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民政部發(fā)布《取締非法社會組織辦法》,將于今年5月1日起實施。新《辦法》是對原有規(guī)章的完善,將進一步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
2000年4月,民政部曾發(fā)布《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20多年來,該辦法在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組織的快速發(fā)展,原有規(guī)定已難以適應當前治理需求。新《辦法》將“非法民間組織”調整為“非法社會組織”,其中有何不同?據了解,“民間組織”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今天,社會組織通常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愿性和自治性等特征,現有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近90萬家,是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
與此相對,非法社會組織通常未經合法登記,擅自以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名義對外開展活動。它們往往通過虛假宣傳、非法集資、詐騙等手段侵害公眾財產和權益,不僅使受害者蒙受經濟損失,還擠占了合法社會組織的資源和空間,導致公眾對社會組織的整體信任度下降。
新《辦法》明確了三類重點打擊對象:一是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名義進行活動的;二是社會團體籌備期間開展籌備以外活動的;三是被撤銷登記、吊銷登記證書后繼續(xù)以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名義進行活動的。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精準打擊非法社會組織,維護社會組織生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
在基層社區(qū),大量由居民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如老年文藝表演隊、志愿者組織等,為社區(qū)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這種群體如何界定呢?記者了解到,新《辦法》明確將規(guī)模較小、活動范圍有限的社區(qū)社會組織,以及依法無需登記的組織排除在打擊范圍之外,避免“誤傷”。這類組織將由街道辦事處(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實施管理,確保其在基層治理中繼續(xù)發(fā)揮積極作用。
近年來,民政部聯合公安部等部門,先后于2018年、2021年、2023年開展了3次全國性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社會組織。但從執(zhí)法實踐看,非法社會組織活動日益隱蔽,發(fā)現難、取證難、違法成本低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新《辦法》的出臺勢在必行。
新《辦法》從兩方面入手,提升打擊整治效能。一是明確監(jiān)管責任,規(guī)定由違法行為發(fā)生地的縣級登記管理機關負責取締工作,上級機關在必要時可直接介入;同時,對需取得許可證或批準文件而未依法取得的組織,明確由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厘清職責分工。二是規(guī)范執(zhí)法程序,細化了取締決定作出程序,增加法制審核、案件調查終結報告等內容,調整優(yōu)化取締程序,提升取締規(guī)范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非法社會組織都必須作出取締處理。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一些情節(jié)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的非法社會組織,經勸誡、教育后主動及時解散的,可以不再作出取締決定,這為勸散等執(zhí)法方式留下實施空間。
社會各界在抵制非法社會組織方面也能扮演重要角色。公眾可通過“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或者“中國社會組織動態(tài)”政務微信進行查詢,對凡未登記的組織均需提高警惕。此外,民政部呼吁公眾“六不做”:不參加非法社會組織活動、不為非法社會組織提供支持;黨員干部和社會名人不為非法社會組織“站臺”;新聞媒體不給非法社會組織提供宣傳機會;企事業(yè)單位不與非法社會組織合作;互聯網企業(yè)不為非法社會組織提供平臺;金融機構不為非法社會組織提供資金便利。
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新《辦法》的實施,將為鏟除非法社會組織的滋生土壤、維護社會秩序和公眾利益提供有力保障,推動社會治理邁向更高水平。 (經濟日報記者 敖 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