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遇見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孩子的優秀,是一系列良好習慣的總和。
著名教育家孫云曉先生曾說過:
“對兒童來說,好習慣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
新學期的第一個月,是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關鍵時期。
比起成績,更重要的培養孩子的習慣。
好的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
人民日報給出5點建議,幫助孩子調整心態、養成好習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01
用閱讀改變眼界
稻盛和夫說:
“書本教給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頭腦里進行模擬演練。 自身的直接經驗,加上讀書得來的間接經驗,構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礎。”
讀書,就是見世面最簡單的方式。
讀史書,讓我們知來處明去處,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提升判斷力和思考深度,變得更加聰慧;
讀詩歌,讓我們在文字中,體會時代的興衰存亡,感受山河的波瀾壯闊,品味人生的無常變幻;
讀哲學,讓我們學會辯證思維,善于思考、刨根問底,在追尋真理、反思人生的路上完善自我……
一個熱愛讀書的孩子,必然是一個志向高遠、視野開闊的孩子。
一對懂得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父母,必然是一對有遠見、有格局的父母。
1.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籍。不要強迫孩子閱讀自己認為好的書籍,這樣反而沒有效果。可以引導孩子多看各種類型的書,從中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書籍類型。
2.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根據書籍題材、類型的不同,選擇瀏覽、略讀、精讀等方法,做好好詞好句的摘抄,學會寫讀書筆記,避免走馬觀花類的無用閱讀。
3.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在家里建個讀書角,放一些舒適的香氛、擺件等,打造更適合讀書的小天地;或者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感受海量的圖書資源和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
4.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帶孩子定期參加讀書分享活動,或者在家庭內部自己組織,引導孩子闡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幫助孩子鞏固知識,同時也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請告訴孩子:讀書的好處可能不會立即顯現,但當你走出家門、走向世界時。
你會發現,你讀過的每一本書、積累的每一點知識,都鋪成了你腳下的路,帶你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02
用運動改變體魄
前北大校長王恩哥曾說過:
“人這一生需要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運動場。”
書籍塑造我們的思想,運動強健我們的體魄。
唯有二者兼顧,才能淬煉我們的靈魂。
縱觀歷年的高考學霸,無一不是作息規律、熱愛運動。
上海理科狀元李翰飛,喜歡球類運動,高中時還在校內成立了女子籃球社;
廣東省理科狀元李奕辰長期堅持適量運動,每天都跑步,還喜歡游泳和羽毛球;
武漢高考黑馬屈安琪,從小愛好體育,乒乓球還在區里拿過冠軍……
學習拼的不只是腦力,還有心態和身體素質。
熱愛運動的孩子,能夠調整和改善自己的負面情緒,有更強的抗壓力和耐挫力,更堅定的意志和不服輸的精神。
以下三個選擇運動的方式,建議父母看看,幫助孩子養出健康的身體。
1.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不要局限于孩子的性別,只要他們喜歡就好。男孩也可以跳芭蕾、踢毽子,女孩也可以練拳擊、打籃球。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孩子自然更容易堅持下去。
2.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內向靦腆的孩子適合做一些團體運動,例如踢足球、打籃球等,可以逐步提高社交能力,變得更加積極陽光;暴躁易怒的孩子更適合做一些安靜的運動,例如瑜伽、太極等,幫助他們平心靜氣、消除浮躁。
3.根據孩子的時間選擇。周內孩子課業壓力較大,可以做一些時間段、較輕松的運動,例如散步、做家務等,放松身心的同時不至于太累;周末休息時間比較長,可以做一些時間更長的運動,例如騎行、登山等,欣賞沿途的風景,開闊心胸。
請告訴孩子:弱不禁風的身體,只會讓夢想變成泡影。
強健的體魄,才是一切夢想開始的起點。
03
用行動改變狀態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看見她女兒悶悶不樂。
詢問原因后她說道:“我這次考試又沒考好,特別簡單的題我都錯了,我好蠢啊。我感覺我好笨,什么都做不好。”
我和朋友一起勸了她好久,她才慢慢的走出那種情緒,重新變得開心。
她的這種想法在現在的孩子中間其實并不少見。
有一個心理學名詞可以解釋這種心態,即“習得性無助”:
意思是當孩子接連不斷的受到挫折,卻發現自己無力改變時,便會逐漸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這種狀態要是不及時得到干預,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抑郁、情緒低落、自暴自棄等負面反應。
家長一定要及時安撫、給出回應,而不是認為孩子是在“小題大做”,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學習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學習不好可能動手能力強,數學不行可能寫作功底好,家長最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變得自信開朗。
2.幫助孩子及時反思。例如語文成績差了,是因為閱讀題沒讀懂還是作文不會寫,是因為粗心還是因為沒理解那部分知識,找到具體的錯誤原因,對癥下藥,專項練習,自然能提高成績。
請告訴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不要被情緒的囚籠困住,要相信,明天還是新的一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4
用目標改變效率
2009年7月,唐楚玥的媽媽帶著孩子們去武漢大學參觀。
年僅7歲的小楚玥好奇地問媽媽:“考武漢大學要多少分?”
