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討論一個熱門話題:
印度守不住開伯爾山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菜。
1
印度這個民族他從頭到尾就沒有一丁點兒軍事天賦,好歹幾千年的文明史了,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就連一個真實可信的軍事家都沒有,一個名將也沒有,一場著名的漂亮仗都沒打過,足以證明這個民族根本就不適合研究軍事,人類武德洼地、文明戰斗力底線。
開伯爾山口整體地形如下:
我給他分了三段:
第一段為防御前沿,長10公里,以阿富汗一側山前沖積扇為起始,至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一個叫做“Torkham”的口岸為止,在河谷中幾個制高點建立堡壘,最狹窄處建立關口并適當將城墻向山腿上延伸至無法翻越,最后在關口后方地勢平坦處建立要塞。
第二段為防御縱深,自Torkham起,到Wali Khel為止,外關就是剛才提到的那個關口,再在縱深建立一個內關,作為第二道防線。內關內側再建立三個兵營,起到屯兵、囤積糧草和輪換修整的營地。最后在第三個兵營的后側建立下關,依托地形作為最后的防守陣地,也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敵軍襲擾我后勤補給通道。
第三段為補給線,自Wali Khel經Ali Masjid至白沙瓦,這一段就是單純的糧道、補給線。白沙瓦地勢平坦物產豐富人口稠密,籌措糧草簡直不要太輕松,根本都不需要印度腹地千里迢迢運輸糧草到前線。
就這個地形條件簡直比河西走廊要強一萬倍,后勤補給線短,山勢陡峭、易守難攻,敵方補給線極其漫長,把這地方給中國歷朝歷代來守,必然是一個固若金湯的鐵壁銅墻。
2
網上還有很多人拿它跟河西走廊比,這你怎么比呢?這個防守條件,碾壓河西走廊一百倍好不好!
我們來看看攻守雙方的地形條件:
古代技術條件下印度一方的補給區顯著大于進攻方一側,這是抵近要塞的臨近補給區,根本不需要花運費的。
離開了賈拉拉巴德這個臨近補給區,進攻一方的補給線迅速拉長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而古印度一方就已經到了他們最富饒、最重要的核心文明腹地了!
河西走廊寬度更大,補給更為困難,地形也沒有這么優越,防守難度要大上不少個數量級。
河西走廊最寬一百多公里,最窄也有好幾十公里,縱深更是達到數百公里。開伯爾山口頂多頂多算一個要塞式的防御工事體系,河西走廊已經算是古代一個戰略方向了,這個軍事上兩個完全不同的等級。
把這倆對比,相當于你把你桌子上的臺式機,跟小半個互聯網比。
3
以冷兵器時代進攻/防御作戰規模計算,防守開伯爾山口的總兵力部署應該在前沿:6000~10000人;縱深:1.5至3萬人;補給:5萬左右民夫,這個規模,整個防御體系不超過10萬人。類似于明清一個“鎮”的兵力,可以與“大同”、“松潘”這種規模的防御體系類比。
這個老照片是松潘鎮的照片,現在修復的松潘鎮防御體系我也去看過,大致規模跟開伯爾山口差不多,跟整個“河西走廊”完全是兩碼事,根本不具備可比性。
我還專程去過大同實地考察過大同鎮的軍事部署情況,大同鎮的規模比松潘鎮大得多,明朝尤其如此,整個大同鎮的軍事部署就足夠碾壓開伯爾山口的部署。
站在大同古城墻(重修的)上面可以很輕松的理解大同鎮的軍事部署邏輯,兩側是山、中間是城,最前沿有一個山作為屏障。
整個大同鎮的防御正面寬度十幾公里,防御難度遠遠不是開伯爾山口能比的。
換句話說,大同鎮的兵力和工事配置,挪到開伯爾山口去,你就是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也打不下來。
4
對東西方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稍微有點兒常識你就能看出印度人守不住開伯爾山口的原因:一個字,菜。這就是個毫無軍事天賦的民族,不會打仗,也琢磨不明白打仗的事情。
偉大的民族可不是互聯網上耍嘴皮子就能有的,中華民族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里面唯一一個不是白人面孔的民族,其文化和軍事底蘊不是印度這種垃圾民族可以碰瓷的。
南亞次大陸氣候炎熱、降水多、耕地多、物產豐富,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沒有儲蓄的意識,也沒有“防災備患”的文化,說到底按照我的說法他就是個“重力壩文明”。
啥叫“重力壩文明”?前段時間蛙蛙們特別熱衷炸三峽大壩,我苦口婆心勸他們,那玩意兒是個“重力壩”,它現在本身就已經塌了,崩無可崩塌無可塌。印度文明其實是一回事,他也一樣崩無可崩塌無可塌,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胡亂堆在一起而已。
所以,你看起來他確實挺高的,綿延了幾千年;但這并不妨礙他就是一坨。
一個偉大的民族是靠血與肉、鋼與鐵鑄就的。
關防關防,有關有防。光有個“關”,你不派人去防,白搭。
