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名家克拉克說“人類歷史只發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爆發,不僅造就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日不落大英帝國;還讓西方迅速崛起,降維打擊其他文明;更是全面重塑了人類的社會生活,使世界進入了現代。
克拉克甚至認為“世界只有工業革命前、和工業革命后的分別。整個文明史,就只有工業革命這一件事值得研究,其他都是無關輕重的細節”。
工業革命為什么最早誕生在英國,而不是其他地區?自然就成為了文明史上的大哉斯問,并與人類的誕生、農業的誕生并稱文明三大難題。
事實上,弄清這個問題,不僅是在弄清英國與西方興起的原因,更是在為所有傳統大國提供現代化轉型經驗。
任何一個復雜事件,絕不是單一因素或幾個因素,機械鏈接而成,而是多重原因復雜綜合所致,工業革命也不例外。
工業革命前,英國其實早已爆發了三場其他革命。
第一場革命
政治革命——有限政府
政治往往決定著生死。 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政治已經產生了一系列 變革 。
從1215年《大憲章》開始,到1258年《牛津條約》的簽署,再到1295年英格蘭模范會議的始創,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逐漸完成了君主立憲的政治革命。
從此,君主的政治權力受到了強有力的約束與限制。
與此同時,英國的現代國家構建,也在不斷推進。硬件上國家統一、官僚稅收體系建立;軟件上政權合法性、政治認同也已完成。
這些強有力的國家能力,最終體現在英國民眾的稅負相當輕,但中央政府的財政實力卻很強。這也就是為何19世紀英國無數次對外戰爭,都能取勝的重要原因。
總之,工業革命前,英國早已是一個既擁有國家能力的有效國家,又能有效約束國家的政治實體了。這樣的政治制度,使私人產權得到了有效保護。有效的產權保護,是激勵私人從事生產經營與創新的前提,是經濟持久增長與繁榮的前提,也是工業革命得以爆發的前提。
英國的立憲政治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政治范式。《為什么是英國: 有限政府的起源》一書認為,有限政府起源于英國,其實是一場幸運的意外。是英國獨特的軍事際遇、政治體制與社會法權基礎一起,共同促成了英國有限政府的誕生。
而同時代的其他國家,要么是濫用權力的傳統帝制,要么是一盤散沙的分裂狀態。政府要么權力過大,要么沒有權力。
第二場革命
經濟革命——自由市場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其實也早已經有了經濟、商業革命。
我們總是以為,工業革命就是在瓦特改良蒸汽機、珍妮發明紡織機的幫助下,小作坊擴建為大工廠。實際上,有效的產權保護制度、自由市場制度、工商業與金融業的制度創新才是關鍵,他們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有效的經濟制度條件。
工業革命前,英國已經基本確立了兩項關鍵經濟制度:一是產權保護,即私人財產得到權力的尊重與法律的保護;二是自由市場經濟,即人和人基于自愿產生的契約進行交易。
前者為生產與創新提供了足夠的激勵,后者為生產與創新提供了充分的自由。麥克法蘭在《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一書中甚至認為,維護個人私產、保護自由交易的經濟體系,在英國可以追溯到12世紀甚至更早。
除此之外,工業革命前英國還出現了一系列工商業、金融業的法律與制度創新。無論是現代銀行與保險業的首創,還是股份制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的創設,都最早出現在英國,為經濟增長和繁榮提供了資金保障。
這可謂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經濟商業革命。以至于錢乘旦在《英國通史》中不斷說道——市場制度是工廠制度的前提,商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先導。
反觀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還都留在主張多進少出、勤儉節約的封閉農業經濟。商業、投資、人員流動的限制處處可見。
第三場革命
觀念革命——啟蒙運動
一切革命,說到底都是源自觀念的革命。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觀念體系同樣也早已有了巨大變革。
一是關于人與人關系的基本認知。截止到1800年,柏克的《法國革命論》已發表10年,斯密的《國富論》已發表24年,休謨的《人性論》已發表60年,洛克的《政府論》已發表111年,霍布斯的《利維坦》已發表149年。
這些偉大巨著背后,是對君主立憲、王在法下、分權制衡、政教分離、個人自由、公民權利等現代文明觀念體系的認定。
另一個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認知。16世紀開始,歐洲爆發了科學革命,英國是這場革命的排頭兵。培根于1620年出版了闡述新科學方法原則的《新工具論》,哈維從1620年代陸續提出并驗證了血液循環理論,牛頓則于1687年出版了人類科學史上的里程碑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這些科學名著的背后,是對科學精神的肯定——相信世界萬事萬物的背后皆有確定的法則;人們憑借理性與邏輯可以認識這些法則;而觀察與實驗是認識這些規則的有效方法。
這些觀念,是英國啟蒙運動,更確切說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結果。《創造現代世界: 英國啟蒙運動鉤沉》一書甚至認為——英國人對人性、理性、自然、財富等觀念的理解,爆發出巨大力量,帶動社會各領域急速發展,并最終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反觀同時代的其他國家,迷信權力、迷信權威、迷信傳統還是社會常態。
正如《工業革命(1760-1830)》一書,在梳理工業革命成果之時所說——從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到1807年富爾頓發明蒸汽輪船;從1814年斯蒂芬森首創蒸汽火車,到1837年摩爾斯發明電報機……這些不過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是英國歷史很早就開始造就的政治、經濟與觀念系統。
這些系統革命,才是理解工業革命、英國與西方崛起的關鍵,也是每一個傳統國家現代化轉型該汲取的精神財富。
為此大觀君誠摯推薦——“讀懂英國與現代世界五書”
五本書涵蓋英國通史、工業革命史以及英國政治、經濟、觀念三場變革的前因后果。是一套讀懂英國引領現代文明的絕佳套裝。
點擊圖片,即可一鍵收藏。
“以文會友·大觀天下”
歡迎觀友們掃碼進群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