媽媽回答:“至少要600分!”
在追問了高考滿分是多少后,小楚玥立下豪言壯語:
“我以后最高分可能會考720,最低600分,不,最低590分。”
本以為這只是孩子的玩笑話,沒想到的是11年后的夏天,唐楚玥真的在高考中取得了725分的高分,成為當年湖北高考的理科狀元。
這讓我想起詹姆斯·艾倫曾說過的一段話:
“夢想這種動機是現實的籽苗,最偉大的成就。 目標的堅定是所有努力的根源,它可以將努力的信念,深根在孩子身體的每個角落,促使他鍥而不舍地不斷前進。”
一艘沒有目標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而一艘有著明確方向的船,即使駛進漫無邊際的黑暗地帶,依然能看見遠處燈塔耀眼的光芒。
所以,想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懂得提早幫孩子確立目標,找準未來的錨。
1.設立合適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家長一定要記得,不要只參考周圍人的意見或者獨斷專行,要和孩子商量,根據孩子的能力以及他本人的意愿設立目標,例如考哪所高中、哪個大學、什么專業等,避免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2.學會拆解目標。當大目標確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進行階段性目標的制定,例如今年的目標、這個季度的目標、這周的目標等等,將目標細化后,孩子更容易達成,也就有更大的動力繼續堅持。
3.確定獎懲機制。適當的獎勵是孩子開啟下一階段學習的動力,一定的懲罰是孩子任務未完成的提醒。只有家長認真監督、獎懲分明,孩子積極配合、分清主次,才能讓最初的夢想變為現實。
請告訴孩子: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就算你是一只小小的蝸牛,只要你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終有到達頂峰的一天。
05
用專注改變浮躁
蒙臺梭利說過: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一位班主任曾經在演講中,分享過一個得意學生的故事。
那個孩子從小就是學霸,不管什么科目,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就連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像書法、繪畫、鋼琴等,他的學習速度也非常快。
班主任觀察了一段時間后,發現根本原因是他的專注度非常高,別的孩子要靜下心來可能至少需要10分鐘,而他幾乎是一瞬間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后來在家長會上,他的媽媽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我們其實沒做別的,就是平常在家里少說話。他若是在學習,我們就不干涉、不打擾,就算飯做好了,也只是默默地等他自己從房間出來。”
這位媽媽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專注力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如果孩子總是被打擾,就根本無法靜下心來。
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他們才能逐漸達到專注,甚至深度專注。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都懂得從以下2點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1.提供簡單、干凈的家庭環境。例如,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不擺放別的東西,免得孩子分心;設立一個單獨的玩具空間,在客廳或其他房間,將學習區和玩樂區分隔開;在孩子專心做事時,排除其他干擾因素,例如手機、電視、電腦等,安安靜靜地給予陪伴。
2.做一些訓練專注力的小游戲。例如搭積木、拼圖、走迷宮、找不同等,在游戲過程中鍛煉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培養孩子耐心和細心的品質,同時還加深親子間的互動,家庭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請告訴孩子: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即使是再不聰明的人,若是能擁有強大的專注力,必然也會有所成就。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表述: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孩子的優秀,是一系列良好習慣的總和。
而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父母辛勤的栽培和養育。
點亮【在看】,愿所有孩子都能養成這5個好習慣,迎接愉快的新學期,取得優異的成績,擁有光明的未來!
作者:遇見。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干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