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現在的科目二已經變簡單了不少,早年還有移庫、單邊橋、壓大餅之類的考核,那真是要求人車合一。
科目三是唯一有機會開車上路的科目,也是難度最高的科目,大概包括這么多環節:
駕校有固定練習線路,每個學員都要在線路上跑滿一圈,打卡每個路過的考點。
教練通常會叫學員們慢下來,我學車時教練就說“慢點沒毛病,別人按喇叭你管他干啥”。
但一輛教練車可不止服務一個學員,相信大家都經歷過早上六點到考場,下午還沒練上車的痛苦吧,練車路段教練車排成貪吃蛇,跟在他們后面,再遇到個沒有單獨紅綠燈的單車道左轉路口,你就等去吧。
學員排隊練車時,就看出教練的水平了,除了教你練車,還會教你人情世故。
教練看你遞的煙啥牌子、信封多厚,就知道該讓你啥時候練、練幾圈,氪金玩家在哪里都能為所欲為。
別問為什么不微信轉賬,問就是容易被查,不過現在規矩嚴多了,教練真收點啥,學員拿到證之后反手告到駕校,收了200罰了2000,得不償失。
其實也不是教練車真的不夠,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共有79.4萬輛教練車,教練更多,同時期的駕校培訓人次,差不多只有2000萬人次。
套用餐飲翻臺率的概念,駕校的資源早就過剩了,大家練不上車,純粹因為“慢”,有些學員總把教練車當成教練調教好的魅魔,緊張的一批,速度快一點就生怕被榨干,不但跟手搖輪椅飆車輸了,路過的考點也全錯了,終究還是被榨干了,轉頭就說這也太難了。
事實上,駕校的練習項目已經大大簡化了,我學車時還有600km真實駕駛這一項,那難多了,該遇到的真實道路狀況也都差不多了。
總之,四個科目一套組合拳下來,每年大把學員掛科,然后重修,各位在學車時覺得最難的環節是什么呢?
按現在駕考的難度,多次重修還考不過的,可能真的不適合上路,但架不住犟種且錢多,屢敗屢戰,屢次貢獻了大量重修費。
根據《2023年中國駕培市場發展藍皮書》估算,全國駕考重修費規模約320-450億元,大概相當于比亞迪一年的研發成本,甚至催生出了一條保過灰色產業鏈,保費從大幾千到幾萬不等。
甚至傳出一種說法:駕校故意把通過率壓低在xx%以下,你有病還是人家駕校有病?教練不想讓你過嗎?咋可能?通過率是考核指標,一屆學員中遇到兩個臥龍鳳雛,教練能愁到掉頭發,嘴上罵你,心里可都是對kpi的渴望。
駕校被如此吐槽,根源還是在駕考。
駕考規則說你只要先這樣再那樣就能考過,那駕校就教你先這樣再那樣咯,甚至各種社交平臺上也都是駕考怎么過的秘訣分享,這種速成的風氣,也許不止怪駕校,而是多方因素疊加。
大家開始有錢買車,所以越來越多人需要拿證,但大家忙著掙錢沒時間練車,需要駕校提供更快捷的服務,駕校也想掙錢,于是把培訓流程標準化、快速化,服務更多學員,駕考恰好越來越簡單,又讓越來越多人能拿到證,總是想著走捷徑,閉環了家人們。
之所以亂成這樣,說白了還是我們的汽車工業起步太晚,但發展太快,這當然是生產力的大爆發,但制度的進步也許沒那么快,甚至早些年監管不嚴時,塞點錢就能買個本,然后就敢上路,問就是老司機。
道路環境越來越復雜,當前簡單的駕考已經不合適了,即便最新的《機動車駕駛培訓教學與考試大綱》是2022年公布的,但更多的只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細節調整,以及更嚴格的監考措施,不考核大家如何用標準化的對策,對抗不確定性的馬路困境。
考燈光使用,卻不考燈光關閉,也不考如何對抗遠光狗,考倒車入庫、側方位停車,卻不考車位被人占了怎么解決,考道路行駛,卻不考緊急狀況如何正確找到剎車踏板,非常像幾年前大學里不知道報啥隨便選的國際貿易、市場營銷專業,考上了、畢業了也只是多了一層大學生身份,出了校門,就得各奔東西,自謀前程。
那么輔助駕駛來了之后呢?
新時代的司機們,從接觸汽車開始,輔助駕駛,或者有些車企口中的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就已經是天經地義的標準配置了,總想著駕駛員只管設置導航目的地,其他全交給車,吃著火鍋唱著歌就到了,駕校和駕考是不是沒用了呢?不是,其實仔細想想,人類和AI并沒有什么不同。
人類記點位,AI記特征點,人類背口訣,AI寫代碼,人類被教練罵,AI被用戶罵,人類和AI在這一點上達到了生命的大和諧。
就算地球已經變成冰球被發動機推著滿哪跑,人上車之后還得聽一句: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這本質上還是在呼喚道路文明公約。
等L4、L5落地的那天,人類駕駛技術的終極奧義不再是找點位倒車入庫,但只要這個座位還叫駕駛位,你的身份還叫駕駛員,那就還需要駕考,只是駕校的課程也許會變成“人車共駕”教學,和機器一起共同維護道路安全生態,秋名山可以重來,但人生只有單行道,希望大家都能出入平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