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么都沒興趣,也沒有狀態,不想努力只想逃避,不去面對,一味地找理由甩鍋和拖延。
無理想,無狀態,無興趣,對生活消極和厭煩的“空心”孩子越來越多。
縱觀那些“空心”有情緒問題和消極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很相似的點,那就是:
父母要么對孩子要求非常高和過度控制,要么是過度包辦和溺愛。
在父母要求又高,控制又強再加上溺愛和包辦之下,就人為制造出為空心化的孩子。
這是父母以太過用力的愛和對孩子好,不知不覺在潛移默化中,養出一個既懶惰又自我要求高又消極自責內耗的孩子。
只不過是在孩子年紀尚小時,這些空心問題沒有凸顯出來,或者沒有到爆發期,孩子還在父母的可掌控之中。
父母沒有洞察出孩子內心已經出現空心的跡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學習壓力和競爭體系的變強,在遠離父母和搞不定問題時,突然就變成了逃避和厭學,變成了毫無興趣和自我否認。
在這樣的負情緒積壓之下,慢慢就變成了內耗,厭學,抑郁等。
所有的孩子突然發生轉變,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是父母盲目和自以為是的愛與為孩子好,從量變發生的一個質變過程。
之所以這么說,并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我的親身經歷。
兩年前,我也是一個包辦型和控制型媽媽,拿著為孩子好,很強勢的干預和入侵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那時候我的想法是“我不要孩以為,我要我以為,只要是對孩子好,我任何事情都理所當然”。
那時候,我很偏執的認為,孩子太天真不懂事,我不能任著他性子胡來和揮霍最寶貴的時間。
所以,我用了很多時間,花費了很多精力想要改變孩子,想把佛系和沒有敬畏心,不夠努力的孩子掰過來。
甚至我拿幫孩子修正和改變自己,作為自己的使命,不管吃了多少苦,碰了多少壁,我都不屈不撓,越挫越勇。
為什么后來我意識到自己的過度干預和包辦,讓孩子陷入了越來越糟糕的狀態呢?
不是因為我突然醒悟了,而是孩子掉了太多坑之后,我疼醒了。
我愛孩子的心日月可鑒,甘愿為孩子千千萬萬遍。
可是看著孩子因為我的過度好心與過度包辦,而陷入一個又一個的情緒危機,甚至產生休學和不參加中考的想法。
從一個品學兼優的信心滿滿的孩子到全然指責和質疑自己,想放棄和逃避學習和學校,我沒辦法接受落差,也沒法原諒自己。
雖然這件事過去了好幾年,但那種煎熬和痛苦的感覺,歷歷在目。
永遠忘不了孩子眼神里的空洞,跟我商量著不想考試了,想去打工的心灰意冷;
不能忘記孩子望著天空,鼻子一酸眼淚就掉下來,任悲傷逆流成河;
不能忘記孩子撲在我懷里,一個字都不說,只是難過和消沉;
更不會忘記孩子每一次掉坑所耽誤的不可逆的時間。
明明是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為何卻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我經歷過孩子曲曲折折的變化,經歷過孩子從差生變成優等生,又從優等生變成中等生的所有悲歡離合。
經歷過孩子從自卑走向自信,又從自信中跌落,內耗到懷疑自己和人生,再到重整旗鼓,笑對人生與磨難。
但我清晰孩子一系列的變化,皆是因為我,皆是因為我的變化而影響著孩子變化。
在孩子最痛苦和最絕望,最艱難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特別正確的選擇:自我成長。
心理學中有一句話:覺察即療愈。
覺察是反思,是追溯,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每一個結果,都有對應的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優劣。
錯誤不怕,就怕醒得太晚,空心化的孩子不怕,就怕父母一直將錯就錯。
我很抱歉因為我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也收獲了曾經成績好的紅利,但同時也背負了壓力與障礙,也因為壓力而坍塌。
但我也在努力的重塑自己,積極調整教養方式,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慢慢回歸正常軌跡。
那么多年為保護孩子所做的努力和避坑,到最后一個坑都沒躲過,愣是孩子重新掉了一遍。
幸運的是我不再干預和包辦,不再施加壓力,也不再自作聰明的幫忙,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來,所以空心的孩子一點點被充實填滿。
雖然路走得有點慢,但一直在蝸牛向上爬。孩子只是普通孩子,但他的人生依舊有著自己的坦途。
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來。尊重,悅納,托舉和置身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