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運用與發展
中原王朝時期,漢字是如何向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傳播的?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除鐵器、養蠶繅絲技術以及封泥、印章等以外,朝鮮半島所發掘的器物中,大同江下游平安道所發掘的秦代鐵戈,已有篆字銘文。
即是在戰國后期,漢字便已傳入朝鮮半島。另在大同江下游左岸發現的漢孝文廟銅鐘,有三行隸書銘文??梢姖h時,漢字的通用率大大提升。
樂浪、帶方二郡未被設立時,漢文化的傳播即是通過箕子的東走朝鮮或經遼東半島慢慢輻射至朝鮮半島。二郡設立后,漢文化便通過漢字經水路交通迅速地傳播。據《三國史記》載:“王移書百濟請救,百濟遣五將軍助之,賊聞而退?!薄岸?,新羅阿飡吉宣謀叛,事露來奔,羅王移書請之,不送?!?/p>
記載125年以及155年,新羅與百濟間的文書可互通,即是文字相同,可推測文書或為漢字書寫。此時的朝鮮半島在樂浪、帶方二郡設立后,漢字已成為通用文字。好太王碑的發現,更是為漢字作為朝鮮半島通用記錄文字作了例證。直至朝鮮新羅時代,“鄉札”、“吏讀”的出現,為漢文化移植至朝鮮文化,兩種文化相結合的過渡期。
漢字傳至日本,最早可追溯至戰國后期,即是通過朝鮮半島傳播至日本。而廣泛地運用則是在漢代。在福岡、熊本等地的出土文物中,文字即以在貨幣中出現的形式傳播至日本。
《日本書紀》的記載
不僅貨幣,“漢委奴國王”印的頒鑄,也使漢文化通過朝貢、回賜印章的方式傳播至日本。據日本古籍《日本書紀》所述,應神天皇十六年,即285年,中國一名為王仁的博士從百濟進入日本,并攜帶《論語》、《千字文》等漢籍,其所教對象是應神天皇的王子。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來之。則太子菟道稚郎子師之,習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達。故所謂王仁者,是書首等之始祖也?!?/strong>所以,其時漢字已經成為日本列島的通用文字。筆者認為,這與漢武帝建立樂浪郡,日本通過樂浪郡與中原王朝產生文化交流關系重大。
313—314年,高句麗南下樂浪、帶方二郡,迫使樂浪、帶方二郡住民被迫遷移。此時樂浪、帶方二郡的住民多為漢人,移民的遷入也帶來了漢字的繁榮。融通王跨海去往北九州,因養蠶繅絲技術被重用,漢字同樣被傳入。
日本學者尾崎雄二郎指出,日文中的假名應依《周禮》:“古曰名,今曰字?!奔倜?,即為假字,即是借過來的字,便可解釋為代日本人依靠漢字自己新造的,用以書寫日語的文字。關于假名的解釋,變更為漢字傳播作了佐證。日本在漢代便已遣使朝貢,并獲得“漢委奴國王”。
中原王朝的詔書
曹魏時期頒給卑彌呼女王的詔書,更是中原王朝通過詔書這一物品來傳遞中原王朝對于女王國的政治支持。此時的漢字,便成為了中原王朝權力輸送的媒介。
為了保持與中原王朝朝貢關系,通讀中原王朝所頒布的詔書成為必須,所以最初漢字傳入日本或許不僅僅為文化的傳播,更有政治層面的需求。而隨著漢字的不斷發展,更為日本的律令制提供了文字基礎。
漢字自戰國晚期傳入朝鮮半島后流入日本,樂浪、帶方二郡被設立后,貨幣、印章的流入,便利了漢字傳播,并成為古代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唯一記錄文字,使漢文化迅速傳播至東亞。
樂浪、帶方二郡的設立,不僅為跨海交通的一大進步,更是漢文化迅速傳播的巨大轉折點。中原王朝亦通過漢字這一渠道,形成了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文化圈。樂浪郡自公元前108年設立,在其未設置郡縣之前,樂浪地區便為箕氏朝鮮以及衛氏朝鮮兩政權的都城所在。
衛氏朝鮮的奪權、阻礙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的交流,為漢武帝對外擴張政策提供了理由。自樂浪郡設置后,其成為中原王朝連接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關口。
中原王朝通過其把握朝鮮半島的發展,改變日本列島的局勢,更使中原王朝的威望遠渡日本列島。可以說中原王朝對于樂浪郡管理程度的強弱,影響著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政權興衰。
樂浪郡經歷初設、合并與消亡,樂浪地區亦見證了箕氏朝鮮、衛氏朝鮮、漢王朝、公孫氏政權、曹魏、高句麗幾個政權的新舊更迭。局勢的動蕩亦佐證了樂浪郡的價值所在。
西漢初設樂浪郡,強大的邊郡系統為西漢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樂浪郡此時發展相較于內陸地區依然相對落后,樂浪郡的供給需山東半島的郡縣為之提供,但卻在經漢昭帝整合后保留下來,并成為了中原王朝交流的要道,可見樂浪郡的重要性。