印度人歸根結底是在近現代由英國人給注入的“武德”,在他們自己內心里甚至都不大明白開伯爾山口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非暴力不合作”是不可能幫助一個民族偉大起來的,充其量,他這算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每次有人打進來就躺平,我夠爛你就不會侵略我了,這就是印度人的國防觀念。
5
中國自古就有極其強烈的“關防”觀念,自戰國末期,國防就是整個國家重中之重的國家大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時至今日互聯網上戲謔的說法,“錢不拿去當軍費難道留著作賠款?”充分說明國防觀念在中國人心目中扎根之深,任何一個國防上的重要關口,無一不是守得死死的,戰爭民族理當如此。
當然,近現代以來,地理上的“關隘”失去了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更多的“關隘”存在于更為抽象的地方。但中國人對于國防要害的重視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的。
這是四川西部深山溝里一處神秘的軍事設施,無數個鋼筋混凝土的地下洞窟,用磚墻封死封存,大概是修建于“三線建設”期間的軍事設施。
這就是中國的底氣所在。
簡而言之,有這些設施在,中國將會是全球核大戰之后唯一的勝利者。雖然我十分不愿意看到它啟封的那一天,但一旦它啟封,勝利就鐵定是我們的,誰來都不好使。
這就是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不遺余力的鞏固國防、修建關隘,盡管現在我們不修長城了,但是長城永遠都不會消失。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天縱英才,無時無刻不睜著警惕的眼睛,守望著這片國土。
印度人到現在軍事上的啟蒙都還沒有完成,幼兒園水平都不到,純屬是嬰兒。你給他一個開伯爾山口他都不知道去守一下的那種水平,打起仗來完全摸不著頭腦,進攻不知道進攻,防御不知道防御,從上到下從統帥到小兵就沒有一個明白人,私斗兇惡、公戰怯懦,勝則忘乎所以、敗則一潰千里,最基礎的軍事常識和軍事素養都不具備。
說白了,文明里缺了這一塊。
6
我們需要研究的不是“印度為什么守不住開伯爾山口”,需要研究研究“為什么印度人沒有軍事概念?”
要培養印度人的軍事概念,恐怕第一步是搞明白1962年是怎么一敗涂地的。
到現在為止不少印度人還相信1962年是他們打贏了,少部分知道自己輸了的人,也覺得只是挨了中國一頓“閃擊”,幾乎不存在誠心誠意服輸的印度人,由此可見印度迄今為止軍事上連最基礎的啟蒙都還沒有。
政治上一蹶不振,一耳光揍得到現在抬不起頭,想報復想翻身又無能為力,一直被掛著丟人現眼;
經濟上飽受拖累,大量寶貴的軍費白白扔在喜馬拉雅山上,浪費在低效的一線對峙中,無法抽出軍費發展海空軍和高質量作戰能力;
領土上無險可守,中國抓住窗口期果斷出擊打了個措手不及,然后趕在印度回過神之前及時撤軍占領邊境要害,建立鞏固防御,印度想報復都無從下手。
到現在絕大多數印度人都還沒搞明白1962年到底發生了什么,連帶著不少軍事上的門外漢還在嚷嚷“撤軍吃虧了”,這屬于軍事上跟印度人一樣的蠢。有險不守跑去搶地盤,你是挨揍沒挨夠嗎?
蠢豬一樣的水平。
老實講我都不怕耳提面命給印度人教,手把手教他都學不起來,他文化里就沒有這個基因,這是沒法彌補的。你教了他守關隘,這都21世紀了大哥,21世紀我們都不守關隘了你曉得不?
印度人到現在還孜孜不倦的跟巴基斯坦、跟中國反復爭奪邊境線上幾個重要山口、通道,你就對他智商很無語:我們倒是不介意陪他玩兒,花幾個錢把他拖在喜馬拉雅山上不好嗎?跟巴基斯坦爭奪錫亞琴冰川,跟中國搶班公湖,海量的軍費就此浪費在寸草不生的青藏高原,也免得他拿去搞高科技玩兒。
這就叫“一步錯,步步錯”。
蔣介石這個人雖然很多時候不干人事兒,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他依舊是個如假包換的中國人。在國防與軍事上,雖然算不上頂尖高手,但也不是印度人敢碰瓷的存在。這是抗戰期間修建的“樂西公路”上最險要的一個山口:蓑衣嶺。
樂西公路主要用于打通四川與云南的聯系,在抗戰后期主要是作為重慶萬一失守的“后路”而存在,如果重慶守不住,則搬遷到西昌,依托安寧河谷做最后的抵抗。即使到了這種民族危亡的時候,即使當時的領導人并不算出類拔萃,至少也是知道要拼死抵抗的,至少也知道動用人力物力依托地形做萬全的打算。
“血肉蓑衣嶺”,短短五個字,濃縮了中華民族驚人的軍事天賦與無畏的犧牲精神。死于蓑衣嶺的筑路工人們,曾經在這里為民族爭取最后一絲生機,站在這里更能理解開伯爾山口之于印度人是個多么可笑可憐又可悲的存在。
幾個鐵制的筑路工人塑像,在狂風暴雪中講述著當年那段故事,仿佛是凝固的民族之魂。一個戰爭民族,不管遭遇什么樣的困境,總會在艱苦卓絕的抵抗與舍生忘死的犧牲中,再次迎來曙光。
而印度是沒有的。
因為他太菜了。
作者簡介:龍牙是一名曾在西藏戍邊數十年的退伍軍人,他熱愛文學和寫作,對時政問題、社會新聞有著獨到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