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網 用文學點亮夢想
具有影響力的文學平臺
擁有二十多年圖書出版經驗
出版優秀文學作品 培育知名青年作家
青年作家網長期致力于圖書策劃、編輯、設計、出版、印制、發行和宣傳等工作,與國內五十多家大型出版社簽署戰略合作,攜手打造高品質的出版品牌!
安排新華書店、京東、當當、淘寶等線上線下多渠道上架發行,國內外三百余家省市級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收藏!
詩歌、小說、散文、童話、傳記、志書、社科等體裁不限,均可出版!
獨立書號、電子書號和叢書號出版,微信咨詢:2416378191
在時光深處打撈失落的鄉愁
——讀文瀾珊長篇小說《山河故人》
文/張實國
劉亮程曾說:“我的村莊有一場風那么大,有一粒塵土到一顆星辰那么高遠,有一年四季和一村莊人的一生那樣久長。”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鄉愁已被解構成蒼白的符號。我們習慣了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故鄉”的詩句,卻早已忘記了泥土的芬芳;我們收藏了無數張老照片,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文瀾珊的《山河故人》恰似一劑清醒劑,以細膩溫婉的筆觸,在時光深處打撈起失落的鄉愁,讓那些被現代性碾壓的記憶重新煥發生機。
春節前,我收到了文瀾珊簽名版的長篇小說《山河故人》,心中充滿感激。這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書。去年7月,在泉城濟南舉辦的第32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由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青年作家網聯合策劃的“邀《山河故人》,共《執筆》,寫《詩韻如歌》”文學寫作與閱讀分享會上,文瀾珊、白云強和我作為三本圖書的作者到場參加了分享會。正是在那次活動中,我結識了文瀾珊。聽了她的圖書分享,我便期盼著早日能拿到此書,先睹為快。
文瀾珊,陜西人,定居北京,管理學碩士,系中國散文學會、寶雞市作家協會、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湖南省網絡作家協會、北京青年文學協會會員。作品發表于《中國文藝家》《延河》《西安晚報》及《人民日報》客戶端等紙刊網媒。2009年,她創作了電影劇本。《山河故人》的出版,無疑為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書是她長達十五年的嘔心之作。從2009年動筆,到2024年定稿,時間跨度長達15年,我深知這對一個作家是何等的艱辛。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這本書也不例外。無數次的寫作,無數次的修改,無數次的放下,無數次的拿起來。《山河故人》以渭北平原上的南河灘村為立足點,通過講述主人公在生活、工作、學習及情感等方面的經歷,帶領讀者打開了解那個時代的窗口。作品詳盡展現了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贊美了改革開放政策對于鄉村振興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謳歌了勞動人民的偉大,是一部時代贊歌,也是一部反映百姓生活的正能量作品。
一、記憶的褶皺:故鄉的時空重構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這一關鍵歷史時期,這是一個中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小說反映了陜西關中地區渭北平原南河灘村普通百姓的生活。主人公海蘭與母親紅蓮,及外婆春花所遭受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殘酷現實的痛感,共同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命運多舛的人物形象。該書將現實與藝術完美結合。書中的方言,作者根據陜西關中及西府地區方言的理解進行詮釋。整部書的內容基于現實主義,但也融入了一些超現實的元素,故事從一九八六年陽春三月展開,娓娓道來,感人至深。
海蘭的父親友成,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更多落后的封建思想,尤其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孫友成一直偏愛大女兒,偶爾也會抱抱她,但他從來不抱小女兒,說不出為什么,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然而,孫友成為了給大兒子海峰治病,四處尋醫的父親形象卻讓人印象深刻。通篇小說生動重現了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對偉大的母親紅蓮和外婆春花給予了深切的慰藉和同情。小說中所展現的種種社會矛盾與人性沖突,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洞察與批判。
《山河故人》分為四卷八十一章,以母親為經,以故鄉為緯,編織出一幅斑斕的記憶圖譜。在作者的筆下,故鄉不是一個地理坐標,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那些斑駁的老墻、蜿蜒的鄉間小路、裊裊的炊煙,都是記憶的褶皺,承載著時光的重量。我們是那個時代的經歷者,書中很多場景記憶猶新,與讀者產生共鳴。
海峰退學在家的這幾年,每天聽著收音機度過漫長的白天和黑夜。白天,他聽聽新聞和秦腔;夜里,他會準時收聽《小喇叭》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對學齡前兒童廣播。”伴隨著一陣笛子和鋼琴合奏的歡快的《找朋友》樂曲,傳來熟悉而親切的童聲:“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見第七章 巧購電視眾人歡 37頁)
作者用極具畫面感的文字,將故鄉的四季輪轉、草木枯榮、人情冷暖娓娓道來。《巧購電視眾人歡》《瓜地偷菜被母訓》《親娘教女碾辣椒》等,這些細節不是簡單的景物描寫,而是情感的載體,是記憶的容器。
