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做好政務服務,對創新企業進行補貼和扶持,這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但決定一家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終究還是要靠企業自身以及市場的力量。
撰文丨魏英杰
最近,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飯桌上,“六小龍”,DeepSeek,杭州,成了繞不開的熱議話題。來自國際上的關注,國內南京等地的追問與反思,帶動了輿論一撥又一撥討論高潮。
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為直接,形形色色的DeepSeek概念股一路飆升,有的股票短短數日內已經翻了幾倍。盡管有些上市公司澄清,跟DeepSeek并沒有直接或間接的持股或合作關系,但市場熱度并未因此而消退。
最新消息,不光是多地“新春第一課”聚焦DeepSeek,一些地方政務系統開始部署接入DeepSeek,連自己擁有大模型的科技大廠騰訊,也正在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要知道,當年ChatGPT橫空出世時,騰訊可是國內寥寥幾家可能做出中國版 ChatGPT 的大廠之一。
總而言之,這一撥關于DeepSeek的熱議,已經被抬到了“國運”的高度,DeepSeek乃至其誕生地杭州也被架上了“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西方科技界”的神壇。
▲杭州“六小龍”區域分布(圖/網絡)
那么,面對來自全球的關注與熱議,DeepSeek和杭州該如何應對,又該如何自處?
作為一個在杭州工作生活了近 20 年的“老杭漂”,我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和感悟。這幾天,我也有意識地請教了一些杭州的朋友,他們的觀點竟然出奇一致,大家普遍覺得,這次對杭州捧得過了,要保持清醒。
而這也正是我想說的,不管外面怎么捧,杭州自己不能飄。
01
為什么DeepSeek出現在杭州?這個題目近來已有無數人解答,官方的、民間的,都有各自的說法。比較一致的共識是,“杭州六小龍”的崛起離不開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營商環境。
政府支持方面,包括了一套良好的人才政策,對創新企業的補貼,以及對創業失敗的寬容(長期主義)等等。而在營商環境方面,杭州官方所說的“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是一個很好的注腳。
這些優勢,其實可以歸結為“對創新企業友好”一句話。只要你敢于創新,政府不僅給錢給地給政策,而且耐得住性子,靜待花開,不會急功近利地要求馬上就要有成效。
但是發現沒有,對創新企業友好,是杭州科技創新能出成果的一個原因,更是一個結果。在這背后,還需要有更深厚的底層邏輯,這就是,對初創企業友好。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對科技企業友好,要錢有錢、要服務有服務,非但難以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而且會出現厚此薄彼的不公平營商環境。
圖/網絡
所以,杭州更值得為人稱道的是,不僅對科技創新企業友好,而且對各種初創企業友好,對大大小小的市場主體友好。
對此,我有一點體會。比如本公號的公司主體在上海,但因為運營團隊在杭州,幾年前在杭州也注冊了一個公司。注冊時并不需要跑窗口去辦各種手續,這肯定不用說了,在成立的這幾年里,涉及各種變更和申請事項,也都是在網上辦理的。
毫不夸張地說,從公司成立到現在,我幾乎沒與任何部門打過交道,除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每年會來登記場所和人員是否發生變化,平時從未有其他部門上門“找麻煩”。
有人也許會說,這是你公司太小了,不值得引起人家的關注。這么說好像有點道理,但不管企業有多小,在杭州都能夠獲得基本平等的對待,這就是很重要的營商環境支持。
如果普通企業都不能安心于經營,創新型企業就一定能夠得到另眼相待嗎?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后來做出成果的創新企業,一開始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企業,政府部門又怎么能夠慧眼識珠,從大量市場主體中找出來,精準地進行扶持?
