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好多年前,吉林市的13路公交車由天津街駛入江灣路后,第一個公交站點叫作“制材廠”。這個站點的命名與附近一家工廠有關,工廠名為吉林市制材廠。在吉林市,江灣路上的制材廠可謂歷史悠久。根據《昌邑區志》記載,工廠的歷史可追溯到創辦于民國二年(1913年)的松江林業公司(實際上應是永衡林業公司)。而好多吉林地方史料上,將工廠的歷史則追溯得更早(如1903年說)。
自晚清開始,封禁良久的吉林城迎來了近代大開發的狂潮。這其中木材加工一直是吉林城重要支柱性產業,地方政府甚至專門為木材交易設立的木稅局。當時木材的集散地是東關的東大灘地區,每年有大量從上游林區采伐的木材,以結成的“木排”形式,順流運至吉林東大灘上岸。在那里云集了規模不等的儲木場、木材加工作坊和規模各異的木匠鋪。
到了民國時期,東大灘還出現了以松江林業公司為代表的官營、民營木材公司,使用電鋸(俗稱火鋸)進行木材生產。在機會與危機并存的商海爭鋒中,東大灘上的大小木材經營單位聚散離合,演繹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木業變遷大戲。這其中尤以領頭羊松江林業公司最為“精彩”。
有資料顯示,松江林業公司(1915年成立)股東中不僅有民國農商部、永衡官銀號這樣的官方機構,還有許多在近代史上名聲顯赫的“大人物”入股的官僚資本。怎奈時局動蕩,“城頭變幻大王旗”,在解放前,松江林業公司幾經易手,后來幾經資本閃轉騰挪,到了后來竟落入日本人創辦大二商會經營。公司名稱改名為“大二商會吉林出張所”。老百姓把它叫“大二火鋸”。自此,這家民族木材加工基地變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者掠奪吉林木材資源的基地。
日本投降后,大二火鋸改為吉林省火鋸一廠。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工廠改名為勝利火鋸廠。截至1963年,這家工廠先后歸吉林省林業局管理、東北制材工業管理局等單位管理,工廠名稱多次改變,期間曾一度改稱國營第二十一制材廠,此名稱使用了十多年,故而“二十一制材廠”也成為“指向性地名”,至今仍有上年紀的人使用。1963年工廠再次改名吉林市制材廠。
據相關資料記載:1985年時,制材廠區跨江灣路西端南北兩側(江灣路南為廠部辦公樓,路北為生產車間和原木場),占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96萬平方米。工廠內設有制材車間、機加分廠、經銷公司。工廠擁有自己的鐵路專運線,在天津街南端還建有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原本是內部場所,有613個座位,不經常放映電影。1978年12月租給吉林電影院,正式對外,每天放映3~5場。
當年,制材廠工廠職工1430人,擁有各種制材設備294臺,年產各種板材、方材近4萬立方米左右,創產值1496萬元,實現利潤257萬元。另外,這家工廠每年近萬立方米的鋸材剩余物,也一度被綜合利用,生產地板塊、旋木制品等民需建材和生活用產品。
歲月流逝,而今江灣路上的制材廠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路南側的廠辦樓已經不復存在,路北側廠區現為森鼎市場和高層住宅。文廟胡同東口對過的制材廠俱樂部也已被拆除,經過多次改建,當年偌大的廠區現在已沒有當初一點痕跡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網友“萬喜”、“沙”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