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媒體報道的一起真實新聞,20歲的小劉是某高校大二學生,一個月前開始他突然覺得自己是全校最帥的人,全校女生都喜歡自己,然后就跟女生一個個分別告白。
此外,同學還發現小劉經常整晚不睡覺,花錢開始大手大腳,上課更是不好好上。
最終,小劉被診斷為患上了一種名為“鐘情妄想”的精神疾病,也被叫做“桃花癲”。
桃花癲這個病就像其名字一樣,多發于桃花盛開的春天,常表現為興奮、話多,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強,別人都喜歡自己...
事實上,春季不僅“桃花癲”高發,各類精神疾病同樣高發,比如抑郁癥、焦慮癥、季節性情感障礙等等。
春季精神疾病復發率,占全年70%以上!
春天一到,精神疾病就會進入高發期,常見的有情緒憂郁、精神分裂癥、焦慮、睡眠障礙等,另外有些之前有過此類疾病的,在春季也更加容易復發。
臨床統計顯示,一年當中的3-5月是精神疾病復發率最高的時期,精神疾病復發率占到全年的70%以上,特別是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所以民間也有個說法叫“三月桃花癲”。
為什么春天精神疾病高發?
一般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①過敏源增加
春季到來,花粉和灰塵等過敏源會慢慢增加,并使人產生炎癥反應,有研究顯示,炎癥和焦慮、抑郁、社交障礙、應激行為以及攻擊性行為等有著明顯關聯。
②內分泌激素變化
隨著春天的到來,人體的內分泌激素和神經遞質等都會相應發生變化。就比如松果體褪黑素分泌下降,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增加。
而這些都會誘發躁狂或者精神分裂癥,會導致正常人的情緒更加亢進甚至是躁動。具體到情感方面,就會表現出自我感覺十分良好、自戀自負,甚至是狂妄自大。
③生物鐘影響
春季乍暖還寒,光照時間延長、光照強度加大,大腦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受到抑制,情緒和性腺功能相對活躍,導致躁狂癥發作的幾率升高。另外隨著光照時間的增加,人體的生物鐘也會跟著調整,從而導致睡眠質量和節奏出現改變。
當生物鐘發生改變后,就會導致一部分人出現睡眠紊亂等問題,最終增加躁狂情緒等風險。
出現5個癥狀要警惕
①性格改變
比如原本性格比較熱情、樂觀、外向和善于交往的人,突然間變得沉默寡言、內向、難以交往、孤獨,甚至不愿意和人打交道。
②情緒反復無常
精神病人的情緒改變常常是毫無理由且毫無征兆的,有時哪怕是很小的刺激,也會導致巨大的反應,同樣也會反復無常,比如一會對外人過于熱情,一會又變得無比冷漠或沒有耐心。
③經常失眠
明明很困,卻怎么都睡不著,沒有任何明顯誘因的失眠,無痛苦體驗,不主動就醫,有些就算整夜整夜難以入睡,第二天卻依然沒有任何困意,與此同時伴隨著記憶力減退、思維內容散漫、動作增多和言語雜亂等等。
④過于多疑
有些人對身邊人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敏感,比如聽到別人在說話,就會懷疑是不是在背地里議論自己,甚至于敏感到別人的一個眼神都會懷疑這個眼神是不是在針對自己。
更重要的是,這種多疑和平時正常情況下的多疑還有所不同,哪怕經過事實驗證是不存在的問題,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懷疑,難以被說服。
⑤動作行為異常
就比如有被害妄想癥的人,就可能會對妄想的對象突然發生攻擊行為;而躁狂癥病人,則可能過于情緒高漲,或者表現出“愛管閑事”。
面對即將到來的春天,如何預防精神疾病發生?
①注意勞逸結合
平時要把握好工作的時間與進度,適當減少工作量,增加休息時間,盡量不要過于疲勞。只有保證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應對身體與心理壓力。
②保持好的心態
雖然生活和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難題,但一定要學會寬容、平靜地去對待這些問題。當感覺憤懣或者情緒不佳時,可以多出去走走,去享受春天的美好,這些都有利于緩解心理壓力。
③學會轉移情緒
出現負面情緒很正常,幾乎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面對負面情緒不要慌張,可以嘗試去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或者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不良情緒。
④及時就醫
如果出現了精神類疾病且自我緩解也無濟于事,要及時就醫,轉移的醫生會給出專業的指導,比如藥物預防和一般預防等方式來進行預防。一般預防主要有規律作息時間、進行室外運動、積極社交和發展各項興趣愛好等等;而藥物預防就需要遵從醫囑服用相關藥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