因此,只有營造對所有企業都友好的營商環境,才可能真正實現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友好。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
02
杭州擁有良好的人才政策,也被當作“六小龍”崛起的重要經驗。這當然是不錯的。
實際上,杭州多年前就有針對不同層次人才的引進政策,后來在“搶人大戰”中又升級成了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政策,不同類別人才在購(租)房、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保健方面享有不同的福利待遇。比如被評為D類人才的話,便可享受 100 萬元的購房補貼。
這套機制已經運行幾年時間了,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如杭州網紅旅游博主“小黑”就不止一次在他的抖音里說:哪個地方會把導游當作高層次人才,還給購房補貼的?他對杭州的滿意度,可以說是溢于言表。
圖/視頻截圖
作為“老杭漂”,早在近 20 年前,我就體會過類似待遇。
2006 年初我從上海東方早報離職,準備到杭州求職。作為一個沒有正式大學文憑(準確說只有高中畢業證書)的求職者,要在杭州找一份文字工作并不容易。但在都市快報總編輯楊星女士的引薦下(當時連楊總的面都沒見過),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趙晴看了我的簡歷和作品,經開會討論后,決定以人才引進的方式破格招錄我。
后來,我在杭州日報從評論員干到首席評論員、評論部主任,都有不少打破慣例的地方。多年后,我才從幾位當時主事者那里了解到背后的不易之處。
把人才當人才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打破對人才的傳統定義,不拘一格、不唯學歷地用好人才。
同樣的,杭州產生科創“六小龍”,固然離不開針對科技人才的激勵政策,但這也只是一個面向。杭州對科技人才友好的背后,不光是對人才友好,還要對所有打工人友好。
▲杭州湖濱步行街 (圖/CFP )
這么講吧,梁文鋒等“六小龍”的創始人當然是稀缺的,但光有梁文鋒肯定打造不出如此強大的DeepSeek,還要靠從天南海北匯聚來的其他科技人才和普通打工人。如果一個地方只留得住梁文鋒,卻留不住廣大的科技人員和打工人,梁文鋒再牛,也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杭州更值得學習的還不全是針對高層次人才的各種引進和激勵政策(其他城市其實也有相應人才政策),而是對年輕人和普通打工人的幫助和激勵政策。
在這方面,杭州既有針對高校應屆本科生、碩士、博士的補貼政策,也有讓年輕人感到暖心的“春雨計劃”、“青荷驛站”。來杭州打工的年輕人,在微信上簡單申請就可以享受不超過7天的免費住宿,這對剛踏上杭州的年輕人來講,感受到的不光是實實在在的便利,而是一座城市的溫情。
從求職、入職到打工、創業,杭州都有相應的補貼和扶持政策,這才是杭州取得今天成績的一個重要法寶。或者說,只有在這種良好的人才激勵和創業生態下,才有可能誕生更多的“梁文鋒”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創企業。
03
既然“六小龍”的崛起離不開杭州的營商環境和政府扶持,那就需要一整套運作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
在這方面,杭州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最多跑一次”(已升級為“一次不用跑”)的政務服務體系。實際上,“最多跑一次”背后是“一網通辦”等技術支撐,杭州或者說浙江是國內率先推出的不錯,但如今許多地方也能夠做到。
無論是技術還是服務,背后都需要堅實的理念支撐和落實執行,這才是造成不同地區在政務服務上有所落差的根本原因。
比如說近來被頻繁提及的“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看似平淡,但要做到卻何其困難。如果一個地方的政府部門只是把企業當作一只會下蛋的母雞,又怎能指望它做到“無事不擾”?更可能的結果是,政府不光會盯著這只母雞有沒有下蛋,急起來了,“殺雞取卵”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如果政府部門不能擺正自身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做到尊重企業和市場,也就不可能做好政府服務。而在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一支具有服務意識和務實精神的公務員隊伍。
杭州政務服務的軟硬件當然是過硬的,但杭州的公務員隊伍,我指的是執行層面的干部和基層人員,無疑也是“立得住”的,這一點尤為關鍵。
在杭州生活多年,我對此也深有體會。正如上面所說,我是一個“老杭漂”,其實這并非調侃。這近20年來,我隨時都可以把戶口遷到杭州(當然現在更容易了),但我一直保留著“外地人”的身份。主要原因是,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在杭州沒有覺得有任何不便。從工作調動到繳納社保公積金,到日常生活,非杭州戶口的身份從來沒給我帶來過什么麻煩。既然這樣,我也就不急著把戶口遷過來了。
▲杭州“跑一次沒辦成”兜底窗口 (圖/視頻截圖)
前幾天,我跟在基層工作的朋友聊起怎么看“六小龍”這件事,他開玩笑說“主要靠同行襯托”,但他轉頭又說,這跟杭州公職人員比較務實、有服務意識有關,大家的觀念基本上是“企業日子越好過,我們的日子也越好”。
這是個大實話,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政府公職人員具備克制意識,有權不亂用,更不能濫用,否則服務意識無從談起。
說到這里,不妨再提一件“小事”。幾年前我在富陽區買了房,因為遲遲未交付,拖成了爛尾房。因為不急著住,這幾年時間里我沒多說啥。直到去年夏天,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在我個人號寫篇文章,直接點名把富陽住建局“痛罵”了一通。
過后,住建局有個工作人員打電話來詢問情況,始終都很客氣,對我表示理解,也說明了工作推進的細節。我也知道,這事情很大程度上不能怪他們,但職責所系,這個鍋肯定只能是他們背了。
讓我意外的是,工作人員并沒有讓我刪帖或修改文章,直到現在,房子交付了,文章還掛著。作為自媒體從業人員,我知道政府官員能做到這樣克制,已經很不容易了。
房子交付后,辦理產權證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插曲。因為是在網上辦證,里頭涉及一個契稅優惠的選項,我不太清楚怎么算一套二套房,就隨便填了,結果很快富陽那邊就有人打電話告訴我,只有在富陽本地擁有二套房才算,我那樣填就享受不到優惠了。對方讓我重新申請,這樣可以少交契稅。
提到這些事例是想說,杭州的公職人員確實普遍具有務實與服務精神,這是和一個地方的市場和創新活力相匹配的政府氣象。沒有這種土壤和氛圍,也產生不出“六小龍”這種具有高度創新的企業。
04
說了那么多杭州的好話,為什么我還要強調“杭州不能飄”呢?
