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代《胤禛美人圖》中,一位執扇仕女皓腕輕垂,腕間數枚渾圓珠串泛著溫潤光澤,這便是盛行于明清宮廷的合香珠。
這種以百草為骨、以香料為魂的珠飾,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嗅覺審美,更凝聚著千年中醫藥智慧與文人雅趣,在方寸之間演繹著東方生活美學的精髓。
1
一、合香珠的由來介紹:香道文化與丹鼎之術的應用融合。
合香珠,別稱香丸、藥香珠。是由多種天然本草中藥、香料經多種復雜工藝制成的香珠。它不同于熏燃類香品,合香珠屬于冷凝香。取以中醫理念中的“氣”作為芳香療法,通過草本藥物的香氣調和五臟六腑;具有平衡氣血,調和臟腑,除濁祛晦,寧心安神等養生功效。
1、合香珠的文化起源:道家智慧與香文化的千年傳承。
合香珠的誕生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早在公元前770-221年,中國古代的香文化就已經萌芽。那時,香料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宮廷禮儀,并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漢代,香文化進一步發展,香料的種類和使用方法變得更加豐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代"博山爐暖泛輕煙"的用香傳統。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妝奩中,絲綢包裹的辛夷、佩蘭等香草雖已炭化,卻印證了早期"衣香鬢影"的習俗。
香珠的制作方法最早見于唐代的道教類書籍《三洞珠囊》,書中明確提到“以雜香搗之,丸如梧桐子,青繩穿之”,這被認為是關于合香珠的最早記載。合香珠的應用,深刻體現了道教文化與古代香文化的深度融合。
據記載,合香珠的起源與道家“丹鼎之術”密切相關,最初是道教內丹修煉的輔助工具,通過香氣的調和與藥材的配伍,達到通絡、開竅、凝神、入定的作用。在宋代,合香珠從道教主用逐漸演變為大眾佩飾,尤其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宮廷常以迦南木、龍涎香等名貴香料直接制珠,而民間則通過合香工藝模擬名貴香氣,既實用又兼具裝飾性。明清時期,香珠文化進一步普及,成為古人“佩帷法”的典型代表,用于熏衣、香身、怡情養性、安神靜氣等等。
據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非常喜歡使用合香珠。他常常將合香珠掛在身上,或放在香爐中熏香。他還將合香珠作為禮物贈送給大臣和親信,以示恩寵和信任。據史書記載,唐玄宗的女兒太平公主曾經在宮中專門修建了一座“香閣”,專門用來存放和欣賞她收藏的合香珠。她還經常邀請宮女們一起品香,交流心得,形成了獨特的“香文化”。
2、合香珠的養生作用:本草配伍與香藥協同效應。
合香珠的養生價值源于其“集本草之效,兼諸香之妙”的配方理念。
其制作通常采用沉香、檀香、乳香、麝香等中藥材,結合傳統中醫理論,形成多效合一的特性。
合香珠的中華傳統香韻香味,具有凝神聚氣、舒緩身心、安神助眠、調節氣血等作用。比如香珠里芳香類物質大多可開竅、醒神、通絡;如檀香、麝香等成分可舒緩神經緊張,改善睡眠質量。部分配方含驅蚊成分(如艾草),夏季可減少蚊蟲侵擾;另有消炎殺菌作用,可輔助增強免疫力,驅邪防病。某些香珠通過調節內分泌,可改善皮膚狀態,延緩衰老,美容養顏。 而其中有些藥材配伍有助于平衡氣血,緩解心悸、胸悶等不適。
佩戴合香珠被認為可以帶來精神上的平靜和身體上的舒適。香氣被認為能夠凈化心靈,提升個人的精神狀態,同時也有助于改善周圍環境的氛圍。在風水學中,合香珠還被認為能夠吸引正能量,保護佩戴者免受負面能量的影響。
需注意的是,合香珠的功效因配方而異,且并非替代藥物治療,孕婦、過敏體質者需慎用。
3、合香珠的佩戴功效:香韻隨身與身心調和。
合香珠不僅具有熏香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藥效。
古人佩戴合香珠不僅為裝飾,更注重其香氣與藥性的雙重作用;傳統醫學認為,合香珠所使用的天然香料具有多種健康益處。
