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我今天聽到一句話:指數解決了客訴的問題,但還是沒有解決不賺錢的問題。
這兩個月偏股混合基金又跑贏指數了,大家也反應過來了,后臺留言開始問主動權益基金的人又變多了。
甚至有某三方平臺的朋友問我,有沒有那種比較刺激的標的,不推給客戶,就自己買。
于是我們就聊這個事兒,我說高波動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給股民玩的,或者機構工具,總而言之是高認知群體才能駕馭這種產品。
他表示確實是這樣,他的客戶可能都不適合。因為掙錢了也許不會感謝你,但虧錢就找來了。今天有客戶找過來,想讓他推薦一些漲得猛的品種,他回復:
“也許我帶你做對了10次,但只要做錯了一次,我就永久失去你這個客戶了,為了我們長久合作下去,建議你不要買高彈性標的。”
另一個中小公募朋友說:價值風格的基金經理在我司毫無意義,因為沒有銳度,也沒有高速的規模增長,那個誰(某知名深度價值風格基金經理)如果在我司,不到一年肯定就被干掉了!
我認為,這代表了市場上的兩種看法。
站在個人投資者的視角,我是偏向保守看法的。
有一些觀念我重復很多遍了,但一旦市場開始轉好,大家又會把這些當時很認可的觀念拋之腦后:
1、穩健,是資管行業下一個時代的底色。
2、未來只有能讓投資者賺到錢的基金經理,才能長期存活在市場上。
3、低回撤,才是長期復利的核心來源之一。
當然,大家最近都在催促我趕緊出一個成長風格基金經理的名單,我是出還是不出?
我對成長風格當然沒有偏見,但你必須要了解清楚,成長的特點就是波動大、回撤大,你可以接受嗎?
我還是那句話,你買主動權益基金之前,想清楚了嗎?這個品類,最大回撤可以是60%以上,你準備好虧60%了嗎?
如果你打算繼續買主動權益基金,是否可以把自己之前罵人的話看一遍,把之前虧損的賬戶拿出來再復習一下?
有時候我覺得罵聲不重要,不要陷入到大嗓門群體的敘事里面,客戶用腳投票最實在。只要能賺錢,你管它是主動還是被動呢?
領導都說了,主被動協調發展。
我都怕大家整主動權益整得太忘情,舍不得撤,最近自己一直是持有固收+組合為主,指數打野為輔。
畢竟固收+在一輪熊市下來,回撤四五個點也不算傷,真虧了,罵兩句,總體還能承受,但權益基金虧了可能是真回不來本,恒生科技指數現在距離最高點還得翻倍才能回本呢……
那么,我作為一個長期持有固收+的客戶,我的體驗是什么樣的呢?
從總體上來看,我實現了盈利,且在超額收益、最大回撤和波動率上,實現了全方位的吊打(我認為有運氣成分)。
如果拆分看年度,你會發現持有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使用韭圈兒拆分除了2022、2023兩年熊市完整年度的收益,發現這兩年,幾乎是沒掙錢,除了回撤控制還不錯,似乎感覺不到持有的意義是什么。
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朋友在22年買了幾十萬的固收+組合“滾雪時代”,23年基本不賺不虧的時候就走了。用她的話來說,還不如存銀行。
其實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就真不如存銀行,因為含權類資產都有高波動的特點,固收+的好處甚至可以這么形容:
你相當于是用票息買了一個期權,在市場比較差的時候,債券部分的票息大致可以減少你的虧損,最多是不咋掙錢,虧也虧不了多少(當然這也需要選對品種,有的固收+是能回撤10%的);但市場有上行阿爾法的時候,你就可以從中受益,在不斷的低回撤中累積長期復利。固收+是最簡單的資產配置,從收益風險比上來講,可能比純權益產品更好。
最后我就不提什么成長風格基金經理名單了(當然我心里面其實是有名單的,畢竟我之前也買過不少人),后面會找時間出一期,本期你們可以在評論區推薦一些,大家互助。
指數來說,我覺得成長風格指數還蠻多的,我個人最愛的就是創業板指數,其實創業板中盤200也可以考慮,跟微盤股走勢很像,還有中證2000,各種科創板指數家族,都是比較高彈性的品種。
不定期貼一下指數打野賬戶,全面盈利,我最愛的還是創業板。
僅為個人記錄,請勿模仿。祝大家投資順利。
有兩篇文章挺好,建議大家學習:
(不作為投資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