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俗語都有各自的故事。人們把故事壓縮成幾個字、一句話或者一個短語,就變成了文化的載體。
馬克西姆(網名),一個1998年出生的北京青年。在生活中,他是一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90后打工人;在網絡上,他是語言能力天賦異稟的方言博主。
2021年5月,馬克西姆隨手發的粵語視頻意外地上了熱搜,獲得了上千萬次的點擊量。視頻中的馬克西姆,上一秒還在說著胡同串子的北京話,下一秒字正腔圓的粵語脫口而出,絲滑轉換,給人一種強烈的反差感。馬克西姆也沒想到自己隨手一錄的推薦《廣州話正音字典》的小視頻,竟然獲得了眾多網友的喜愛,也從此為他開辟出一條方言博主的小眾賽道。
馬克西姆的語言天賦和學習熱情讓他在抖音等平臺上迅速走紅,其視頻以幽默風趣、內容豐富著稱,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由于把粵語說得過于標準,網友說他“前世肯定是從廣東上京赴考的秀才”,也有人調侃:“究竟要吃幾個廣東人,才能把粵語說得如此標準?”
(圖/視頻網站截圖)
讓《廣州話正音字典》賣斷貨
其實,在馬克西姆說粵語的視頻火爆之前,他已經學了將近10年粵語。他對粵語的興趣始于2008年,當時他愛上了央視正在播放的電視劇《李小龍傳奇》(國語版)。當他一口氣看完50集,依舊覺得不夠過癮,于是便上網搜索所有關于李小龍的電影。結果他發現這些電影里的角色說的都是粵語,他根本聽不懂。那也是馬克西姆第一次接觸粵語。
當時只有12歲的馬克西姆,從此開始研究粵語。隨著看過的粵語影視作品漸漸多起來,馬克西姆也發現了粵語發音和表達方式非常有趣,從而激發了系統性學習粵語的欲望。他每天抽出半小時到一個小時,通過大量觀看粵語電影和電視劇,如《法證先鋒》《讀心神探》等,來熟悉粵語的發音、語調和日常表達。
中國香港街頭。在用粵語拼音寫了“恭喜發財”的中國銀行外墻前,一名中年男子在充滿新春氣氛和當地特色的雕塑前駐足。(圖/Richard Baker)
馬克西姆最愛的粵語電影是李小龍的《精武門》,非常振奮人心,看得他熱血沸騰。每當在影視劇中看到一些感興趣的或者自己聽不懂的詞,馬克西姆就會拿出自己為了學粵語而專門購買的《廣州話正音字典》,進行查閱和糾音。第一次知道有粵語拼音的存在時,馬克西姆很震驚。“怎么拼音還能有那么多奇怪的組合?”他觀看影視劇時也會經常暫停,模仿演員的發音和語調,嘗試復述臺詞,以此提高語言的自然度和準確性,直到確保自己掌握了發音。馬克西姆如此反復地學習粵語,一學就是10年。他坦誠地說:“學語言其實也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多聽多說。聽完之后再自己錄,錄完之后聽自己的錄音,如此反復堅持,才能學會。”
(圖/《精武門》)
在馬克西姆看來,《廣州話正音字典》是學習粵語的重要工具。字典不僅提供了系統的發音規則,幫助粵語學習者分辨出很多僅靠聽無法區分的發音細節,還能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粵語中獨特的詞匯和俚語。而聽粵語歌、看粵語電視劇等方式,其實更適合作為學習的輔助方法。馬克西姆的“安利”,帶火了《廣州話正音字典》,不少網友搶著下單,一度讓這本冷門字典賣斷貨。
有時候他聽到一個陌生的粵語俚語,就會根據其發音嘗試打出幾個字,在百度上搜索學習,一點一滴地積累。如果發現自己在視頻里的發音不標準,他就查字典,看著音標調整發音,就像學英語一樣學粵語。
在馬克西姆看來,非粵語地區的人學粵語比本地人更容易注意到語言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他發現很多講“港普”(港式普通話)的人會有以粵語拼音和普通話聲調組合發音的情況,從而形成了固定搭配。他甚至學起了“港普”,“要想把‘港普’說得地道,一定要掌握高降調的使用方法”。
想學會一門方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您猜怎么著?老北京學粵語,那叫一個地道。”
馬克西姆說著一口標準流利的粵語,但是他此前從未在廣東生活過,只是曾去廣州和香港旅游過幾天。他也沒有請過粵語老師,就這樣以“純自學”的方式學會了粵語。每一次看似還原度高達100%的方言模仿,都是他不斷重復練習的結果。秉持一點完美主義的性格,他要一直錄到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才會發布在社交媒體上。
除了粵語,馬克西姆還自學了陜西話和倫敦腔英語。
提起為何學陜西話,馬克西姆說:“家里有遠房的親戚是陜西人,我覺得他們說話很有意思。現在有很多陜西人拍的抖音(視頻),我覺得他們的方言挺帶勁、挺有意思的,我就會去模仿。”而他說的陜西話,連陜西人都驚呼實在太標準。
