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陽春三月野菜香”,進入2月下旬,南方氣溫上山。野外各種植物開始漫長脆嫩的新芽,一年又到了吃野菜的季節(jié)。你像蒲公英、薺菜、魚腥草、泥胡菜、榆錢、紫花地丁、苦碟子、鼠曲草、刺兒菜、桃葉鴉蔥、槐花、車前草、香椿芽等等。
而筆者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種植物,它就太有來頭,曾出現在《詩經》里,它就是麥蒿。有詩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其中莪指的就是它。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這種古老的植物。
認識麥蒿、了解麥蒿
麥蒿,因其常生長于麥田中,與小麥同時生長同時成熟,且葉酷似蒿,故而得名。也有人叫它抱娘蒿、播娘蒿、蘿蒿、婆婆蒿、野芥菜,它是十字花科、播娘蒿屬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初春剛發(fā)苗的時候,整體看上去有點酷似青蒿,長大之后植株高可達80厘米左右。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葉子長圓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或全裂。
麥蒿的花果期在春夏季,花頂生,黃色。果實圓筒狀,酷似油菜或者蘿卜的種子。種子橢圓形,呈紅棕色。在五代《蜀本草》中記載:“麥蒿,苗似薺,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黃,角生子黃細”,描述的就是麥蒿。麥蒿是一種很常見的雜草,在我國絕大部分省份都有分布。尤其是在中原地區(qū)尤為常見,喜歡生長在麥田、荒地乃至路旁。
麥蒿的價值
麥蒿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植物,首先它是可以食用的,在古代饑荒時期或者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會采摘麥蒿的嫩苗來充饑果腹。在明代古籍《救荒本草》就有提到記載麥蒿這種植物,其中還提到了麥蒿的食用方法。說:“播娘蒿嫩則可食,老則為柴,苗葉苦。采嫩苗葉煠熟,換水浸淘去蒿味,油鹽調食”。
大概的意思是說,麥蒿初春嫩苗可食,起蒿之后只能用來當柴燒,如同茵陳一般。將播娘蒿清洗干凈,焯水去掉苦味,用油鹽調味即可食用,味道略微有點苦。可以說麥蒿,在古代麥蒿也是很多人的救命野菜,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那么麥蒿要如何做好吃了,比較經典的吃法有涼拌麥蒿、蒸麥蒿、炸麥蒿,還有炒雞蛋等等。當然最好吃的無疑是包餃子或者包包子了,將清洗干凈的麥蒿剁碎和豬肉攪拌在一起,制作出來的包子或者餃子非常的美味。它也是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qū)很多人非常喜愛的一種餃子吃法。如果你也喜歡吃野菜,那么陽春三月,這種野菜一定不要錯過了,春節(jié)期間吃膩了大魚大肉,換換口味解膩。
麥蒿除了可以食用之外,它還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它的種子和葶藶、琴葉葶藶統(tǒng)稱為葶藶子。這個葶藶子是非常傳統(tǒng)的中藥材,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關于它的記載。我國四大傳統(tǒng)中醫(yī)著作《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下品,足以證明其藥用價值是非常高的。
麥蒿主要以種子入藥,具有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熱逐邪的作用。你像喘咳痰多、肺癰,水腫、小便不利,都可以用到葶藶子。在《藥性論》中記載:“葶藶子能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此外在《開寶本草》中亦有記載:“葶藶子療肺癰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可見麥蒿不僅是一種非常優(yōu)質的野菜,它的藥用價值也是不可小覷的。
可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越來越多的人不吃野菜了。導致麥蒿肆意的繁殖,你像很多麥田中麥蒿已經成為了一種惡性雜草,對農民朋友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麥蒿了解了嗎?你認識麥蒿嗎?你吃過麥蒿這種野菜嗎?在你的家鄉(xiāng)有麥蒿這種植物嗎?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