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豪
李國豪
李國豪
1968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用三分之二版面報道了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的消息,剩下的三分之一版是關于新的氫彈試驗成功。
在此之前,為了驗證大橋能否滿足戰備需要,9月26日,118輛坦克一字排開、綿延近10公里,緩緩從大橋駛過。當時,有60萬群眾親眼目睹了這一壯觀的歷史畫面。坦克車過后,大橋毫發無損。
南京長江大橋作為新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這座大橋并不只是一座大橋,還具有非同小可的象征意義。作為國家的形象與驕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接待過15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代表團。
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南京長江大橋的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是李國豪。
1913年4月13日,李國豪出生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蓮塘村一個貧苦農家。李國豪的大學是在國立同濟大學的土木系上的,幾十年后,他重返母校擔任了校長。
李國豪和攝影家金石聲
李國豪和喬石
李國豪和前德國總統卡斯騰斯
同濟大學是我國著名的985高校,位于上海,工科力量是該校一直的優勢,土木工程專業甚至曾排名全球第一。在同濟大學百年發展史上,李國豪的作用和影響被認為最為長遠而深刻,堪稱“同濟之魂”。
同濟大學的前身為“德文醫學堂”,“同濟”二字來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的上海話諧音,中文意思為“合作共濟”。
當年,在武漢長江大橋開通當天,曾出現晃動問題,一直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隨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就把南京長江大橋把鋼桁梁加寬了4米,但是大家心里還是沒底。這額外的4000噸鋼,是否有必要、起作用?
1965年的西昌全國橋梁會議之后,李國豪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赤手空拳,花了多年時間,直到1972年春節,他得出了結論:南京長江大橋多用的4000噸鋼沒有必要。
當時間進入21世紀之后,南京長江大橋進入了長期超負荷運轉狀態。據2016年統計,大橋日均通過汽車超7萬輛,列車200余對,橋下日均通過船舶2300余艘。
據估算,如果大橋公路橋封閉10分鐘,南京市區便會陷入嚴重的交通癱瘓狀態;封閉1個小時,整個江蘇省的交通將會受到巨大影響。
1979年李國豪與學生歡度除夕
主席和李國豪(主席左手第一排第三位)
曾幾何時,圍繞大橋存留,出現了兩種聲音。主炸派認為,南京長江大橋凈空高為24米,5000噸級貨輪無法通過大橋開往中上游,如同一座鐵鎖,限制了長江航運。但生態專家說:感謝這座不夠高的橋,避免了長江被過度開發。2014年7月,大橋入選不可移動文物,爭議就此塵埃落定。
事實上,備受詬病的大橋寬度和高度問題,在最初設計時,以李國豪為代表、都認為公路橋應設六個車道。但令人遺憾的是,當時參會的南京市代表認為4個車道就夠了。
“主要是當時的車輛非常少,我們整個大橋局就一輛小汽車,那時更沒有私家車。”所以,還是一句話:誰都無法跳出歷史的局限,南京長江大橋當初的建造也是這樣。
2005年2月23日,一代橋梁大師李國豪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老人去了,南京長江大橋繼續挺立在長江之上,這就是李國豪大師的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