西安中山門附近的永興坊門前,金屬雕塑十分醒目。陜西關中、陜西南部等地的方言變身鏤空雕塑,成為街頭獨特的風景。(圖/視覺中國)
然而馬克西姆并沒有把熟練掌握幾種方言歸因于自己的語言天賦,在他看來,學語言并沒有特殊竅門,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反復地練習。如果說非要給不同語言排列學習難度的話,他認為粵語和陜西話學起來要比英語容易一些。“畢竟是同一個中文語序下,只需要掌握不同詞匯的發音即可。”
語言是一項非常能體現天賦的技能,但仍然需要長年累月地去學習、積累,不然終究只是糊弄門外漢的花拳繡腿。馬克西姆從2012年開始系統學習粵語,如今他依然覺得方言非常有趣。他會給網友們盤點方言中的地名梗,也會總結北京話和粵語中發音相似的詞語,確保每個視頻都有一個“知識點”。
馬克西姆從小就比較關注語言。從學生時期開始,他在聽人講話或聽課的時候,就比別人更關注語言的口音。
(圖/unsplash)
“語言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說一些俗語,為什么這么講,它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個人覺得非常耐人尋味。有人說中國的一些成語就像一個壓縮包,一個成語四個字,卻能包含一個完整的故事。各地方言、俗語,其實都有各自的故事。人們把故事壓縮成幾個字、一句話或者一個短語,就變成了一個文化的載體。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很有意思,我就愿意去研究。”馬克西姆說。
由于生活在北京,馬克西姆身邊的人大多使用普通話交流,他平時很少有機會說粵語。為了保持粵語水平,他會通過自言自語和模擬對話的方式練習粵語、鞏固語言技能。他也通過社交媒體認識了一些說粵語的網友,平時和他們用粵語聊天,交流學習經驗和心得,分享各自的當地文化。
語言可以是任何東西的載體
以前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北方人要學粵語非常困難。馬克西姆在小時候曾以為全國人民說的都是北京話。那時候他沒有手機和電腦,很難接觸到方言,如今刷一下視頻就能聽見不同方言。在馬克西姆看來,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方言充滿了機遇,他也因此開始做方言博主。
盡管工作繁忙,他依然堅持在業余時間創作和分享方言相關的內容。有時候視頻創意的點子來得很突然,比如正在開車的時候想起某個電視劇里的有意思的臺詞,他會趕緊停車,用手機備忘錄把點子記下來,再拍成視頻與網友分享。在他看來,方言視頻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性,再加上一點趣味性。
在他的視頻里,除了知識性的分享——講解普通話四聲和粵語九聲的對應關系,也有他用粵語朗讀古詩詞的視頻,以及他出神入化的口音模仿。馬克西姆常常幽默風趣地展示粵語的學習過程,實現北京話與粵語的無縫切換,收放自如,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有關方言的小知識。他不僅展示了語言的多樣性、不同地域的方言特色,亦成為連接不同方言背景人群的橋梁。
(圖/《唐伯虎點秋香》)
方言也體現了不同地域的人文個性。在馬克西姆看來,北京話給人的感覺就像他所展示的隨性;陜西話直截了當,給人一種性情中人的感覺;至于粵語,他感覺更加正經,獨具嶺南地方特色。理解方言的幽默感是需要一定門檻的,那就是起碼能聽懂這個方言。馬克西姆的粉絲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和陜西地區,這是因為他長期發這三個地方方言視頻的緣故。粉絲們都被他的語言天賦所折服,視頻評論區也成了歡樂的方言交流空間。
馬克西姆說:“語言可以是任何東西的載體。我可以用方言教人們做北京炸醬面、用方言說一段脫口秀、用方言唱歌等,它的靈活性是很高的。”他相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故事,“北京的粉絲了解了陜西和廣東的文化,陜西的粉絲也了解了北京、廣東的文化,那我做的事就有意義”。
方言正在通過互聯網找到新的生存空間。未來,馬克西姆計劃繼續深耕粵語、陜西話和北京話,通過視頻創作分享更多有趣的內容,讓更多人了解方言的魅力。“保持對方言的熱情和興趣,是堅持下去的關鍵。”
編輯 Felicia
運營 系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