例如,檀香被認為有助于減輕壓力和焦慮,沉香則被用來治療胸痛和胃痛。龍涎香和麝香等成分也被用于傳統藥物中,以治療多種疾病等等。佩戴合香珠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濕氣、保持清爽與舒適,還能促進氣血的流通與運行,緩解因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而導致的肌肉僵硬、疼痛等問題。此外,合香珠的淡淡香氣還能微妙地調節神經系統,幫助身體放松,從而讓人感受到寧靜與放松。在一些宗教祭祀儀式中,合香珠還被作為供品使用,以表達對神明的敬意和祈愿。
合香珠在道門中被用于內丹修煉的輔助工具,因其香氣也是功效的一部分。畢竟內丹修行離不開氣息;氣香能和五臟,溫養臟腑,調和衛氣,宣通氣機。
(聞香氣)———氣香入脾,悅脾,醒脾;氣香入胃,開胃,行胃;氣香入心,明心,靜氣;氣香入絡,透絡,清絡;氣香利竅,宣竅,開竅;氣香入神,化濁,開郁;氣香入靈,辟穢,逐穢;氣香上行,增進飲食,開發胸肺之氣而寬暢胸膈,能引清陽之氣而止痛等等。
在現代社會,合香珠已經成為了一種集裝飾、養生、收藏于一體的文化瑰寶。佩戴合香珠,香氣通過嗅覺影響大腦邊緣系統,可調節情緒,緩解焦慮、抑郁,提升專注力。而在夏季佩戴合香珠,可驅蟲避穢(驅蚊防蟲),冬季佩戴則能祛風散寒,緩解頭痛。
此外,香珠作為香道文化的傳承和象征,常被視為道家修行的延伸,佩戴者通過香氣與自然、天地達成精神共鳴。它承載著匠人的情感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傳遞著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無論是作為日常佩戴的裝飾品,還是作為收藏品或禮品贈送親友,合香珠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青睞。(現代人佩戴時,需注意避免接觸汗液或水汽,以防香珠失香或變質。)
2
二、合香珠的發展歷史:香道文化的衍生與應用。
合香珠是道教文化與中醫藥智慧的結晶,其文化淵源、養生功效與收藏價值均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理解。通過佩戴與收藏合香珠,既可感受千年香韻,亦可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粹。
合香珠是一種融合了歷史文化、醫學作用、佩戴功效和收藏價值的傳統香飾品。合香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中國和印度等東方文化中,它們與宗教和精神實踐緊密相關。在佛教中,合香珠常被用作念珠,用于計數誦經的次數,同時也是修行者集中注意力和冥想的重要工具。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合香珠也被認為具有修身養性,驅邪避兇的功效。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的"五香圓",將蘇合香、沉香、丁香等配伍成珠,開創了藥用香珠的先河。
宋代文人將合香珠推向藝術巔峰,黃庭堅《香十德》中"香能拂污穢,能覺睡眠"的論述,揭示了香珠從實用器物向精神載體的升華。宋代書籍《陳氏香譜》中記載:“香珠之法,見諸道家者流,其來尚矣。進一步講,香珠的誕生與道家的“丹鼎”之術有著直接的聯系,這讓它帶有了一抹神秘奇幻的色彩。
北宗七真之一馬丹陽撰寫的《洞玄金玉集》收錄昆侖無為清凈丹陽馬真人的《詠香》詞:“不爇沉香。閑爇心香。布仁風、處處聞香。人人向善,個個崇香。愿處無為,常清凈,自然香。妙洞云香?;[噴香。更龍吟、吐出馨香。玉為寶篆,金結丹香。得赴蓬瀛,超三界,獻真香?!?/p>
道家的“丹鼎”之術,不僅是一種煉丹術,更是一種修煉身心的方法。香珠的制作和運用,正是這種修煉中的一部分。以香珠的氣作為輔佐,調節身心,內修打坐。道家認為不同于外丹,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習,以實現性命雙修(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煉)。
元代香文化進一步傳播到民間,合香珠的制作和使用更為普及。
