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系列真的很像本心理學科普手冊。
從第一部「是魔是仙,我自己說才算」的內部主體成長,到第二部「小爺是魔,那又如何」對外部規則的反抗。
從哪吒最初自證預言、得不到身份認同、親情友情依戀關系、陳塘關的社會標簽、仙界對妖族的刻板印象、生來是妖的自卑補償行為......
知識點太多,學不完,根本學不完!
哪吒生而為魔丸,被貼上「妖怪」標簽,導致他陷入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他通過破壞行為(如定期玩「嚇人流捉迷藏」游戲)來「驗證」外界對他的負面評價,這是典型的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現象。
殷十娘和李靖的教養方式堪稱權威型養育。
既有規則約束(如乾坤圈、結界),又給予情感支持(如殷夫人陪哪吒踢毽子、李靖甘為哪吒擋天劫)。
這種“溫柔而堅定”的愛、無條件的接納與積極關注,為哪吒提供了心理韌性(Resilience)。
因此能在逆境中仍能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打破標簽束縛,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完成主體性覺醒。
申公豹因「妖族」身份被歧視,其口吃癥狀是心理沖突的外化——語言障礙似乎象征他無法在仙界獲得話語權。
他的偏執行為(如一刻不停的修行、偷換靈珠魔丸等)可能源于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與過度補償。
即便采取錯誤的手段,也要通過證明“妖族也可以更強”、”我比太乙更適合做十二金仙“來對抗被貶低的自我價值。
申公豹的偏執行為也揭示了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對心理的摧毀性影響:被主流群體邊緣化的個體,可能通過攻擊性行為尋求存在感。
他的臺詞“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正是對刻板印象威脅的控訴。
長期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環境下,即便是家庭親密和諧(家庭關系健康)、由正派的父親養大(父母教養良好)、全村的驕傲(原生社會環境良好),也會產生扭曲的心理,做出極端的行為。
“靈珠”化身敖丙背負著龍族的期望。這種家族詛咒(Family Legacy)迫使他壓抑自我。
他的掙扎揭示了社會認同理論的殘酷。
即個體為融入群體,可能產生認知失調,做出違背自我意愿的行為(如敖丙本心善良,卻會因家族利益,試圖摧毀陳塘關)。
但最終來自父母的愛、來自哪吒的友誼,幫助他找回了本真。
心理學知識點在電影中比比皆是。
太乙真人的貪吃、懶散與搞笑,看似是對自身能力不足的補償性防御(Defense mechanism)。
實際上他不斷用幽默化解焦慮和尷尬,是典型的成熟型防御機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s),非常有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他對哪吒的無條件信任和愛護,也體現了社會支持系統(social support network)的重要性。
陳塘關百姓一開始對哪吒的恐懼與排斥,也展現了集體無意識中的“替罪羊機制”(Scapegoating):即通過妖魔化他者來轉移群體焦慮。
龍族和海妖們即便破鼎成功,也還是想要深海歸隱,不愿與規則抗爭。只因千年前屢次抗爭都失敗告終,是經歷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個體下意識的選擇放棄。
劇情之所以戳人,也許正因為其中無處不在的鏡像細節觸動著我們。
申公豹的悲劇警示,難以療愈的偏見創傷終將化作利刃刺向他人;
但哪吒的逆襲又告訴我們,健康的家庭和社會關系能抵御社會偏見的毒性。
敖丙的困境講述著,群體歸屬與個體自由的平衡是永恒的課題;
但太乙的豁達呈現著,無條件的正直和樂觀終將助我們在生活中自由向前。
當然,最終我們會發現:
真正的「魔性」也許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社會建構與人際互動的產物。
但人格可塑性貫穿生命全程,也唯有真誠、愛和包容,能讓「靈珠」找回本心,能助「魔丸」破鼎成神。
本文圖片均來自電影《哪吒》官方微博或網絡,版權歸出品方所有。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