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春節登頂,最終票房超100億,這對于去年整體處于頹勢的院線影視行業而言可以算是一聲驚雷。
《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破100億票房賀圖
對很多大眾、甚至是動畫從業者而言,這一成績所帶來的沖擊都是無比巨大的——動畫電影竟然有這樣的商業潛力嗎?
而事實上,當我們把眼光放得更加宏觀一些,就會發現當下動畫行業三個最大的市場——日本、美國和中國的動畫都已經在年度票房這一指標上完成登頂,而動畫電影在全世界范圍內,近年的整體表現也可以算是相當強勢的。
在這三個主要市場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則是分別完成了年度登頂或是創下了該市場票房紀錄的動畫作品——《哪吒之魔童鬧海》《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以及《頭腦特工隊2》。
就此,借著這個契機,編輯部的兩位編輯 彼方 和Pel就進行了一次對談——從《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登頂說起,在“動畫電影登頂”這件事情背后,又有哪些值得留意的趨勢或現象呢?
01
動畫電影現在到底表現如何?
Pel
現在做這樣的對談,可能會有種“大儒為入關辨經”的感覺,從社會輿論傳播的角度來說,可以說《哪吒2》的爆火已經跟動畫這個小小圈子沒什么關系了。和《哪吒2》有關的詞條如今是“破紀錄”“升國旗”,承載了大家更宏大的一些情緒。
Pel
這種程度的成功,導致已經很難把《哪吒2》跟其他動畫放在一起對比討論了。我甚至更多聯想到的是印度真人大片《巴霍巴利王》當年在印度的票房成功,同樣是現代的拍攝手法結合特別特別本土(又雜糅)的審美,講了一個非常符合本土社會情緒、但也可以說是很純粹的故事,激活了龐大的觀影人群,獲得爆炸性成功。(當然《哪吒2》厲害多了)
Pel
當然作為動畫媒體,從行業角度講的話,我們這次對談還是會嘗試抽離、冷靜一些,看看當下動畫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的趨勢和地位。
確實如此。首先就讓我們來首先給出一點數據和事實吧。
我們首先對過去三年中、日、美三國動畫電影的票房TOP10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從整體情況來看,每個國家的三十部作品當中,日本有16部動畫,超過了作品總數的一半;美國這邊有8部動畫;中國則是5部。值得一提的是,在統計的這三年當中,登頂的電影均是動畫,甚至2023年的票房前三位全都是動畫,這也是日本電影史上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彼方
此外就是關于登頂的作品。中國這邊自是不用多說,《哪吒2》雖然是2025年年初的作品,但很顯然短時間之內應該也沒有其他動畫電影可以在票房上與之相較了。
日本的影史票房冠軍并沒有出現在這三年當中,但是熟悉的朋友們應該會了解,它同樣是一部動畫,也就是在2020年上映的《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當時它的票房紀錄是404.3億日元(約合19.24億人民幣)。
彼方
《頭腦特工隊2》在2024年完成了在北美市場的登頂,其票房是6.53億美元(約合47.7億人民幣)。這個數字位列北美影史票房排名的第11位。
彼方
Pel
整理下來就很好理解中國動畫圈子這半個月“揚眉吐氣”的感情從何而來了。或許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包括中國在內,動畫在如今全球所有的電影市場里,都可以算是“上桌吃飯”了。動畫到了一個「證明自己價值」的時刻。
關于這個事情,我覺得還是需要冷靜一點地去看吧。首先,相比日、美,大家可以看到榜單里的動畫作品還是比國內要多不少的。另外國內的作品其實是集中在三家大出品方——華強方特、追光和光線上,目前看來很難有新玩家能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格局。
像《哪吒2》這樣的作品現在上升到100億以上的水平,其實對于行業的拉動程度能有多大,還是一個未知數。可能從我自己的視角來看,相比于一部100億以上的作品,我覺得十部10億的作品的意義可能會更大。去年國內動畫電影的表現其實大家也知道其實基本可以算是全軍覆沒的。在面對投資人,當下的創作者也很難拿《哪吒2》這種百億量級的例子去說服對方,凸顯動畫作為一種表達媒介的優勢。
彼方
Pel
