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史料可以了解到: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遷徙,始于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以“衣冠南渡”為標志,當時,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在今天的南京建立東晉都城,中原士族相隨南逃。
當年,南遷的中原漢民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qū):
最多的一部分自山西、河南出發(fā),穿過湖北襄樊,沿漢水、長江一線南行,來到江西九江、南昌、贛州一帶,因此也成就了這里南遷中轉(zhuǎn)站之名。
另外一部分,順贛江進入贛南,沿梅潭河而下,在梅州大埔一帶落地生根。
少量的一部分則進入了福建,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后先在閩北建安(今建甌)及閩東晉安(今福州)定居,形成歷史上著名的“八姓入閩”,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而他們也成為廣東潮汕、海陸豐、雷州等地的漢族人的先祖。
當年的時候,為了安置這些中原移民,東晉王朝出臺優(yōu)惠政策,設(shè)置了義招縣,縣境大致即當今的梅州大埔縣。
隋朝的時候,隋文帝楊堅把“義安郡”管轄的“義招縣,海陽縣,綏安縣”這三個縣劃歸福建管轄,由此形成了
福建全域“八閩行政區(qū)域”,這其中的八閩就是潮州、漳州、汀州、泉州、福州、建州、邵州和溫州八個州。
李火德,隴西李氏第八十二世,宋天禧二年(1018),生于福建寧化縣石壁村。
宋朝末年,與其兄木德遷往福建上杭縣豐朗村開基。
李火德1292年8月6日去世,享年87歲,葬于豐朗崗頭“螃蟹游湖”穴。
傳說送葬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只能停棺避雨。
不久雨過天晴,送葬隊伍回到原處,卻發(fā)現(xiàn)棺柩自陷成墓,人們認為這是天選寶地,因此在此成墳立碑為墓。
傳說,墓前的石碑,每年都會下陷一字,而李氏一脈會出顯赫人物一位。
到了乾隆清乾隆五年(1740),后代子孫嫌每年都要換石碑麻煩,就在石碑下埋了一塊大石板,從此石碑不再陷字。
李火德裔孫眾多,影響頗大,素有“客家強房”之美譽。2017年初,相關(guān)媒體發(fā)起了探索李氏祠堂活動,活動中發(fā)現(xiàn),李火德的后代有1500萬人,遍布全國乃至東南亞各國。
李火德也被尊為“李氏入閩始祖”。
在火德公之前,曾經(jīng)有唐朝名將李晟、唐朝末代皇帝李祝等人入閩,因此,李火德為李氏入閩始祖,為南方李氏大始祖一度頗有爭議。
位于福建龍巖上杭縣稔田鎮(zhèn)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李氏后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設(shè)的。
宗祠占地面積5600平方米,共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3棟大廳,分封各地宗親支脈系房號。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4年6月,上杭縣稔田鎮(zhèn)遭遇持續(xù)性特大暴雨,李氏大宗祠東西橫屋坍塌,受損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
如今,官田李氏大宗祠(橫屋部分)搶險加固工程方案已經(jīng)批復(fù),各項工作推進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