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羽毛畫還原家鄉美景,來自湖南邵陽的非遺傳承人何芃用技藝推廣家鄉文旅。
邵陽羽毛畫起源于明永樂年間的,邵陽曾是中國四大羽毛畫產地之一。在何芃手中,一片片羽毛仿佛重獲生命,山水、動物、景觀飄然入畫。
(何芃的羽毛畫作品《夜語》。)
非遺之羽,勾勒邵陽人記憶中的“寶慶八景”
設計、描繪、選毛、染毛、修剪、粘貼……12月12日,何芃正在埋頭挑選著羽毛,這是她創作的重要工具,不同于普通畫作,羽毛畫色彩豐富的同時,呈現形式也更加立體有趣。八景圖的創作工作量不小,何芃剛剛完工兩幅作品,余下的六幅作品正在創作中。
“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保留歷史記憶。”何芃介紹,邵陽歷史曾用名寶慶,作為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有著名“寶慶八景”,名貫古今。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一些名勝古跡難覓蹤跡。記憶中的“寶慶八景”慢慢消失,何芃心有不忍,她決心用自己最擅長的羽毛畫,還原重現“寶慶八景”。
“這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我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回憶起自己在雙清亭里和伙伴們嬉戲打鬧的場景,何芃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仔細篩選不同顏色、形狀的羽毛,描繪出記憶中的場景圖,經過修剪、拼貼,創作出了八景圖的第一幅“雙江秋月”。
傳承發展,讓羽毛畫為“新”邵陽代言
因為常年創作,何芃得了腱鞘炎,手上一直貼著膏藥,她笑稱這是屬于她的“職業病”。現在何芃已經完成了兩幅“寶慶八景”系列作品,她也正計劃著將其余的景觀繼續創作出來。
(已經完成的兩幅“寶慶八景”羽毛圖。)
“哪怕現在的很多景觀都發生了改變,但我可以通過照片或者父親留下的油畫,慢慢地把剩下的作品完成好。”何芃表示,“寶慶八景”系列作品對傳播邵陽文化有重要意義,她希望通過這項非遺技藝,把邵陽美景呈現給更多人,也為家鄉文旅打call。
“羽毛畫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比較冷門的。”創作這條道路,何芃深覺道阻且長,審美標準和潮流發展都在時代的進步中快速變化,讓羽毛畫繼續煥發生機,也是獲得大眾認可的前提。
“現在的作品我都盡量設計成25厘米長寬,更方便攜帶,有游客到邵陽來,可以作為伴手禮帶回家。”
來源|三湘都市報
編輯|馮曉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