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區,名滿天下;沂蒙兒女,戰功赫赫。作為家喻戶曉的革命根據地,沂蒙兒女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用自己的雙手和血肉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勛。沂蒙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紅嫂》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篇華章。
《紅嫂》并不是憑空杜撰的故事話本,而是一段有著真實人物原型的英雄革命事跡。《紅嫂》的原型明德英曾在危難時刻用乳汁救下一名八路軍戰士,讓他免遭敵人的毒害,展現出了沂蒙熱土之上,軍民一心,合力御敵的精神和氣概。
這位故事被廣為傳唱的“紅嫂”明德英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呢?
1911年,明德英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兩歲的時候因為重病再無法開口說話。七八歲時又失去了母親。
生長在黑暗的舊社會,又遭受著生活磨難的輪番折磨,但是這一切都沒有打垮明德英,反而讓她在和黑暗的抗爭中變得愈發堅強。
明德英小時候,就很有正義感。當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一次正領著村子里的小姐妹走在一起挖野菜的路上,卻碰見地主家的兒子領著猙獰的大黑狗,不懷好意、耀武揚威地擋在路上,明德英卻毫不畏懼,大步流星目不斜視地走過去,大人們都稱贊她是一個機警勇敢的小姑娘。
還有一年春天,河面上冰層漸漸消融,正在冰面上嬉戲的幾個小孩兒不慎落入水中,眼看就要被冰河吞沒,明德英急中生智,甩過一條鉤擔讓落水的孩子抓住,又拿過一條遞給岸上的人,就這樣救起了一串落水的孩子。
抗日戰爭爆發時,明德英二十來歲,已值婚嫁年齡的明德英,嫁給了同縣馬牧池鄉橫河村的李開田,成了一個普通的沂蒙農婦,全家以看護墓林維持生計。
本以為人生和同村的其他農婦一樣,明德英也會平平淡淡過完一生,沒想到卻在抗日戰爭中留下了她熠熠閃光的名字。
1941年的冬天,日寇調集了沂水城、蒙陰城和附近幾個據點的大批兵馬,團團包圍了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駐地——沂南縣馬牧池,實行 “鐵壁合圍”大掃蕩,山東的黨、政、軍機關和八路軍主力部隊進入了艱難的“反掃蕩”時期。
當我軍巧妙地展開緊急轉移,撤離該村之后,擔任掩護轉移的一個連隊,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格斗。
廝殺進行到次日清晨,一名戰士突圍出敵人的包圍圈,跑到村子西邊的王家河岸邊。這時,他被兩個鬼子發現了。
兇狠的鬼子兵殘忍猙獰,窮追不舍,小戰士只能扔出僅有的一枚手榴彈,在爆炸的掩護下趁機躲進了旁邊的一片墳塋,在墓碑、樹林的掩護下左沖右突,繼續與敵人周旋。
躲閃不及的小戰士身中兩彈,鮮血不斷涌出,浸透了他的軍裝,小戰士意識到自己已無還擊之力,便強忍著劇痛,向墓林北邊跑去。
忽然,在墓林深處,小戰士聽到有嬰兒啼哭的聲音,原來附近有一座茅棚(此地稱“團瓢”)。這時,小戰士再也堅持不住,一頭栽倒了。
剛剛做完月子的明德英大嫂,見是一位受了傷的八路軍戰士,便急急把他拖到團瓢里,用破舊的被褥掩蓋好,再把嬰兒的尿盆、尿布擺在床前,裝作一切如常,靜靜地給嬰兒喂奶。
兩個鬼子在墓林搜遍也沒找到小戰士的影子,便來到明德英的家。鬼子剛一進門,便“砰”地踢翻了地上的尿盆,屎尿流了一地,他們掩著口鼻一通嗚哩哇啦,明德英不會說話,用手比劃著回應他們,她學著鬼子比劃的“八”字形,突生急智,故意往西邊一指。
鬼子見明德英的家一眼就可以看遍,沒什么可疑之處,便接著往西邊搜去。
明德英趕緊去查看受傷的小戰士,揭開被子一看,剛才還氣息奄奄的小戰士,這時已經昏迷不醒。
明德英明白,當務之急是先把小戰士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否則一旦鬼子搜查無功再折返回來,不僅這位小戰士,他們全家都將難逃滅頂之災。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明德英在家鄉目睹了八路軍堅持抗戰、救國救民的所作所為,內心深處對共產黨八路軍懷有深厚感情,所以剛才發現是八路軍戰士時她才毫不猶豫的幫忙掩護。
現在危險還沒解除,明德英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救下這名八路軍戰士!
