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民政部宣布了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數據,610.6萬對。與2023年相比,減少了157.4萬對,下降了約20.5%。這一數據創下了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也是近44年來的歷史新低。
對于結婚這件事,原來人們的想法是到了年紀自然就結了,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是真的不結啊。今天本文就簡單的討論一下,這屆年輕人為什么就跟原來的人們不一樣了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婚姻、生育的共識上跟原來的人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隨著互聯網、短視頻等技術的告訴發展,現在的人們可以很輕易的獲取各種信息。特別是這幾年,年輕人突然發現,從小各種文藝作品、文學作品宣傳的婚姻是愛情、幸福的歸宿根本就是一個謊言。婚姻原來是一次長達十八年單向、純粹、沒有回報的輸出行為。一旦結婚,兩口子每天討論的都是孩子生病、輔導作業、學區房、中考、高考,除了談錢兩口子已經對其他事情沒有任何興趣。很多夫妻等孩子高考已結束就去領了離婚證。原本各種文藝作品中宣傳的婚姻里的愛情、幸福根本就是童話,養娃才是生活的本質。
現在的一代年輕人是中國歷史上受生活的苦最少的一代人,他們對于痛苦的忍耐力幾乎沒有。一想到婚后要持續十幾年照顧一個沒有回報的娃娃,要照顧雙方的父母,他們整個人都不好了。
原來的人生活在生活圈子非常固定的熟人社會,結婚是天然正確的。在這種環境長大的人們從小接受的都是來自父母、親戚輸出的觀念,面對催婚催孕,你會天然的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因為周圍的人都結婚生娃了。很少有人質疑結婚生娃的合理性,除非窮的吃不上飯或者是有明顯的生理殘疾,否則到了年紀自然就把婚結了。原來的年輕人也有類似的想法,但是周圍人的言論、思維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異類,現在信息交互如此發達,互聯網、短視頻可以獲取海量的信息,原來有這種想法的人如此的多,這種思潮慢慢的就成了很多人的共識,在不斷的碰撞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理論體系,變得無比牢固,現在甚至有成為一種學問的傾向。例如,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堅信與其大家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自己輕松的過完這一生就可以了,不把麻煩帶給另一半,更不想帶一個生命到這個世界上來受苦,難道生命本身就是受苦嗎?等等。
這是一種觀念,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講這是現在年輕人在現有的物質條件下產生的一種觀念,這無關對錯。
在古代講究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現象在三十年前仍然占據很大的比例,這樣做的問題很多,但是優勢也明顯,因為這樣的婚姻制度從根本明確了婚姻的本質跟所謂的愛情無關,純粹是一種共同生娃、共同養娃的經濟互助體。這反而讓那個時候的婚姻相對穩定。在農業社會或者是前現代社會中,女性是必須要結婚的,否則無法獨立生存,于是那個時代的女性必須依附于男性生活,很多時候,一個家庭沒有男性是無法生存的。在史書中我們經常看到,草原游牧不論,一旦老公死了,年輕的繼子或者老公的弟弟就把這個女人繼承過去了。在那個時代,婚姻就是一種共同承擔風險的公司。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女性就業率逐年升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也隨之升高,婚姻對于女性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學歷越高的職場女性對于婚姻是極為苛刻的,她們是不會委屈自己的而輕易選擇婚姻,有的甚至一直獨身而不將就。有一些收入、學歷都特別高的女性,他們在職場、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已經沒有配的上她們的男人了,于是她們逐漸發展成了“不婚主義者”。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女性經濟地位與婚育行為研究》顯示,月收入大于兩萬的女性,35歲未婚率39.2%(全國同齡女性未婚率18.7%),已婚者中丁克比例27.4%(全國平均4.2%)。在國外這個結構也基本差不太多。看出來了吧,婚姻從來都不是情感問題,而是經濟問題。
老一輩人總說婚姻是搭伙過日子,而這種思想年輕人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湊合過對她們來說是不可能的。同時由于現在的人們獲取信息過于容易,人們很容易從網絡中、短視頻中了解到中產、富裕階層的生活狀態,于是也拉高了人們對于婚姻的預期,前幾年網絡上流行過一個結婚有娃的女人高喊著“我也要做一個豬豬女孩”而拋下老公孩子選擇離婚。發達的資訊抬高了大家幸福的閾值,同時又放大了婚姻中的雞零狗碎,讓很多本來就脆弱的人對婚姻、對生娃望而卻步。
同時,傳統社會的壓力機制也失效了。以前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熟人社會,熟人的評價體系對于個人行為影響力是巨大的,流言蜚語對于他們都是不可承受的壓力,那個時候很多人面對謠言甚至選擇了輕生。但是城市化打破了這種小圈子,在大城市里家庭成了單元化的粒子,熟人的評價體系消失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發達的網絡加成下,不論多小眾的愛好、思想都可以輕易的找到志同道合者,你不再孤單、不再是異類。那些來自熟人的評價的殺傷力消失了。這也是很多一旦在大城市生活過的人就再也回不到老家的小城市的原因,因為一旦回去就要承擔那種熟人社會特有的壓力。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最終造成了今天的低結婚率、低生育率。這種狀態的極致就是北歐、西歐那種終生不婚的狀態,大家合得來就在一起同居,合不來就隨時分開。
這種情況有的破嗎?其實是沒得破的,因為前面就說過了,任何生產制度都是為了匹配當時的生產力,任何思潮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生產能力,今天的人們不可能從城市化倒退回農業社會,我們也不可能像阿富汗一樣終結女性受教育、進入職場的權利,但是這種情況可以緩解。
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人們對婚姻大概有三種態度:1、無論如何要結婚的,他們的人生目的就是結婚生子;2、中間的騎墻派,一方面他們想要享受婚姻家庭帶來的天倫之樂,一方面又害怕承擔婚后的各種壓力;3、無論如何也不結婚生子的。
第一種和第三種人都是少數人,大部分都是中間騎墻派。如果我們要提高結婚率和生育率,就不要理會第三種人,因為不論你做什么對他們來說都是向瞎子拋媚眼,白費功夫。如果我們要爭取騎墻派也很簡單,就是玩命的給結婚和生娃設置獎勵機制,創造更好的婚姻環境,提高生育補貼,延長產假等等,總之就一個目的,吸引騎墻派加入結婚生育的隊伍中來。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樣會造成企業不愿意雇傭女性職員,其實發達國家已經有作業讓我們抄,那就是對于雇傭女性職員的企業予以退稅獎勵,本質上是向全社會征收不結婚、不生育的稅,也就是說不結婚、不生孩子是你個人的自由,但是結婚生娃是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你不愿意做貢獻就交稅吧。瑞典、法國、德國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生育率的反彈。
結婚率、生育率的降低幾乎是無解的,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要面對越發達越不生的魔咒。目前也沒有根治的辦法,無非是通過提升社會保障、降低撫養成本來吸引大家結婚生娃,說到底,這還是一本經濟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