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參觀新莽九鼎。
新莽九鼎。
2月16日,西安博物院講解員在介紹新莽九鼎。
姓名:新莽九鼎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西漢
出土地:西安市北郊張家堡漢墓群
年齡:約2000歲
戶籍登記時間:2007年
現住址:西安博物院
本報記者 張琪悅
2月16日,西安博物院展廳內,游客絡繹不絕。一對年輕父母耐心地為孩子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一群學生在講解員帶領下,認真記錄、熱烈討論。作為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的新莽九鼎,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參觀者。
“我們面前的這9件鼎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包括5件銅鼎和4件釉陶鼎,是專門制作的一套禮器,制作非常精良。”西安博物院教育專員馮夢介紹。
來自北京的游客孫志勇說:“我一直想搞清楚新莽時期的歷史,這次親眼見到新莽九鼎,感覺太震撼了。它們不僅是珍貴文物,還是歷史的見證者。”
壹 張家堡漢墓群中的珍貴寶藏
新莽九鼎出土于西安市北郊張家堡漢墓群。2006年底至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配合西安市行政中心北遷項目建設時,對位于未央區張家堡村東北、距漢長安城宣平門約2.5公里的漢墓群進行發掘。此次發掘成果豐碩,共發現漢代墓葬440余座,出土各類文物近3000件,涵蓋陶器、銅器、鐵器和玉石器等。
其中,M115墓葬保存較好,為長斜坡墓道豎穴土壙磚室墓,墓室積沙。關中地區的這種墓葬形式,自春秋戰國時出現,西漢沿用,東漢趨于消失,是大中型墓葬的主要形制。M115墓葬出土1枚大泉五十錢,為王莽居攝二年改制所鑄。墓中出土的銅鼎形制與江蘇楊壽鄉寶女墩新莽時期墓葬M104出土的銅鼎基本相同。綜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專家推斷M115墓葬的年代為新莽時期。
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漢哀帝去世后掌握朝政大權,先擁立幼帝,后于公元9年篡權稱帝,建立新莽政權。新莽政權存續期間,王莽推行王田制、改革幣制、更改官名地名等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
公元23年,以綠林軍為主體的更始軍及各部反莽勢力攻破長安,王莽被殺,新莽政權覆滅。王莽前期謙恭好學,后期野心膨脹,其政權雖短暫,卻在歷史進程中留下獨特印記。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帶封土的墓葬在西安地區多見于帝王陵和高級貴族墓葬。張家堡M115墓葬周圍現存多處封土冢,墓道開口寬達3.4米,而同期小型墓葬墓道寬約1米。墓室先挖土壙,再砌筑磚室,墓道和墓室土壙均有二層臺,墓室平面呈“甲”字形。這種形制與西安棗園西漢積炭墓、長安郵電學院列侯墓、西安理工大學西漢壁畫墓相似,后三者均為貴族或列侯墓葬。M115墓主身份應與之相當。
M115墓葬出土器物200多件,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5件銅鼎和4件釉陶鼎。這是考古人員首次發現新莽時期的出土有九鼎的墓葬。
據文獻記載,古代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M115墓葬出土九鼎,數量達天子級別,專家推測墓主應屬高級貴族,至少為卿大夫,地位可能高至列侯。
貳 高超的青銅鑄造和制陶技藝
新莽九鼎中,4件釉陶鼎均高40.8厘米。5件銅鼎通高45厘米,子口內斂,半球形腹較深,蹄形足略高,微外撇,足內側平直,斷面呈半圓形。銅鼎制作精良,無使用痕跡。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銅鼎內淤土中清理出大量銀扣邊,還發現銅質握手。據此可推測,銅鼎原有朱漆木蓋,蓋上方有銅質握手,邊緣用銀片扣邊,十分華貴。