她果斷地架起小戰士的肩膀,背起他就走向墳地,找了一座空墳將他安置到了里面,并在入口處蓋上了幾捆黃草,之后匆忙離開。
半晌之后,見村子漸漸歸于平息的明德英去空墳里看小戰士,她揭開草捆,只見小戰士臉色蠟黃,躺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地上的血跡也成了黑紫色。
她俯身試探小戰士的鼻息,鼻息隱隱,他還活著。
小戰士肩頭的傷口腫得老高,右臂也是一片血污,嘴唇焦躁干裂,明德英知道這時要是有一口水,這個孩子就有救了。
回去燒上水再折回來,誰知道這一道上會不會有什么變化,誰知道那兩個鬼子還會不會回來,明德英想來想去,覺得不能再拖延時間了,一位母親的眼里看到的是一個急需喝一口水救命的孩子。
她毫不猶豫地揭開衣襟,讓乳汁慢慢滴進了這個孩子的口中。
小戰士醒了過來,他震動于這位非親非故的農村婦女的救命大恩,淚滴滾滾落在了明德英的手上和肩膀上。
朔風凜冽,槍聲隱隱傳來,為了避免鬼子的后續掃蕩發現小戰士,而且小空墳也不是養傷的地方。明德英叫來了丈夫李開田。
李開田一看是八路軍戰士,立刻將他背回自己家中治傷。為了躲避鬼子隨后的一次次掃蕩,夫妻倆背著小戰士不停地在附近巖洞、溝壑、土墳中藏身躲避。
在這樣隨時可能送命的危險中,赤貧的明德英一日三餐為小戰士送飯,用鹽水為他的清理傷口,用潔凈的布條為他包扎,還宰殺了正在下蛋的母雞,燉湯給他吃。
在明德英的悉心護理之下,小戰士的傷口逐漸愈合,一個月后,鬼子兵撤走,傷勢基本痊愈的小戰士眼含熱淚向明德英夫婦告別,他要找到大部隊,打跑鬼子,再來回報明德英的救命之恩。小戰士哽咽地抱著李開田說:“老爹,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您和娘的恩情,等抗戰勝利了,我一定回來給您當親兒子。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明德英夫婦甚至已經忘記了這位小戰士的名字,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已在戰斗中犧牲。淳樸的農民夫婦沒想到,當年的一念善意,在漫長幾十年里從不曾被忘記。
被明德英救下的小戰士名叫莊新民,他告別明德英一家后很快找到了部隊,投入了對敵作戰。
日本投降后,倒行逆施的國民黨悍然發動內戰。莊新民再次投入到解放戰爭的英勇斗爭中去。1949年5月,上海解放,莊新民追隨陳毅司令員進駐上海,經組織安排,先在上海軍管會工作,后來轉入上海市公安局。
莊新民不曾忘記戰爭年代救下他性命的明德英,他臨行前說的那句話不僅僅是一時情緒觸動時的感恩之語,更是發自內心、刻骨銘心的承諾。從1949年到1955年,他不斷寫信給山東沂蒙地區的有關單位,希望他們能幫忙一定要找到恩人的下落。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955年春天的一天,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莊新民終于盼來了明德英老人的回信。
莊新民興奮不已,立刻打電話向陳毅元帥匯報,陳毅元帥在電話中也十分高興地說,我們不能忘記了老人家的恩情,找機會我要和你一起去山東看望她老人家。
1956年秋,莊新民把明德英的丈夫李開田老人接到了上海家中,在老人回鄉之后又每月寄錢,逢年過節也從沒斷過寄送禮品和衣服。
1985年莊新民從工作崗位離休之后,帶領全家去沂蒙山區探望明德英老人。這一天,62歲的莊新民看見端坐在園中的明德英,百般思緒涌上心頭,他跪地大哭:娘,救命的娘,您的兒子回來了。
明德英老人端詳著莊新民的臉,摟住他大哭起來。
一場時隔44年的見面,一份從戰火硝煙中攢下的恩情,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明德英是無數個山東“紅嫂”的代表,在戰爭年代,無數像她一樣的奇女子,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抗戰,縫制軍衣、制作軍鞋、上戰場抬擔架、進后勤推小車,舍生忘死救死扶傷,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的贊歌。
1992年3月6日,一批在戰爭中為保家衛國做出過貢獻的“山東紅嫂”在省會濟南接受表彰,聶榮臻元帥親自為 “山東紅嫂”題詞,稱贊她們充分體現了什么是“革命的先進婦女光輝形象”,原國防部部長、總參謀長遲浩田上將也為“山東紅嫂”題詞,稱贊她們“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感謝和表彰她們在戰爭中不顧個人安危,幫助解放軍展示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
以明德英等紅嫂為原型的電視政論片《世紀行》中所提到的 “紅嫂”也逐漸變得家喻戶曉,明德英的紅嫂精神,不斷影響著后來人,正是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中國人民,我們的抗日戰爭才能取得輝煌的勝利。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我為親人熬雞湯。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心向共產黨,紅心迎朝陽……”這首贊頌明德英,贊頌沂蒙山抗日“紅嫂”的歌曲,傳唱了半個世紀,還將繼續傳唱下去。
巍巍高聳的沂蒙山,就是見證沂蒙人民浴血奮斗的天然豐碑;滔滔不絕的沂河水,就是灌溉出黨民一家親的源泉。如今,紅嫂已不單單是指某一個人,而是一種“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愛黨,愛軍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的象征”,這個稱呼不再局限于明德英,不再不限于沂蒙山區,而是成為全國所有踐行這一信念的偉大女性的代稱!我們相信,紅嫂精神一定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世子孫,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譜寫未來更精彩的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