其實很簡單,凡事過猶不及,說多了杭州的優點,不僅容易讓人飄飄然,而且可能因此產生虛驕意識,進而忽視潛在問題和自身短板。
▲“春晚”上杭州宇樹科技的機器人扭秧歌(圖/視頻截圖)
前面講的杭州的優點,更多是在總結一種“必然性”,但是,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否,都有其“偶然性”。杭州能夠誕生“六小龍”,DeepSeek橫空出世,也是如此。不能說,因為杭州出了“六小龍”,所以杭州必然會出“六小龍”。更不能因為“偶然性”難以捉摸,就去否定偶然性的存在。
具體地說,以DeepSeek為例,作為一個搞量化交易出身的公司,將興趣轉移到研究大模型,這本身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更湊巧的是,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因為業務需要,早在2021年就儲備了大量英偉達高端GPU芯片,這為其打造大模型提供了可能性。要知道,這個時間點比ChatGPT正式發布的時間還早了至少一年。
彼時,梁文鋒就能看到DeepSeek成功的必然性嗎?
再說城市創新能力,2024年杭州數字經濟GDP占比28.8%,在全國排名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但這個排名是動態的,2023年杭州在創新能力排名中仍落后于南京,排名第五。盡管南京官方在反思“為什么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但說實話,南京的創新能力水平不弱,二者差距微乎其微。
所以,別把人家的謙遜當作迷魂湯,把自己灌糊涂了。
而論經濟實力,雖說南京稍遜杭州,但“最強地級市”蘇州的GDP(2024年為2.67萬億元,排名第六)卻高出杭州(2.19萬億元,排名第八)不少。同樣是新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成都的GDP(2.35萬億元,排名第七)也高于杭州,并且雙方差距有所擴大。不知這些數據,是否能讓杭州保持足夠的清醒?
▲2024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及排名(圖/網絡)
雖然“杭州六小龍”成為了閃耀無比的明星企業,但從企業本身來講,其經營狀況尚不樂觀。作為大語言模型的業界“扛把子”,ChatGPT都還找不到持續盈利的模式,何況新鮮出爐的DeepSeek。盡管各種DeepSeek概念股借機炒作、股價飆升,但DeepSeek自身如何盈利,仍需進一步摸索和嘗試。
“六小龍”的其他幾家公司,除了正在準備港股IPO的群核科技,其他公司并未披露財務數據,而根據群核科技公開的財務數據,最近3年也都是虧損的。何況,“六小龍”在整個杭州經濟體量中的占比肯定不高。
▲2022 年杭州云棲大會現場 (圖/冰川)
還有必要指出,杭州針對企業和人才的補貼,雖然體現了一座城市的魅力,也確實讓許多外地公司和打工人艷羨不已,但政府補貼往往是一把“雙刃劍”。政府補貼能救企業于危難,卻也可能讓有些企業養成“補貼依賴”,甚至不排除個別企業鉆漏洞、騙補貼。
以政府補貼的方式扶持創新企業,并非杭州獨有,但怎么進行有效制度安排,卻非常考驗一個地方的政府能力。稍有不慎,好經驗也可能惹來各方非議。
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及的杭州優勢,無論是營商環境也好、人才政策也罷,且不說并非不可復制的經驗,充其量只能說是“杭州六小龍”崛起的助推器。
真正決定企業成敗的,還在于企業本身的行動與抉擇。企業創始人的創新精神、管理能力,都要比這些助推作用重要得多。缺少這些制度環境優勢,企業可能會艱難一些,但不見得就不能取得創新成果。
說白了,政府做好政務服務,對創新企業進行補貼和扶持,這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但決定一家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終究還是要靠企業自身以及市場的力量。
這樣來看,也就明白我為什么要說“杭州不能飄”了。
杭州是一座對企業有溫情的城市,杭州出了“六小龍”,當然值得高興,也值得好好總結,但不能因為外界的各種吹捧而興奮過頭,自己飄了起來。這樣反而丟失了杭州人低調、務實的本色,也不利于杭州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繼續破局與突圍。
?東亞財評聚焦國內外熱門財經話題,品評有價值的商業人物和訊息。我們的宗旨,是讓大家在這里,讀懂東亞,理解中國,擁抱世界。
廣告商務請加微信 131-6168-817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