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4月6日,小米為了慶祝公司成立11周年,舉辦了第11屆米粉節。
在小米科技園里,雷軍還帶著大家搞了一場賽跑。
當時跑在第一名的白衣小伙即將沖線時卻“意外”摔倒,最終雷軍后來居上順利沖線,成為了冠軍。
很明顯,這就是個劇本,為得是烘托氣氛并制造話題。雷軍也在今年元宵節直播中再次辟謠,白衣小伙并沒有故意拍領導馬屁。
最近,雷軍的老朋友也是老對手董明珠,又帶著格力下了步大棋。
不過這步棋多少像個昏招,雷軍看了可能都會笑。
如果要評價這件事的影響,把當年雷軍沖線那張照片里摔倒的白衣小伙P成董明珠,都一點不違和。
01
格力專賣店改名董明珠之家,輿論炸鍋了!
2月13日,在格力電器(四川)2025品牌戰略發布會上,格力正式對外發布了全新戰略品牌“董明珠健康家”。
簡單來說,全國的格力專賣店都將正式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銷售的品類也不再局限于空調、冰箱等家電,而是覆蓋全品類。
珠海格力終端建設負責人高杰表示:“此次“董明珠健康家”的全新發布將是一場格力從產品到服務、從空間到體驗的品牌革命,也是格力對億萬家庭的美好承諾?!?/strong>
而根據網上曬出的圖片顯示,包括海南、福建、山東、重慶等多個省市的格力專賣店已經開始替換門頭,董明珠三個字十分顯眼。
格力的這個新戰略,一經發布就讓網上炸了鍋。不僅消費者和競爭對手感到意外,說不定格力內部尤其是市場部都會措手不及。
畢竟,格力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家電品牌,突然把“格力”二字從門店招牌上抹去,換上了董事長董明珠的名字,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雖然格力官方解釋說,這次改名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格力從單一的家電品牌向全品類健康生活品牌的轉型。然而,網友和消費者們似乎并不買賬。
輿論的反應明顯兩極分化。一部分觀點認為,董明珠作為格力現任領導同時也是核心人物,她的個人IP確實能為品牌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流量;
但更多的人則持懷疑態度,認為董明珠的影響力還不足以支撐起這種將個人IP凌駕于品牌之上的做法,可能會對格力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有網友就調侃道:“這是要把電器店改成養生館嗎?”
更有人直言:“格力這是要變成董明珠的個人品牌了?”
不得不說,“董明珠健康家”確實很難讓人將其與家電領域聯系到一起。
而格力最著名的產品就是空調、冰箱等家電,就算如今轉型全品類健康生活,這樣的名稱很難讓普通消費者短期內接受。
紅色的門頭配上“董明珠健康家”6個白色的大字,要不是有格力的品牌Logo,真的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騙老年人買保健品和理療器材的,門口就差排隊領雞蛋的隊伍了。
其實,董明珠這么做并不難理解。
如今,企業家親自下場經營個人IP已經成為趨勢,以360周鴻祎、長城汽車魏建軍為首的多位企業家已經做出示范。
只有學習雷軍做好個人IP講好品牌故事,才能更好地向消費者傳達企業的理念和產品賣點。
而董明珠這些年來一直致力于經營個人IP,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她一定是想借助這次格力的轉型,進一步強化個人品牌影響力,為格力帶來更多的流量。
而且在品牌營銷的歷史上,以人名命名的品牌并不少見。
在國內,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麻辣燙兩大“巨頭”:楊國福和張亮。最家喻戶曉的就是運動品牌李寧。
而在國外,保時捷、迪奧、雅詩蘭黛、紀梵希等品牌,都是以創始人或核心人物的名字命名,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這些品牌的成功,并不代表格力一定就能成功復制。
為什么以人名作為品牌名最多的是餐飲領域,因為人名更接地氣,代表著一種市井文化。還會給人一種老字號、老牌子的第一印象。
而像李寧、保時捷、迪奧、雅詩蘭黛、紀梵希等成功品牌,基本上都是以創始人來命名,這些創始人往往在品牌創立初期就已經將自己的名字與品牌深度綁定。
李寧是中國的體操王子,是中國體操最為輝煌的那個時代的代表。
保時捷是汽車界的傳奇,迪奧是時尚界的教父,他們的名字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精神或文化符號。
迪奧代表著奢華與時尚,李寧代表著運動與活力。而“董明珠健康家”這個名字,并沒有什么象征性的意義。
雖然試圖傳遞健康生活的理念,但缺乏明確的行業特征,很容易給消費者帶來誤導。
而董明珠雖然也是商界的傳奇人物,但只是現任領導而非創始人。她的名字與格力這個品牌之間的關系,貼的是管理者的標簽。
況且,一個成功品牌不僅僅依賴于創始人的名號,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年的品牌運營和產品創新,一步步將品牌與某種價值觀或者生活的變革綁定在一起。
短期內,董明珠的個人IP確實能為格力帶來一定的流量和關注度。但從長遠來看,個人IP凌駕于品牌IP之上,可能會對品牌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產生負面影響。
試想一下,已經71歲的董明珠早晚有退休的一天。一旦經歷企業領導人更替,這個新名稱還能維持多久?