在時空的交錯中,故鄉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現實的,又是想象的。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這種雙重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閱讀中不斷往返于現實與記憶之間。
二、母親的背影:鄉愁的情感具象
在小說中,母親的形象是鄉愁的具象化表達。她不是傳統敘事中那個默默奉獻的符號化母親,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她的皺紋里刻著歲月的故事,她的雙手上留著生活的印記。
“媽,讓我試試吧,我也想碾辣椒。”海蘭忍不住脫口而出。
“可以,你只要不嫌嗆人就試試看,我先把這一槽的粗辣面倒出來。”紅蓮說完就將碾盤提了出來,放在簸箕上。她又用鐵湯勺將辣椒面舀出來放入洋瓷碗中,用小鐵勺將碾槽中最下面的辣椒面刮了刮,倒入碗中,然后站了起來,把座位讓給了小女兒,又將碾盤小心翼翼地抬起來,放入碾槽中。(見第二十五章 親娘教女碾辣椒 第113頁)
作者通過一系列生動的細節,將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母親在灶臺前忙碌的身影等,這些畫面不是簡單的回憶,而是情感的凝結,是鄉愁的具象。
母親的形象與故鄉的意象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鄉愁的情感內核。在作者的筆下,母親就是故鄉,故鄉就是母親。這種情感的疊合,讓鄉愁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
《山河故人》中,鄉愁不僅僅是對地理空間的懷念,更是對時間、記憶和情感的追溯。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故鄉的四季輪轉、草木枯榮、人情冷暖娓娓道來,賦予了鄉愁以生命力和情感深度。鄉愁在這里不僅是個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對那個時代集體記憶的呼喚。小說中的故鄉,既是具體的南河灘村,也是抽象的精神原鄉,承載著主人公和讀者對過去的無限眷戀。
三、山河的隱喻:現代性困境下的精神原鄉
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故鄉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遷。高樓大廈取代了青磚黛瓦,柏油馬路覆蓋了鄉間小道,現代性的鐵蹄正在碾碎傳統的田園牧歌。小說通過山河的隱喻,深刻揭示了這種現代性困境。
作者沒有簡單地懷舊,而是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審視故鄉的變遷。她既懷念過去的溫情,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殘酷。這種矛盾的心理,正是現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正在失去精神的根基;在擁抱全球化的同時,正在遺忘文化的根脈。
小說最終指向了一個深刻的命題: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守護精神的原鄉?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鄉愁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對生命本真的追尋;故鄉不是地理的坐標,而是精神的歸宿。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山河故人》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深刻的人文關懷,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精神原鄉的窗口。它提醒我們,在追逐現代化的同時,不要忘記回望來時的路;在擁抱未來的同時,不要丟失記憶的溫度。這或許就是文學的力量,它讓我們在喧囂的現實中,依然能夠聽見內心的聲音,找到回家的路。
《山河故人》的出版,為讀者提供了一次閱讀改革開放時期陜西關中地區風土人情的機會,也體現出作者文瀾珊對故鄉、對母親、對八〇后和九〇后的深情厚誼。
《山河故人》它通過對鄉愁、家庭、性別角色以及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困境的深刻探討,喚起了讀者對故鄉、對母親、對那個時代的深情厚誼。文瀾珊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思想,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斑斕的記憶圖譜,讓我們在喧囂的現實中,依然能夠聽見內心的聲音,找到回家的路。
書評作者簡介:
張實國,文學創作一級,山東省第二十九屆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山東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詩歌、散文、歌詞、童謠作品散見《延河》《黃河文學》《今古傳奇》《中國人口報》《人民武警報》《齊魯晚報》等國家、省市報刊。
童謠《軍需官》榮獲《唱響紅色童謠》全國征文三等獎。詩歌《燈塔 指引前進的明燈》榮獲2023全國青年作家文學大賽征文詩歌類一等獎。散文《人生路漫長 師恩永不忘》榮獲2024全國青年作家文學大賽散文組一等獎。歌曲《我想唱首歌》在“祖國頌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原創歌曲征集評選中獲銅獎。歌曲《黃河頌》榮獲中國頌--全國詞曲創作、聲樂演唱電視(網絡)大賽三等獎。著有詩集《詩韻如歌》《感受四季》,詩歌合集《十詩人詩選》(2019年卷),散文集《月光灑滿故鄉》,新聞作品集《與新聞結緣》。《輝煌濱城圖鑒》《改革開放話濱城》執行主編。
※本文由青年作家網編輯部發布
★近期已出版圖書★
作家會員申請表
投稿出版
掃碼填寫
多重福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