明清香文化達到了新的高度。合香珠不僅被廣泛應用于宗教、宮廷和民間生活中,還成為一種藝術品和收藏品。明宣德年間,御用監設"香珠作",以奇楠、龍涎等珍稀香料制作朝珠。清宮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三年造辦處呈進的"伽南香朝珠",選用上等伽南香木108顆,配以翡翠佛頭,耗銀達二千兩之巨。江南文人則偏愛"山林四和香",取松子、柏仁、桂花、梅瓣等自然之物,在《長物志》中留下"清芬透骨,儼若仙山樓閣"的絕妙體驗。
3
三、合香珠的制作工藝:古法工藝與文化傳承。
古法合香珠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需要經過選料、清洗、炮制(根據原材料特點以碎、蒸、煮、炒、炙、炮、焙、飛等不同方法)、依據“君臣佐使”的古法配伍、錘煉、打磨、成型等多個步驟。
選料時,人們會精選天然優質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龍涎香等。不同的香料需要不同的清洗方法,以確保它們的潔凈度和完整性。選料是合香珠制作的第一步,根據香方與預計香品品質,挑選相應等級與質地的主、輔材料洗凈備用。
接下來,每一種香料都有其獨特的炮制方法,如炒制、蒸煮等,以充分釋放香氣。根據原材料特點以碎、蒸、煮、炒、炙、炮、焙、飛等不同方法對原料進行炮制,其目的在于提前完成對原材料性狀的調整,有時會反復多次進行以使材料達到理想的狀態。
當這些經過精心炮制的香料混合在一起,處理成120目以上的粉料后,再則依據香方,遵循“君臣佐使”的古法完成配伍;再經過錘煉、打磨和成型,最終制成一串串精美的合香珠。錘煉分為三個階段完成,每次需要耗費半日精力,是制珠工藝的關鍵。取香泥置于案板,初期用雙手壓揉,至用力受阻時換木錘敲擊,持續至香泥緊實則換鐵錘,繼續捶打香泥至均勻致密后靜置發酵一晝夜。錘煉配合發酵的這一過程要重復三到四次,是為了讓香泥的質地均勻致密,氣味協調溫和、沉穩醇厚。當香泥堪用,即可制珠。
合香珠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如明代《香乘》所載"清神香珠方",以檀香為君,佐以甘松、大黃,使以乳香、龍腦。這種科學配比使香珠兼具驅蚊避疫、安神醒腦之效。蘇州中醫藥博物館藏清代醫案顯示,吳門醫派常用含蒼術、艾葉的香珠防治時疫,其揮發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達73.6%。
在文人語境中,香珠成為精神修持的載體。屠隆《考槃馀事》描述士人"佩香珠,坐蒲團",通過嗅覺冥想達到"鼻觀先參"的境界。佛教"十八界"學說將嗅覺納入修行體系,香珠散發的旃檀香氣恰似"戒定真香",助人破除"鼻根執著"。這種物質與精神的交融,構成獨特的東方養生哲學。
4
四、合香珠的收藏藝術:掌中乾坤的收藏美學。
合香珠的收藏價值體現在其工藝復雜性與文化稀缺性;由于合香珠通常使用珍貴的天然香料制成,且制作工藝復雜,它們往往具有特定的收藏價值。特別是那些使用稀有材料、由名家手工制作的合香珠,更是收藏家們追捧的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高品質的合香珠會增值,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馬王堆的香草遺存到當代藝術展上的香道裝置,合香珠始終是東方生活美學的微型宇宙。每顆香珠都是自然時序的凝結,當佩戴者腕間暗香浮動,喚醒的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記憶。這種以嗅覺為通道的美學體驗,恰如明代文震亨所言:"香之為用,其利最溥。幽窗棋罷,月夜焚香,古鼎金爐,宛然仙游。"
首先,合香珠的制作“工藝考究“,需經藥材炮制、研磨、煉泥、成型、陰干等多道工序,部分名貴香珠還會添加金箔或銀箔封存香氣。其次,合香珠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作為古代香文化的活化石,合香珠承載了道家丹術、宋代宮廷雅趣等歷史記憶。另外,合香珠具備獨特的“稀缺性“;優質合香珠需選用名貴藥材,且保存難度高(易受潮、失香),存世量少,尤其古法制作的精品更具升值潛力。
總的來說,合香珠是一種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傳統飾品,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也可能對佩戴者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作為一種收藏品,它也具有很高的投資潛力。
