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所謂山炮就是便于山地作戰的一種輕型榴彈炮。可以直接配屬步兵部隊用來支援作戰的,口徑 一般為75MM毫米,山炮彈道彎曲。射角大,威力適中,重量也比較輕盈靈活,作戰能夠迅速分解拆卸組合到一起,也可以用輕型機動車.騾馬.拖曳和馱載,也可以用人工搬運。受地形作戰的限制少。
野炮的概念就更為寬泛一些。16世紀后,歐洲一部分國家,根據火炮的重量和使用作戰方法的不同, 把火炮分為工程炮和野戰炮幾種類型,寬泛上講野炮就泛指野戰支援火炮。狹義上的野炮泛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國陸軍裝備的一種用于野戰的加農炮,口徑多為75毫米。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個國家野戰中使用的主要支援火炮。射程在同口徑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產成本很低,性能還是蠻不錯的。 著名的火炮有德國克虜伯75毫米野戰炮和法國M1897型75毫米野炮。都是炮中精品。
國內在一系列熱播劇抗日劇中,比如《亮劍》李云龍攻打安平縣城的戰斗中,就出現了一門“意大利炮”其原型是法國M1897型75毫米野炮。
一戰后期意大利曾經從法國引進技術生產了一批此火炮, 直到戰爭結束淘汰下來的舊貨,又被軍火販子賣到了中國各派軍閥的部隊中,(如奉系軍閥張作霖部等),最終出現在抗戰戰場的偽軍部隊當中。因為火炮身上刻有意大利文原文,所以在中國就有了“意大利炮”的奇怪稱呼。
山炮和野炮對比,山炮的火炮身管比較短,重量輕。射程近,便于戰場機動,適合山地作戰。而野炮炮管長,重量重,射程遠,機動性不如山炮,適合于野戰。
隨著二戰結束后,山炮和野炮已經陸續被各大國陸軍所淘汰了,目前的陸軍團以下支援火炮,大都以大口徑迫擊炮,如法國MO-120-RT-61式120MM迫擊炮和75MM無后坐力炮所替代。
臼炮是一種口徑大,炮身管短、 射角要大、初速比較低的一種、高弧線彈道的滑膛式火炮;其射程 也比較近,但是彈九威力比一般火炮要大的多,主要用于進攻破壞敵軍修筑的堅固城防工事。因其炮身大而短粗,外形長得像類似中國的石臼,(石臼,是舂 米用的器具)在中國被稱為“臼炮”。現代各國陸軍早已經不再裝備笨重的 臼炮了。
迫擊炮最初是由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發展而來的,最初是在日俄戰爭中最先使用,一樣具備著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的特點,兩者的差別在于,臼炮有完整的后座裝置,和榴彈炮和加農炮的結構沒有本質區別。
而迫擊炮則不同,沒有后座裝置,后坐力主要依靠底板吸收,所以結構簡單,比臼炮的結構使用簡便的多。如60MM,81MM,82MM,100MM,107MM,120MM,160MM眾多的各型迫擊炮。
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也大量研制裝備了一系列性能比較好的迫擊炮。自行迫擊炮日漸增多。有的配備后膛自動裝填系統,迫擊炮配備火控系統和導航定位系統。研制的82毫米自動迫擊炮,最大射速可達120發/分。
榴彈炮是一種炮管較短,彈道彎曲,適合打擊隱蔽目標和地面目標,同時也可以用來摧毀輕型裝甲。射角較大的火炮稱為榴彈炮,簡稱 (榴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