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大學教育的向往越來越熱烈。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中國各類高等院校總數達到三千一百多所,在全世界處于前列。
實際上,中國人對高等教育的熱情,從古至今,幾乎沒有變過。
這塊清代匾額【成均擢秀】,福建布政使景安題寫于嘉慶十一年(1806),題匾詞贊譽受匾人太學生周文開是國子監里的出眾人才。
題詞中“成均”指古代大學,此處特指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歷朝官辦的最高學府,相當于最好的大學。能入讀國子監的人,放在今天看,個個都是清北一流學子。
前述題詞中的“成均”二字,起源于遠古堯舜時代(距今約4000年),傳說是五帝時期的學校名稱,《周禮》引董仲舒的話說:“成均,五帝之學”。而“成均”作為遠古時期高等學府,《周禮》描述其功能稱,“成人才之未就,均風俗之不齊”,字面意思即:使人成才,整體提高國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風俗)。
到了西周時期,“成均”就是大學的總稱。《周禮·春官·大司樂》說:“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可見在西周,中國人已經開始用國家的力量辦學,用于培養朝廷人才。
再后來,“成均”被用于泛指官設的最高學府。南朝宋顏延之《宋武帝謚議》:“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意思是國家要致力于培訓大學文化(國學傳統等),家庭則應倡導寬宏大量的仁義。唐楊炯《崇文館宴集詩序》曰:“齒於成均,所以明其長幼。”大意是受學于“成均”學府,所以明白長幼倫理秩序。
在中國人數千年的教育傳承過程中,“成均”無疑是作為一個文化媒介(傳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實體(官辦大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塊題寫于清光緒九年(1884)的【成均首選】匾,題詞贊譽受匾人是太學生里的佼佼者,擁有真才實學。
以上可見,早在五帝時期,中國人就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來,歷代統治者動用國家的力量扶學、辦學,盡量讓國民享受到高等教育。這種一脈相承的教育基因,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在唐代時期,官方國子監一度被改名為成均監。
值得一提的是,古時中國人的“成均”教育概念,不僅讓歷代國人受益,而且也深刻影響了今天的韓國。公元992年,高麗時代的朝鮮半島統治者,模仿中國王朝設立國子監、成均監的做法,也建立了朝鮮半島版的國子監,后來改名為成均館——這就是今天的韓國著名大學成均館大學的前身。
在此不禁萌生一個疑問,如果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將歷史上“成均”一詞所涵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辦學模式、大學文化等整理打包,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話,韓國人會不會又跳出來搶奪“成均”這塊文化遺產的招牌呢?
筆者深感遺憾的是,“成均”作為中國古老大學的稱呼,是中華五千年大學教育的啟蒙,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等,無不起源于此,然而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在現實中已找不到同名的官辦學府機構,經查詢,唯有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和私立技工學校在辦學登記中使用“成均”相關名稱。
所幸還有貴為中國雙一流大學、全國重點大學的浙江大學,以校歌的形式,為我們保留了“成均”文化的記憶,浙大校歌曰:“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于天地。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國有成均,在浙之濱.....”該校歌之詞,是著名國學家、原浙大教授馬一浮在1938年創作的。
在此整理一些歷史上有關“成均”的詩詞以饗讀者,也借此提請廣大國人注意:“成均”字號下誕生的中國古代大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永久記憶和傳承——
《秋日書懷》
宋·王之道
一別成均十九秋,斷腸千里致書郵。
可憐率士民心固,端為當年圣澤流。
此去會看還北狩,夜來先夢到東州。
尊君正是吾儕事,可但南冠學楚囚。
《送林謙之司業出為桂路提刑》
宋 楊萬里
雨眠起宵坐,搔首偶不欣。
孤念元無感,懷我同社人。
昨日林先生,抱經出成均。
初聞為渠喜,忽悟誰我親。
緬然記宿昔,夜潁水際門。
微月耿秋寂,幽蛩慨涼新。
論詩煮豆粥,粥熟天已晨。
先生補天手,萬象焉能春?
若非千載仰,卻要今世珍。
圣門舊傅業,不在先生身。
雪前何有松?燬中諒非珉。
論思尺有咫,決去曾逡巡。
誰言我無耳?老矣未有聞。
先生又舍 我,離別尚足云。
桂山玉筍立,桂水羅帶紋。
得句能寄似,不須持嶺云。
《次韻孔平仲著作見寄四首》
宋代 蘇轍
昔在京城南,成均對茅屋。
清晨屣履過,不顧車擊轂。
時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同儕畏鋒銳,兄弟更馳逐。
文成劇翻水,賦罷有馀燭。
連收頷底髭,未耗髀中肉。
飛騰困中路,黽勉啄場粟。
歸來九江上,家有十畝竹。
一官粗包裹,萬卷中自足。
還如白司馬,日聽杜鵑哭。
我來萬里外,命與江波觸。
罪重慚故人,囊空仰微祿。
已為達士笑,尚謂愚者福。
米鹽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尺書慰貧病,佳句爛圭玉。
多難畏人知,胡為強題目。
徂年慕桑梓,歸念寄鴻鵠。
但愿洗馀愆,躬耕江一曲。
《次遲韻示陳天倪秀才侄孫元老主簿》
宋代 蘇轍
茅檐有佳客,肅肅清風興。
吾孫成均來,左右皆良朋。
為憐眾兄弟,將冠未有稱。
條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老夫方苦貧,不辦酒如澠。
夏田已失麥,種豆喜多蠅。
何以待君子,簞瓢容一升。
君來豈非誤,門庭冷如冰。
《贈盧睿卿司業》
明·嚴嵩
南舟遙問秣陵程,北客初諳作宦情。
海近云霞連北固,宮深鐘漏隱西清。
才名早已儲三館,形勝真堪賦兩京。
自昔成均師道重,諸生今喜得陽城。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