是的。整體來看,日本和美國這些榜上有名的動畫出品方,他們的市場占比和整體競爭力(在整個本土電影市場)都會更加名列前茅一些,國內的“關鍵玩家”還是比較少,而且是跟春節檔暑期檔這兩個檔期強綁定的。
再做一點補充,印象中北美疫情之后,不少媒體就時不時報道說“animated movies domininated the box office”。我之前還看了過去20年北美電影票房排行榜,會發現其實自00年代以來,北美動畫在整個市場都已經超級強了——比如你能想到2004年的北美票房冠軍是《怪物史萊克2》嗎?如果刨去「好萊塢IP大片」(星戰、加勒比海盜、漫威系列……)這個品類,迪士尼、皮克斯和夢工場的動畫那就是最強了。反過來說,北美動畫在市場上名列前茅的年份,往往就是好萊塢IP大片衰落的年份。
Pel
日本這邊可能就更夸張了,現在的真人片已經完全沒法打了(笑)。
其實說起來的話,像《小美人魚》這樣的作品還是動畫作品的真人版。
彼方
Pel
還有比如日本的賣座電影里《王者天下》是漫改真人版,它也是有改編動畫的。
是的,所以可能倒也不限于動畫電影,我們更多能看到的,還是作為亞文化的ACG文化逐漸進入了主流視野吧。
彼方
02
那些登頂的動畫電影
接下來就來具體聊聊那些登頂的大作吧。
彼方
Pel
我想第一個相同點,是它們都是「大IP+續集」。尤其中國和日本都會有自己的“年貨”動畫,比如日本的《柯南》《哆啦A夢》和中國的《熊出沒》。另外、很多片子的續集雖然論口碑可能不如前作,但此前打好基礎能吸引更多觀眾,這是一個延遲生效的、關于信賴度的問題。
一方面是大家對于文本更加熟悉,同時可能也包括了大家對于系列動畫背后的動畫公司的制作水平的信任,這些作品大多也會延續此前的創作班底。
彼方
Pel
我想第二個共性,是這些作品不一定是系列或同類型里最強或最具創新性的一部,但都是各自所屬發展脈絡成熟之后的成果,在制作規模和敘事套路上都是經過不斷打磨的。
比如《鬼滅之刃》的原作吸收了很多JUMP系漫畫的套路的。制作公司飛碟社則把傳統二維手繪動畫與后期特效做了比較成熟的結合。
Pel
北美這邊,《頭腦特工隊2》是我覺得非常完滿的一部作品。從最初的創意上來說,它延續的是皮克斯20多年前就在使用的模式,我稱之為“假如XX會說話”,一種擬人+移情的路徑(汽車、機器人、情緒……)。
從創新的角度看,它可能更多地去延續了北美當前更加關注青少年個人發展、也更強調身份認同的文本路徑,像《夏日友晴天》《青春變形記》這一脈。但它又不會過于私人化,算是更好地拿捏了平衡,屬于左派右派都會看得比較開心的“最大公約數”。
Pel
《哪吒2》也有類似的地方,它既有反建制的一面,但同時也回歸家庭、共情打工人,還有低齡觀眾喜聞樂見的屎尿屁元素,讓大家可以各取所需。我覺得一部成熟的片子,既是“進化”而來的,也是“搖擺”而來,才能取得最微妙的位置的。
是的,他們都在爭取成為“最大公約數”,不過實現路徑上可能也很不同。我的感受是,比如像皮克斯或者更進一步說迪士尼的作品,它做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合家歡”作品,作品本身首先是服務于低齡受眾,故事的導向也是比較正向,多是一些關于真善美的成長故事,同時大人能在看的同時,獲得一些心靈的啟迪。
國內的傳統文化、或者說神話改編以及日本的登頂作品更多還是以青年向作品為底色。
彼方
Pel
由此而來我認為剩下兩個共性,一是覆蓋年齡寬泛,潛在觀影人群更廣,甚至大手拉小手天然賣票就比人多兩倍。二是提供了很強的視覺奇觀,這點似乎不言自明,當大家說“值回票價”時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說特效,不過相比于實拍電影,動畫電影中動畫和特效的界限(對觀眾來說)是有些模糊的,比如《哪吒2》中蝦兵蟹將身上的纏繞運動的鎖鏈效果、軍團沖撞在一起產生的粒子和血霧,對餃子來說沒辦法糊弄,就是要一遍遍的迭代開發乃至手K。
是的,甚至在春節檔里,大制作已經是一個“準入門檻”了,這些作品首先都先滿足了大家的視覺需求,然后文本上考慮的,更多可能還是如何去引導大家的情緒吧。
彼方
Pel
另外,中日美三國大家做的動畫的輻射范圍也是不同的,可能當下還是只有美國能做到最大規模,去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現在的觀眾也很難想象比如15年前中國動畫電影票房前列的作品是《冰川時代》這樣的作品,日本動畫最多也就是在東亞范圍內有很高的票房。
Pel
不過我認為與其從“普世性”角度分析海外動畫哪方面做得好,不如逆向分析中國觀眾還有哪些需求依然只能被海外動畫滿足。比如新海誠作品在國內還是很有競爭力的,青春片、手繪動畫這些元素對本土觀眾還是有巨大吸引力;比如《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此晦澀的影片能在24年進入內地票房TOP10,這種“大師效應”依然是國內動畫圈望其項背的。
