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燼之上》本周來到大結局。看這部劇的感受和去年看《太陽星辰》有點類似,都是在最初不太能入戲,而越看到后面,故事感越強,節奏越緊湊。不過,前者不同的是,整體還是由幾個單元故事組成,同時都和主線故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孫陽飾演的廖知白可以說是余燼本“燼”,他在這個故事中“死”了兩回。在第18集里,果然印證了一些觀眾的猜想,十年前的大火并沒有讓廖知白喪命。被人誣陷的他只能忍辱負重地偷偷和幾個好兄弟一步步地實施復仇計劃。而本來已經活下來的廖知白,知道很難扳倒幕后黑手納威,那就用自己的死作為證據,將納威送進監獄。
前兩個單元故事都有相似之處,是關于女性情誼或者girls help girls的這類劇情,也是都市犯罪題材這幾年常會表現的內容,其觀劇過程會想起《獵罪圖鑒》里類似的劇情。而這些內容都是按照逐漸由遠及近靠近當年永安村大火案真相的節奏去發展。
弟弟廖思遠對哥哥的埋怨一方面來自十年隱藏不見,另外一層則是,為了制造各種案件一步步挑釁納威等人,在過程中把很多無辜者的性命搭了進去。
雖然廖知白說那些人都是為了助力他懲治罪惡而主動獻出生命的,但這種說法是不會讓廖思遠滿意的。兩人因此而爭吵甚至動起手來,其實廖知白沒有說出的話,則付諸于行動,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也置之度外,并讓弟弟幫著他一起完成最后的關鍵一棋。
和《太陽星辰》的觀感相似,結尾上演不止一次的反轉,比如納威被抓后,才揭秘當年真正的納威早就被殺,冒名頂替到現在的這個人其實是個喜歡演莎翁話劇的戲癡。而假戲真做帶來的權力和地位,也必然將這樣的人異化,徹底活在成為納威的虛假幻夢之中。
而這個反轉之后,才是真相揭露的時刻,就是蓋德所說的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開,是否能承受的起。最終幕后的大Boss不是別人,正是把廖思遠當作親兒子對待的戚美華
也正是因為走上販毒之路而不能回頭的現實,讓她在大火當天向廖知白開出了一槍。而后者則成為余燼而復燃,讓自己真的被“燒盡”之前,花費十年時間做出有力的回擊。
從這一點上來說,戚美華和廖知白很像,都是狠角色,只是他們兩人的狠朝著不同的方向進發。戚美華從殺害家暴的丈夫開始,就已經走上了不歸路。而從丈夫那里她偷出來的毒品配方,徹底改變了她。在最后向廖思遠坦白的對話中,她強調說自己因為貪欲獲得了所謂的自由,而這自由付出的代價則是讓自己變成真正的“玩火自焚”者。
戚美華本來是一個受害者,是廖家收留了她和女兒戚夏。但戚美華帶來的制毒生意不但沒能回報這家人,而是把他們拉下水,甚至是推進了萬丈深淵。戚夏更不會想到,身為法醫的她,最終會在關鍵證物中發現母親正是幾次三番想要奪走心愛之人廖知白的幕后真兇。
所以,結尾去監獄說的那些理解母親的話,是過于理想化的表達。這里面也多少包含著一點兒作為女兒的愧疚和無奈,母親殺了父親帶著自己逃離魔爪后,卻讓她自己成為禍害別人的魔頭。對于戚夏來說,母親之所以走上這條冒險之路,也都是為了能給她更好的生活。
也正是這樣的劇情,讓看似外表是兄弟探案的外殼下,包裹的其實是一個母親為了女兒而走偏了未來之路的故事。劇作上以廖思遠想為“死去”的哥哥洗去污名而查案開始,最后還是查到自己家人的頭上,父親鑄成的大錯正是戚美華的貪欲所致。
難怪戚美華把廖思遠當作親生兒子般關愛,也正是因為內心里藏著深深的愧疚,畢竟廖家是自己的恩人。而在冒牌納威的逼迫下,戚美華只能選擇親手干掉廖知白,因為她知道以廖知白的個性,早晚會把他們犯罪的事實查個水落石出。但命運捉弄人的地方在于,她那一槍開出去,沒有要了廖知白的命,而是讓他擁有了余燼復燃的機會。
假冒納威和最初廖知白出現在廖思遠的幻想之中(或是所謂分裂出的人格),這些內容多少有些懸浮,包括在反轉時,把沭河手下的尼克,以及戚夏的法醫師父也都挖了出來,制造意外的劇作痕跡就比較重了,感覺是想要匆匆結尾的某種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這一類懸疑犯罪劇,其實都多少有這種為了制造懸念和詭計而帶來的夸張戲碼,也不乏邏輯上的問題和各種巧合,但只要核心是落實在令人深思的復雜人性之上,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從而帶來相對來說還算良好的觀劇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