02
雷軍和小米高歌猛進,董明珠和格力落后了!
還記得董明珠和雷軍當年的10億賭約嗎?
2013年,雷軍和董明珠打賭,小米的營業額將在五年內超過格力。如果他贏了,希望董明珠能賠他1塊錢。
只賠一塊,顯然不符合董明珠強硬的個性,她直接表示要賭就賭10個億。
敢出如此豪言,是因為董明珠當時有底氣,雷軍的小米五年內不太可能超過格力。
結果如董明珠所料,雷軍最終還是輸了。
數據顯示,2018年格力實現營業收入1981.2億元,同比增長33.61%;而小米實現營業收入1749.1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85.55億元。
雖然贏了,但董明珠也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五年內小米增長了超1000億,而格力只增長了不到800億。這個賭局哪怕再加一年,很可能就是小米贏了。
雷軍輸了,但是如今小米在營業額上早已超過格力,去年第三季度財報更是顯示小米公司擁有1516億的現金儲備。
在和格力形成直接對抗的空調業務上,小米更是勢頭迅猛。
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2024年1-11月小米空調銷量同比增長53%。在去年京東618期間,小米的一款空調更是成為銷冠,賣出超2萬臺。
就在格力因為改名事件引發爭議的同時,雷軍和小米在新的一年還在繼續高歌猛進。
2月初,在小米SU7、小米15等產品優異市場表現支撐下,小米集團的股價再創新高,市值甚至突破1萬億港元,一舉殺入全球市值100強。
在剛剛結束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雷軍就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小米創業的15年來,一直聚焦在手機、汽車、智能家居、智能制造這些領域。要下決心把最新的,像AI技術怎么能夠落地到我們各個終端產品上,能夠讓消費者體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怎么在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能夠放眼全球,提高中國產品在全球的影響力。
市值突破萬億,不僅讓讓雷軍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也讓小米在提高中國產品在全球的影響力這件事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春節期間,雷軍和小米在營銷上也實現了大豐收。
年前的收官直播,由于用戶舉報雷軍一邊開車一邊直播,并沒有順利完成。但這次“意外”也讓雷軍賺足了熱度,帶來的效果甚至比直播還要好;
在元宵節直播中,雷軍又帶著大家一起“品鑒”小米食堂。他勸大家千萬別摳小米SU7 Ultra 24K金車標的同時,很糾結地再次表示小米 15 Ultra這次必須漲價了。
漲價雖然是用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雷軍也透露了其中隱情。
由于近期手機元器件漲價日常多,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也非常大,小米15 Ultra漲價實在是迫不得已。
這也說明,小米在試圖逐漸擺脫性價比和低價的標簽,在定位和價格提升的同時,品質也在提升。
還有一件事,也要驚掉網友的下巴。截至目前,雷軍的抖音粉絲已經突破4000萬。
在“抖音2024年度漲粉榜TOP50”中他位列第三名,也是這份榜單中唯一的企業家。
雷軍在企業家個人IP營銷上的一騎絕塵,不僅讓他成為企業家的典范,也讓小米的品牌影響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相比之下,董明珠雖然在公眾場合頻頻露面,但她的個人IP營銷顯然沒有雷軍那樣系統化和親民化。
就像劉強東說得那樣,千萬別和雷軍比營銷,我們比不過的。
在與雷軍和小米的直接競爭中,無論是企業發展還是個人IP營銷,董明珠都明顯落后了。
這次格力專賣店改名“董明珠之家”,雷軍也許真的笑了。這一對冤家在品牌營銷上的博弈,雷軍又一次跑在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