光武帝三復樂浪郡,東部邊郡的收回為其光武中興提供了和平的保障。進而保證了倭奴國的奉貢朝賀,使漢王朝與倭奴國正式建立朝貢關系,此時樂浪郡已正式成為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溝通的要津。
成為郡縣后的樂浪郡,首先帶來的便是文字在樂浪地區的傳播。印章、封泥的發現,使樂浪地區官職名稱的改變躍然紙上。初為太守,后為大尹,最后東漢恢復官制。
同樣漢字在這一時期由于樂浪郡的設置,大幅度傳播至朝鮮半島,并成為古籍所用文字。傳播至日本后,更是成為影響其造字的模板,漢字更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征,改變了日本列島的局勢。
其次為鐵器的輸入,因漢武帝經水路東征朝鮮半島,致使水路不僅成為戰爭路線的另一選擇,也成為海上運輸的通道。許多舶來品經水路流入朝鮮半島,如船用工具,這為鐵器傳入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再者即為商貿業的發展。
樂浪郡的設置
樂浪郡的設置將朝鮮半島的大門打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所有物經水路流入中原王朝,中原王朝也將所擁有的物品與之交換。
商人也通過此種方式,使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商貿業快速發展。鮮明的表現即為中原王朝貨幣在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流通。商人的涌入亦為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風俗習慣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后,即為移民。
移民無論對于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這一團體都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其為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帶來養蠶繅絲技術、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一團體成為中原文化傳播的媒介。
三國時期,曹魏因恐受夾擊之勢,將樂浪、帶方二郡從公孫氏政權手中奪回。但因此割據政權的重創高句麗,維持了樂浪、帶方二郡短暫的和平,也為其發展提供了發展條件。兩晉時期,中原混亂,樂浪地區陷入高句麗與百濟激烈的爭奪當中,中原王朝自此退出樂浪地區的歷史舞臺。
高句麗對于樂浪、帶方二郡意圖侵占的表現一直是強烈的。其一路南下,不停侵擾樂浪地區邊界,終于在313年南下侵樂浪,314年占帶方。
高句麗對于樂浪、帶方地區的經營,不僅將其作為遣使的輸出口,亦將其作為作戰的交流補給區,充分發揮了其所處位置的優勢。其占領樂浪、帶方二郡后,割裂了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與北魏的交流,致使百濟無法與北魏聯合形成對高句麗的夾擊之勢,間接導致了北魏對百濟的征討,從而影響了整個東北亞的局勢。
海疆視野下,海洋的控制權是為影響政權走向的重要因素。劉秀積極維持樂浪郡的和平發展,如果其放棄朝鮮半島,則割斷了黃海的海上航線,高句麗“西進”遼東郡以及南下占領樂浪郡,此二者從戰略上講皆為重視海路航線,并因對于海線控制的重視,導致后來的光武中興以及高句麗政權的強大。
相反,西漢時期由于漢王朝主動放棄朝鮮半島日本海沿岸,既導致了高句麗政權的強大。樂浪郡的存在與滅亡,影響著朝鮮半島的發展,中原王朝與樂浪郡的疏密程度影響著中原王朝與朝鮮列島以及日本列島的海上交流發展。
中原文化經水路的傳播,使其借由樂浪郡,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樂浪文化,以至于影響整個朝鮮半島。當樂浪尚在中國體制內時,其完全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封泥、印章、鐵器的發掘,成為那一時代中原王朝在大同江樂浪郡地區的縮影。當北方勢力南下將其吞并后,北方勢力又被樂浪地區所擁有的中原文化所影響。可以說樂浪郡的存在成為那一時代中原文化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再進一步,樂浪郡接收中原先進文化后又為朝鮮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總的來說,隨著中原王朝與外界的交流變多,更加促進了本地區的發展。而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航海工具的不斷先進,航海技術的不斷熟練,更使樂浪郡的魅力在東亞海域交流中無限放大。樂浪郡的海域交流研究更成為窺探樂浪郡歷史意義的絕佳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