新莽九鼎腹壁上部均裝飾竊曲紋。竊曲紋又稱獸目交連紋,盛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晚期基本消亡。西漢時期銅鼎多素面,部分鎏金或飾以蟠虺紋和卷云紋。M115墓葬銅鼎上的竊曲紋與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的有所不同,轉角方折僵硬,應是仿西周同類紋飾。
M115墓主遵循周代禮制選擇九鼎隨葬,以顯示其列侯身份,至于墓主人到底是誰,目前尚無定論。
西漢中晚期以后,青銅實用器成為主流,一般墓葬基本不隨葬銅鼎。但M115墓葬卻出土九鼎,且特征呈現諸多復古因素,與王莽托古改制密切相關。
從制作工藝看,5件銅鼎展現出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其竊曲紋雕刻雖轉角方折略顯僵硬,但也反映出對古代紋飾的模仿與創新。4件釉陶鼎制作精細,器表施淺綠色釉,體現出新莽時期的制陶工藝水平。
在M115墓葬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銅質蒸餾器,將此類器物的制造歷史追溯至公元前后。
西漢時期,青銅禮器向實用器轉化,許多銅鼎底部有煙炱痕。M115墓葬出土的5件銅鼎制作精良、保存較好且無使用痕跡,應是用于祭祀的青銅重器。
叁 新莽時期歷史研究的重要物證
新莽九鼎的出土,為兩漢列鼎制度研究,尤其是新莽時期禮制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列鼎制度始于西周,《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西周用鼎數量等級規定嚴格,已有學者專門研究。
東周時期,社會變革、西周宗法制解體,列鼎制度逐漸混亂,僭越現象頻發。戰國晚期至秦代的部分規模稍大的墓葬仍出土銅鼎,如西安北郊尤家莊20號戰國晚期墓葬出土4件銅鼎。
西漢時期,列鼎制度進一步衰落。從兩漢諸侯王墓和列侯墓發掘情況看,隨葬成套銅鼎的墓葬很少,除部分窖藏外,一般墓葬基本不隨葬銅鼎。關中地區發掘的西漢墓葬,也只是個別墓葬隨葬1件或2件,像西安棗園西漢積炭墓出土4件銅鼎已屬少見,且數量與列鼎制度不符。由于發現的新莽時期的墓葬多為小型,大中型墓葬很少,這一時期的列鼎制度難以考察。西安地區東漢墓葬已不見銅鼎隨葬。
新莽九鼎中的4件釉陶鼎大小相同,通高略低于銅鼎,5件銅鼎大小一致。這種組合的列鼎在考古發掘中為首次發現,對中國古代列鼎制度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西漢中晚期以后,青銅實用器如燈、熏爐、灶、盆、樽、壺、勺等占據主流。《長安漢墓》收錄的139座西漢中期至新莽時期中小型墓葬以及《西安東漢墓》收錄的98座新莽至曹魏時期墓葬中,均未出土銅鼎,主要隨葬品為銅日用器和仿銅陶禮器。
M115墓葬出土九鼎且具復古因素,對研究王莽改制相關歷史意義重大。王莽攝政后,為鞏固統治實行改制,禮制改革遵從周禮。《漢書·王莽傳》記載:“今制禮作樂,實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說,無其文。”
王莽托古改制使衰落的周禮暫時得到尊崇,新莽九鼎的特殊性和紋飾可證明這點。九鼎在紋飾上仿制西周銅鼎紋飾,在數量方面嚴格遵照周禮規定,正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
新莽九鼎對研究新莽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制度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為了解新莽時期禮制提供了直接證據,也為研究古代列鼎制度演變、青銅器發展歷程以及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等提供寶貴資料,有助于學者更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新莽時期的歷史。
“西漢中期以后,禮制逐漸衰落。新莽時期,為重塑社會秩序實行托古改制,依據《周禮》進行全面禮制改革。這段歷史在文獻中有記載,但缺乏考古材料實證,新莽九鼎的出土填補了這一歷史時期考古材料上的空白。”馮夢表示,“新莽九鼎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和文化內涵。”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