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市中心的銀樺路南側,一座銹跡斑斑的鋼筋骨架矗立了整整28年。它是史玉柱的“滑鐵盧”,也是中國商業史上最著名的爛尾樓——巨人大廈。
近日,珠海市公布“巨人大廈改造提升及公共停車場項目”等四個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備案信息,總投資55.48億元,均由正方集團實施。
其中,巨人大廈改造備受矚目,計劃總投資16.67億元,計容建筑面積157400平方米,新增1537個公共停車位。項目將于今年10月正式開工,預計2029年12月完工。
爛尾28年之后,巨人大廈終于迎來了重生的希望。
巨人之殤
1992年,剛滿30歲的史玉柱在珠海創立巨人集團,憑借漢卡和保健品“腦黃金”迅速崛起,身家躋身《福布斯》大陸富豪榜前十,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最耀眼的創業偶像。
意氣風發的他,將目光投向房地產,計劃建造18層的集團總部巨人大廈。
然而,在狂熱的市場氛圍中,這座大廈的設計被不斷加碼至78層,預算從2億元飆升至12億元,劍指“中國第一高樓”。
彼時,史玉柱拒絕銀行貸款,依靠集資和賣樓花籌資,甚至挪用保健品業務的利潤填補建筑資金缺口。
然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疊加保健品市場因監管風暴崩塌,巨人集團資金鏈斷裂,大廈僅完成地下三層和地上兩層便宣告停工。
史玉柱負債2.5億元,從“首富”淪為“首負”,巨人大廈更是淪為珠海的“城市傷疤”。
史玉柱曾痛陳:“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決策失誤,好大喜功,昏了頭。”
巨人大廈的潰敗,不僅是史玉柱個人野心的失控,更是那個時代企業家對“規模神話”盲目崇拜的縮影。
“史詩級”爛尾樓
爛尾的巨人大廈,不僅是史玉柱的“傷心地”,更是城市治理的經典難題。
2001年,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將項目權益分散給19個債權人,產權比例從0.088%到24.39%不等,巨人大廈的“復活之難”堪稱“史詩級”。
此后的20余年,債權人間的利益博弈、土地出讓金欠繳、建筑安全存疑等問題,令其成為無人敢接的“燙手山芋”。
大廈周邊淪為廢品回收站與駕校停車場,地基因長期荒廢嚴重受損,續建可能性一度成謎。
轉機始于2019年。
珠海香洲區成立爛尾樓整治專項小組,國企正方集團牽頭介入,耗時一年半完成19家權益人的梳理與整合,最終聯合史玉柱關聯企業士安公司(持股25%)及賽納置業(持股24%),成立合資公司“正方盛世”,于2021年以4.02億元拍下項目。
根據規劃,巨人大廈將改造為集辦公、商業、公共停車場于一體的綜合體,新增1537個停車位,收益來源包括物業租賃、停車費、充電樁等。
盡管重生在望,巨人大廈仍面臨巨大隱患:土地使用權僅剩18年,且改造后60%面積需自持。
這意味著,開發商需在有限時間內通過物業租賃、停車費、充電樁等多元收益覆蓋成本,而長期養護和續期問題仍是懸劍。更嚴峻的是,地基因長期閑置已出現結構性損傷,續建安全存疑。
正方集團的信心或源于珠海市中心稀缺土地價值,但能否在有限時間內實現回報,仍待市場檢驗。
巨人重生
巨人大廈的重生,也讓史玉柱的商海沉浮重回公眾視野。
當年史玉柱背負2.5億債務,但他拒絕破產,誓言“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
2001年,史玉柱憑借“腦白金”東山再起,通過關聯公司收購樓花債權,累計償還超1.5億元,比羅永浩提前20年上演了“真還傳”。
這種“以誠抵債”的堅持,讓他在商界重獲尊重,也為今日巨人網絡的崛起埋下伏筆。
而今,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網絡在AI領域風生水起,2024年營收超22億元。巨人大廈的重啟,恰似他商業生涯的隱喻:廢墟上重建,但代價高昂。
28年,足以讓一座建筑從藍圖淪為廢墟,也讓一個企業家從巔峰跌落谷底,再絕地重生。
巨人大廈的爛尾即將終止,但它所承載的教訓與希望,遠未終結。當巨人大廈復活,它或許不再是中國第一高樓,但必將成為中國商業文明進化史的一座紀念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狂熱、崩塌與救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