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博團隊
2024年,內地城市經濟成績亮眼,有27座城市GDP突破萬億。
然而,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廈門這五個副省級城市,竟被“二流地級市”逆襲。
通常,蘇州、無錫、東莞、佛山被視為地級市中的“四大天王”,此外,泉州、南通的GDP已達1.3萬億、1.2萬億,也晉升到TOP級別。
再往下,是GDP總量位于9500億元-11000億元的普通地級市,且將其稱為“二流地級市”,它們為:常州、煙臺、唐山、溫州、徐州。
這五大“二流地級市”的經濟總量,已超越上述五個副省級城市,背后原因何在?
01
2023年,內地城市一共有26個GDP超過1萬億,五大副省級城市GDP都未破萬億,在內地城市的排名為:29(大連)、31(沈陽)、32(廈門)、42(長春)、52(哈爾濱)。
2024年,隨著普通地級市唐山進位,五大副省級城市在內地城市排名不進反退,大連下滑至30名,沈陽、廈門均在30開外,長春維持至40 ,哈爾濱仍在50名開外。
要知道,在1990年,沈陽GDP位居內地城市第7,大連位居第8,長春、哈爾濱的排名也要好很多,分別為25、28。
建國初期,遼寧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建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新中國成立至1953年,我國總計設立了15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重慶、廣州、武漢、沈陽、鞍山、撫順、本溪、旅大市(大連市)、長春、哈爾濱。
光遼寧省內,就有5個城市臨時提升為直轄市。
沈陽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新中國的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等都誕生在這里。
長春,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制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之稱。
三十四年時間,排名已經是天翻地覆。
1995年開始,沈陽的排名跌至第10名之后,并在第11-19名之間保持了近二十年,2017年,沈陽排名跌至34名,此后便沒有太大升幅。
大連在1991年排名跌到10名之外,2017年跌至22名,去年跌至30名。
哈爾濱從1990年的第25跌至1994年的34名,后來回升過一段時間,2017年重新跌到30名,2022年開始跌到50名開外。
長春的城市排名波動相對較小,維持在25-40名之間,但有繼續下滑的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東北的重工業,面臨轉型和升級的壓力。
長春的汽車產業曾是重要的經濟支柱,但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市場競爭和技術革新的挑戰,經濟增長放緩。
另外,東北城市均面臨著人口外流這個共性難題。2021年,隨著哈爾濱跌破千萬人口大關,東北地區目前尚無一座城市的人口超過1000萬。
人口流失,進一步導致消費市場縮小和勞動力短缺,加劇了城市的經濟衰退。
至此,東北四大城市,跟隨當地經濟一同迅速衰落,似乎成了無法扭轉的大趨勢。
而廈門,GDP雖然被普通地級市超越,但是其排名卻是逆勢躍升的,從1990年的第82攀升至2024年的第32。
廈門雖經濟體量較小,卻是改革開放首批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城市形象頗佳。
廈門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在房地產領域常被視作強二線城市,但實際上,廈門經濟總量、人口規模與面積都不算突出。
如今,廈門雖被“二流地級市”超越,但其增長態勢良好,長遠來看,廈門的發展潛力或許優于東北那幾個副省級城市。
02
我們深入對比了五大副省級城市和五個普通地級市近十年的GDP增長和資金總量增長情況。
從GDP看,廈門近十年GDP增幅位列第一,其次是五大地級市,排序分別為溫州、常州、徐州、煙臺和唐山。
東北四大副省級城市的GDP增速較慢。
從資金總量,也就是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的角度來看,近十年,徐州、常州、溫州這三個帶州字的城市,資金總量的增速是最快的。
廈門排名第四,資金總量增速超過了唐山,唐山排第五,煙臺的資金總量增速排在長春、哈爾濱之后。
沈陽、大連的資金總量增速則較慢。
綜合來看,近十年,徐州、常州、溫州這三大地級市的資金總量和GDP增速是較快的,其次是廈門。
唐山的發展快于煙臺,東北四市的數據則與濟發展相對失速的形象相吻合。
具體來看,徐州、常州和溫州的快速發展,有一定相同點。
首先,占據重要區位,受到國家政策扶持。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享區域協同發展。
常州位于江蘇省南部,緊鄰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輻射。
溫州是浙江東南沿海重要商業城市,對外開放和民營經濟發展好,溫州商人全球知名。
其次,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徐州,以重工業為主,近年來,徐州將傳統的煤炭、鋼鐵等重工業,轉型升級為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023年,徐州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8.7:40.7:50.6,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立成型,躍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2位。
徐州三次產業結構
常州,制造業發達,目前,在裝備制造、化工等傳統產業基礎上,向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拓展。
溫州,鞋服、眼鏡、低壓電器等輕工業突出,如今也在培育汽摩配等高端制造業以及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
2024年,溫州工業增加值總量首超三千億,達到3003.7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增量、占比提升幅度實現“三個全省第一”,創歷史最好成績。
第三,三市民營經濟活躍,是經濟增長重要力量。
2024年前三季度,徐州民營投資同比增長12.3%,占全部投資比重的82.3%。
2024年,常州有中天鋼鐵等9家民營企業入圍“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天鋼鐵等11家民營企業入圍“2024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萬幫金之星入圍“中國服務業民營企業100強”,入選數量位列江蘇省第一方陣。
去年,溫州新增億元以上企業117家、累計1643家,5億元以上企業13家、累計225家,10億元以上企業7家、累計93家,浙能樂清發電新晉成為100億元以上企業。
嘗到創新和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甜頭,三大地級市也列出了更高發展目標。
如徐州提出打造全國有地位、全球有影響的制造業強市,并聚焦“新型工業化”;
常州也在積極推動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溫州則通過優化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環境,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
唐山和煙臺雖然都是沿海城市,但區位優勢發揮卻不明顯,同時產業轉型之路還沒走通。
唐山處于京津兩大城市的輻射區域區,這如同一把雙刃劍,虹吸與外流并存。
唐山屬于資源型城市,鋼鐵和煤炭是唐山兩大支柱產業,面臨著資源要逐漸枯竭的危機,產業轉型的口號喊了很多年。
但唐山的產業基本還是屬于傳統型為主,新興戰略型產業還沒成勢。
煙臺,未處于核心經濟圈的中心位置,與周邊城市的協同發展方面較弱,化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傳統行業占比較大,新興產業規模較小。
在研發投入和人才吸引上,唐山和煙臺還有待提高。
03
總的來講,東北城市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而民企又與創新緊密相連。
能否破除營商發展弊病,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東北在新時代經濟浪潮中重新崛起的關鍵。
歷史已無數次證明,能為民企發展提供陽光雨露的城市,如深圳、溫州等,憑借民企的力量實現了經濟騰飛。
而忽視民企的城市,則只能在經濟困境中掙扎,徒留遺憾。
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格局下,讓優秀創新、創業企業涌現,城市才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