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中主任,這位專注眩暈領域四十余載的老專家,銀發間沉淀著歲月的智慧,指節分明的手掌仍保持著每日把脈問診的習慣。
診室木門輕響,34歲的蘇先生扶著門框挪進來,蒼白的臉色與西裝革履的打扮形成鮮明對比。這個金融行業新晉主管在過去半年里,反復經歷著天旋地轉的折磨:熬夜趕方案時突然眼前發黑,晨會發言時莫名心悸眩暈,最嚴重時連站立都需扶著墻壁。西醫檢查顯示腦供血不足,但常規處置始終未見改善。
"張主任,我試過各種方法都不見效,現在連正常走路都……"年輕人聲音里透著焦慮。張小中示意她坐下,三根手指輕輕搭上腕脈,目光掃過患者泛青的眼圈與干燥的唇紋,又細細觀察了她的舌象。
"氣血運行如江河,既要疏浚淤堵,也需涵養源頭。"張主任邊開方邊解釋,為蘇先生制定了分階段的調理方案。清晨飲用特配的平肝息風茶,午間練習她自創的"醒腦導引術",輔以定制的藥膳調理。每次復診,她總會耐心調整處方,從不讓患者多服一味不必要的藥材。
三個月后,診室木門再次被推開時,帶著晨露氣息進來的蘇先生腳步輕快,西服下擺隨著步伐微微揚起。"現在每天能走八千步,上周還帶家人去登山了。"她笑著展示運動手環數據。更讓妻子驚喜的是,丈夫不僅眩暈消失,連持續多年的失眠和胃脹也得到改善。
在張小中泛黃的筆記本里,記載著上千個類似的故事。面對現代人因壓力、作息紊亂引發的眩暈問題,她堅持"三分治,七分養"的理念,總能用最溫和的方式喚醒身體自愈力。診室墻上"大醫精誠"的匾額下方,整齊碼放著患者們手寫的明信片,其中最新的一張筆跡飛揚:"以前走路像踩棉花,現在步步生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