的絢麗畫卷。
當孩子成長為心懷感恩的人,那便是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也是家庭最溫暖的港灣。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