5
五、合香珠的配方分享:古之帝王的香氣秘密。
1、茉莉合香珠(雍正皇帝的香氣秘密)
【配 伍】:25g茉莉花、5g綠茶、5g海南沉香、5g印度老山檀、5g淡竹葉、2g丁香、1g龍腦和16g楠木粘粉。
“雍正茉莉合香珠”背后有一個迷人的故事。據說,雍正皇帝在江南時,被一陣茉莉花香深深吸引。為了四季都能聞到這迷人的香氣,調香師們通過高溫蒸餾,從茉莉花中提取出珍貴的精油,并加入了老山檀、沉水香等珍貴材料,制作出了這款“雍正茉莉合香珠”。
2、乾元合香珠【出處】《清稗類鈔》【配伍】:奇楠、沉香、檀香、人參、茸粉、陳皮、丁香、茉莉花、肉桂、高良姜、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鎖陽、淫羊藿等。
3、夢靈合香珠【出處】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配伍】:薰衣草、茯神、遠志、夜交藤、酸棗仁、檀香安息香、沉香、奇楠、桑葉、佛手柑、丹參、人參、柴胡、白芍、薄荷等。
4、御顏合香珠【出處】《醫宗金鑒》【配伍】:玫瑰花、藏紅花、紫草、人參、鹿茸、雞血藤三七、白芍、熟地黃、當歸、白術、枸杞子、黃芩、香附、菟絲子、川芎等。
5、豆蔻合香珠。【配伍】:丁香一兩五錢,藿香葉三兩,零陵香三兩,甘松三兩,香附子一兩,白芷一兩,當歸一兩,桂心一兩,檳榔一兩,益智仁一兩,麝香五錢,白豆蔻二兩。
6、窗前省讀合香珠。【配伍】:菖蒲根、當歸、梓腦、杏仁、桃仁各五錢,蕓香二錢。
7、玫瑰合香珠。【配伍】:玫瑰20g、沉香12g、檀香6g、公丁香4g、安息香2g、龍腦1g、楠木粘粉14g
8、零陵合香珠。【配伍】:零陵香7.5g、白芷7.5g、香附子7.5g、木香5g、甘松7.5g、藿香7.5g、沉香10g、白檀10g、丁香5g、當歸3g、官桂3g、麝香3g、檳郎半枚、豆蔻半枚
9、印度老山檀合香珠。【配伍】:印度老山檀8g、楠木粘粉16g
10、沉香合香珠。【配伍】:沉香15g、印度老山檀10g、乳香3g、琥珀3g、茉莉3g、楠木粘粉10g
【另附玄門信靈香配方】:
“信靈香”,也是道教齋醮中用香,僅次于降真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說: “信靈香可以達天帝之靈所”。明人周嘉胄的《香乘》中記載有“信靈香”的制法與配方:沉香、乳香、丁香、白檀香、香附、藿香、甘松,以上各取二錢;遠志一錢,蒿本三錢,白芷三錢,玄參二錢;零陵香、大黃、降真、木香、茅香、白芨、柏香、川芎、三奈,各二錢五分。
用甲子日攢和,丙子日搗末,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印餅,壬子日入盒收起。煉蜜為丸或刻印作餅,寒水石為衣,出入帶入葫蘆為妙。
又方,減四香,分兩稍差:沉香、白檀香、降真香、乳香,各一錢;苓苓香八錢,大黃二錢,甘松一兩,藿香四錢,香附子一錢,玄參二錢,白芷八錢,蒿本八錢。
此香合成,藏凈器中,仍用甲子日開,先燒三餅供養。天地神祗畢然后,隨意焚之,修合時切忌婦人雞犬見。
由此可見,合香珠作為香道文化的傳承和象征,常被視為道家修行的延伸,佩戴者通過香氣與自然、天地達成精神共鳴。
它承載著匠人的情感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傳遞著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無論是作為日常佩戴的裝飾品,還是作為收藏品或禮品贈送親友,合香珠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青睞。
敬姜猶績,群居合一。
慎終如始,功成弗居。
閱讀到此,本文完畢。愿有緣讀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貴,諸事順意;
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轉發,收藏!咱們下次再會!
喜歡玄煬觀的朋友,可以聯系姜老師加入“玄煬觀”的官方群作學習交流;
姜老師本人微信(shigandang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