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某區招聘輔警50名,其中女性僅一名,且要求持有羽毛球教練資格證書,或是在市級及以上羽毛球賽事中取得過前四名的佳績,引起社會熱議。
針對此情況,相關部門通過媒體作出解釋,表示由于工會正著手組建羽毛球隊,因此希望能招募到一位既具備警務能力又精通羽毛球的女性輔警,同時她還能兼任教練,為工會中的其他女性成員提供專業培訓。
這樣的解釋看似沒有任何問題,招聘一名輔警協助從事羽毛球培訓工作,似乎合情、合理。但是相關部門解釋后,社會熱議并沒有平息,反而更加激烈,因為一解釋大家才發現還要成立羽毛球隊。
剖析此番爭議背后的深層因素,根源直指相關部門思維模式的滯后。中國社會長期受人情文化浸潤,過去數十年間,各行各業憑借自身資源,催生諸多帶有時代印記的 “人情味” 舉措。回溯 30 多年前,家長將崗位傳承給子女的接班制度司空見慣;20 多年前,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哪怕 10 多年前,公車私用接送子女上學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彼時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這些做法有其存在土壤,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當時的社會需求與資源分配模式。然而,時過境遷,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公平、效率等理念深入人心,子女接班、工作分配 “大鍋飯”、公車私用等行為因違背時代發展潮流,紛紛被掃進歷史的故紙堆。
近些年來,各類重磅文件反復強調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恰如《人民的名義》中那句振聾發聵的臺詞:“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當下,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就業市場競爭白熱化,保安、保潔、保姆、滴滴司機、快遞員、外賣員等崗位承載著無數求職者尋求安穩的希望,成為大眾就業的 “避風港”。在此大背景下,本應聚焦于維護社會治安、輔助警務執法的輔警崗位,卻因額外肩負起羽毛球培訓任務,與民眾對輔警職能的常規認知形成強烈反差,引發熱議自然在情理之中。
怎么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以下幾點必不可少,一是要認真學習各項方針政策,精準把握政策要義,讓每一項決策部署都能落地有聲;二是要俯下身子傾聽民聲,讓民意民愿成為工作的 “風向標”;三是要深入基層訪查民情,洞察民生百態;四是主動融入社會發展的潮流,順勢而為推動各項事業蓬勃向前;五是刨除私心雜念一心為公,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