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途中,部隊抵達貴州遵義。此時,左傾的陰影仍籠罩在紅軍上空,黨和紅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遵義會議的召開迫在眉睫。
張聞天和王稼祥深知,這次會議的成敗將直接關系到紅軍的命運和黨的前途。他們曾在行軍路上與毛主席積極交流,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和革命思想令他們深深折服。
因此,張聞天和王稼祥為會議的召開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張聞天
在會議開始后,會場上的爭論愈發激烈。博古和李德固守著過去的錯誤路線,試圖繼續掌控軍事指揮權,而紅軍的生死存亡卻在他們的指揮下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張聞天挺身而出,他以銳利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念,對博古和李德的錯誤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發言如同一把利劍,直指問題的核心,讓在場的同志們看到了希望。
而在投票階段,王稼祥投出了支持毛主席的關鍵一票。這一票,不僅是對毛主席的信任,更是對黨和紅軍未來的堅定信念。他的這一決定,如同一縷曙光,照亮了紅軍前進的道路。
王稼祥
遵義會議最終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毛主席重新執掌紅軍的軍事指揮權,張聞天代替博古成為了黨內負總責,王稼祥則與毛主席、周恩來組成了新的“軍事三人組”。這一決策,為紅軍的勝利和黨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會議結束后,紅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最終勝利到達陜北,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
毫無疑問,張聞天和王稼祥作為遵義會議中的關鍵人物,這也是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然而,在紅軍勝利抵達陜北后,他們二人卻迅速淡出了領導層,這又是為什么呢?
首先來說王稼祥,他淡出領導層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健康問題。他在1937年時由于傷情惡化,去莫斯科治傷。在傷愈返回延安后,雖然中央依然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了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兼八路軍總政治部代主任,但是鑒于他不容樂觀的身體狀態,實際上很少參與工作。
王稼祥
到了抗日戰爭末期,王稼祥舊傷復發,不久后再度赴蘇聯治療。等他回國時,已經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他長期在蘇聯治療,不知道國內的詳情,自然難以再進入中央工作。不久后,他被派往了東北局,主要負責宣傳工作。
建國后,王稼祥主要從事外交工作,很少參與中央的決策。
而張聞天淡出領導層的原因則主要是黨內的分工不同,張聞天作為有名的“筆桿子”,曾經從事過大量的文藝創作和翻譯工作,屬于典型的“理論派”。
如果給他筆墨紙硯,讓他揮斥方遒,他是一把好手,但是讓他指揮千軍萬馬作戰,就有點太難為他了。
基于他的這一特點,張聞天在延安時期主要負責宣傳和理論工作,并不參與中央領導層的決策。張聞天對此也表現得非常豁達,堅決擁護中央的安排,在擅長的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聞天與毛主席
解放戰爭時期,張聞天跟王稼祥一樣,也被派往東北局,主要從事宣傳工作。在建國后,他也主要從事外交工作。
盡管張聞天和王稼祥在經歷遵義會議的高光后,逐漸淡出了黨的核心領導層。但他們為紅軍做出的貢獻,以及建國初期在外交戰線上的卓越表現,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