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陽秦玥
2025年新年伊始,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辦了一場圍繞李小江教授新書《史學的性別》展開的“五人談”活動。
參與活動的嘉賓有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王子今,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原副所長劉伯紅研究員,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會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梁景和,北京大學教授羅新,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郭海文。李小江教授線上參會,講述了自己撰寫《史學的性別》的契機與歷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副社長屈瑞新以及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相關編輯參加了活動。
劉東風社長在致辭中表示,李小江教授是中國性別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她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與方法出發研究性別關系問題,致力于建構基于中國經驗的性別話語體系,推動中國的“婦女研究”。《史學的性別》是李小江教授的最新力作,這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撰寫的8篇書評,評論對象為公開出版、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的性別史研究著作,為研究性別與性別制度提供了獨特的、全新的視角和方法。
人類伊始,即分男女。人類社會發展,是男性與女性的共同發展。史學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當然研究的視野中應該包括女性。那么史學與性別關系如何?五位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王子今教授指出,《史學的性別》中收錄了對他的《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增訂本)》和《中國女軍史》兩本圖書的書評,這兩本書均較初次出版補充了一半以上的內容,卻仍然留有遺憾。在新近出版的《中國女軍史》中,雖然對“吳起殺妻考”進行了多重分析,但還缺少心理學和性別視角的分析。王子今教授就此提出,戰爭史中的性別問題值得深思。
劉伯紅教授提到她親眼看到李小江教授深耕中國性別研究的艱辛,但仍堅持為中國的婦女運動和社會發展做記錄。如今,出國留學的青年學者越來越多,如何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起符合我們國家發展規律和被婦女認同的性別研究理論體系?我們現在的研究者要學習李小江老師,保持冷靜的頭腦,扎扎實實做本土的研究和分析。
梁景和教授說他關注女性研究,起始于李小江老師主編的《婦女研究叢書》。他認為中國的女性史研究,在以后的發展中,一代一代學者會不斷地思考更深刻的問題,進行更深入地研究。例如兩性關系問題,社會未來的發展僅僅是性別這一方面嗎?此外,研究者們還應當考慮更深刻的問題,即如何思考性別和個體的關系。
羅新教授表示李小江教授關于《漫長的余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的書評從女性性別研究角度出發,評價很到位,給自己的啟發很大。他提到自己在日常寫作的時候,也注意到女性在歷史書寫中的消失,如何重新讓她們被看到,這值得史學研究者注意。
郭海文教授提及20世紀80年代末,李小江老師主編的《婦女研究叢書》啟蒙了她,是她性別研究的起點。性別史研究需要重新審視歷史文獻和史料,這使她關注到了《奩史》這本被稱為“中國古代女子百科全書”的著作。李老師在陜西師范大學籌建的婦女博物館也給了她很大啟示,博物館中收藏了一些女性私密用品實物,她在《奩史》當中也找到了對應的歷史記載佐證。所以現在的研究者可以利用一些不曾被關注的歷史記載,結合實物資料,對女性的歷史在場進行新的解讀與研究。
活動最后,讀者們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傳統歷史敘述中存在哪些性別偏見?這些偏見是不是會影響我們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性別研究如何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性別問題?”等。嘉賓們耐心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并與線上和在場的讀者分享了他們的獨到見解和研究心得。這種雙向互動不僅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也使得活動氛圍更加熱烈和活躍。
歷史在繼續,史學在進步,性別研究一直在路上。此次“史學與性別五人談”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性別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也為推動歷史學科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本次活動能夠激發更多的思考,推動性別歷史研究走向深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