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可以說是腎友們最重視的指標之一,腎上線也一直和大家強調控制尿蛋白對延緩腎病進展的重要性。
但是也有一類腎友:沒有尿蛋白或者有一點尿蛋白但量很少,血肌酐卻哐哐哐往上漲!
以腎小管間質損傷為主的一類腎病就有這樣的特點!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間質性腎炎。
先來看一個病例:患者為32歲女性,血清肌酐水平升高1年,
一年前常規體檢,忽略了血肌酐水平229.0μmol/l的結果。
后因腰、腿輕度疼痛6個月住院。入院血液生化檢查顯示:肌酐水平為221.3μmol/l,腎小球濾過率估計為24.6 ml/min/1.73 m2(CKD-EPI公式);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453.6mg;尿滲透壓為169.0 mOsm/kg H2O(正常范圍為280.0-310.0 mOsm/kg H2O)。
患者無肺結核史、2型糖尿病史、類固醇史、傳統順勢療法史或草藥史。
大家可以看到,這位患者肌酐明顯升高,而且已經時間比較長了,但是尿蛋白卻并不多,24小時尿蛋白定量<500mg(0.5g),也是在建議控制范圍內的。
尿蛋白這么少,怎么腎功能還下降這么多?不是說控制好尿蛋白,可以延緩腎病進展嗎?
為了明確病因,進行了腎穿刺,病理結果發現:腎小管上皮細胞萎縮(約60%),廣泛腎間質纖維化伴散在性炎癥細胞浸潤。
診斷:慢性間質性腎炎!
間質性腎炎(IN),又稱腎小管間質性腎炎(TIN),是以腎小管、間質部位病變為主的一組疾病總稱。和平常說的“腎小球腎炎”病變部位是不一樣的(如下圖)。
腎小球主要作用是濾過血液,形成原尿;腎小管主要作用是重吸收,對尿液起到濃縮作用,同時保證水電解質的平衡以及酸堿平衡。
大部分腎病患者先是以腎小球損傷為主,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導致尿液中出現較多的紅細胞、蛋白質等。
而間質性腎炎的患者,大部分人的尿蛋白并不多,但腎功能卻可能慢慢進展、衰退,血肌酐升高。
患者們常常還伴有腎小管濃縮功能受損的表現:夜尿多、尿比重低、尿滲透壓低、腎小管性蛋白尿、無菌性的白細胞尿。
那是什么原因導致間質性腎炎的呢?
原因非常多,剛剛講的那位患者經過檢查后,最終確診是因為干燥綜合征(一種自身免疫病)引起的慢性間質性腎炎。
常見病因
藥物:解熱鎮痛藥、拉唑類藥物、一些中草藥(如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等
毒物:鉛、汞、鎘等重金屬、鋰、農藥、除草劑等
代謝異常:高尿酸血癥、低鉀血癥等
自身免疫病:干燥綜合征、結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IgG4相關腎病等
感染:軍團菌、鉤端螺旋體、巨細胞病毒、結核分枝桿菌、EB病毒等
繼發性間質性腎炎:指的是本來是腎小球/腎血管的腎病,進一步發展后,引起腎小管間質病變。
以及各種不明原因:可能熱應激、反復脫水、職業接觸、吸煙等因素有關
那該怎么治療呢?
如果是急性間質性腎炎,病理重提示有較多活動性病變,醫生有可能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
而已經纖維化、萎縮的慢性腎小管間質病變,很遺憾,目前還沒有針對性藥物可以治療。
那怎么辦?等著尿毒癥嗎?
也不是!針對病因及時干預。
如果是懷疑是某些藥物、毒物引起的間質性腎炎,那就馬上停止使用,早期停止傷腎的藥物和毒物,腎功能有可能自然恢復。
但如果血肌酐高的持續時間較長(>3周)、腎活檢發現慢性化程度重包括間質肉芽腫、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這些都提示腎功能不好恢復。
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感染、自身免疫病、腎小球腎炎等,那就積極控制原發病,原發病控制好了,自然可以延緩腎功能下降。
另外,控制尿蛋白、血壓等指標,使用RAS阻斷劑、SGLT2i等藥物可延緩腎功能惡化,以及糾正酸中毒、貧血、高磷血癥等并發癥,也有助于穩定病情。
如果到了尿毒癥階段,也可以使用替代治療方案,透析或腎移植。
參考文獻:
1.Case report on a 32-year-old female with elevated serum creatinine levels and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 Exp Ther Med. 2019 Dec;18(6):4363-4367.
2.中美洲腎病.UTD.
點開下方圖片,可關注、查看、搜索腎上線所有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