順著這個邏輯說的話,在全球化倒退的這個時代,要追求其他市場的傳播其實也是更加困難了,整體來看,各國的榜單上其實他國的作品基本都還是很難進來。或許作品的創作傾向上,也會變得更加保守一些,更多地優先考慮本國市場的受眾吧。
彼方
Pel
這點我可能不是太同意。美國電影過去當然也是最優先拍給本國看的,更多還是中國動畫電影過去的敘事和制作水準都沒辦法與之匹敵這樣的情況。
03
不僅僅是創作
除了制作和敘事,作品之外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動畫電影地位的提升以及具體作品的登頂呢?這個部分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首先想聚焦的,是剛才也提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作品的檔期。近年國內關于春節檔,關于它的頭部虹吸效應,關于它在整個電影產業中的特殊地位——他可能是當下國人唯一一個會集中觀影的檔期等等,已經有了很多方面的討論。
補充一下來說的話,其實檔期對作品票房的影響,在其他國家也是同樣明顯的。我這邊拿《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的登頂來舉例——當年因為疫情,許多熱門電影的上映推遲——比如《007》系列、《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等等。對于10月16日上映的《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而言,除了諾蘭執導的、商業表現也難說優異的《信條》,在圣誕節檔期來臨之前,其在同檔期可以說是沒有能與之直接對決的對手的。
彼方
除此以外,我想動畫電影本身的市場規模和潛力,尤其是國內的情況,在以往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吧。
剛才我們其實談到了各部作品的具體票房,然后大家其實會發覺,如今《哪吒2》作為單一市場最高票房的作品,相比日本和美國,它能夠達到的票房量級還是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的。
這個事情可能需要一些比較——微博博主 @Neo瑪麗 的這條微博其實還是挺有代表性的。
彼方
甚至我們反過來說,重復一下我之前的觀點,就是中國的市場還是足夠大,大到如果中國的動畫作品能夠服務好某一個細分領域的觀眾,或許其能達到的商業規模,也是有可以和海外作品去競爭一下的潛力的。
彼方
Pel
動畫內容在全球電影市場登頂——我更想借此機會談的是“動畫被認可”這件事背后的機制,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動畫媒介的特性,這些特性既是動畫成功優越的條件,也是動畫所背負的成見和限制。
其一,動畫的大眾形象是更加無害的、親子共享的。它既帶來了廣泛受眾,造就了市場成功,也令動畫背負了低幼的印象,這是一體兩面的。成人向和先鋒派固然推動了動畫走向成熟,但能讓全年齡都愛看的合家歡動畫又何嘗不是在做同一件事呢?
國內的話《熊出沒》可能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兩年作品序列上和科幻在類型化上的交叉也是很明確的,宣發上也特意提及今年這一部是這個題材的最后一部了,期待后續能有新的發展。
彼方
Pel
其二,動畫的制作流程,是高度凝練、可以無限打磨的。
正如我們此前采訪孫海鵬導演時他提到的,實拍的優勢在于現實世界無限的細節和演員臨場表演的神韻;而動畫則是高度精確的,夸張變形也好細膩寫實也好,可以讓動畫無限接近(肝出)主觀想要的效果。
說起來有些抽象,而落實到具體的創作上,最直接的優勢便是不受布景、演員、動作的限制,不會出現成本大頭流向明星的情況,當然這也讓動畫缺了這一塊的宣傳流量。
其三,動畫的媒介特點,是具有抽象性符號性的。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突破種族、民族、文化的慣性和局限的,在國際傳播上也會有一些優勢。
這讓我想起其實有一些日本動畫的學者會強調日式動畫的“無國籍性”(無國籍,Stateless)或者說“文化無味”(Culturally Odorless),也就是在角色設計以及故事題材的表達上,逐漸呈現出了一種“去民族化”的特征。
彼方
Pel
這也是一體兩面的。大家會擔心中國動畫電影都扎堆做大眼睛、白皮膚的“迪士尼臉”;但另一方面你又能看到美國創作者有意識地模仿日式風格,似乎也并不會減損他們的本土風味。
“串味”的例子也是有的
Pel
而實際上在reddit的許多電影板塊,我看到許多海外網民也是非常樂見一部中國動畫突破海內外種種電影紀錄、突破迪士尼“壟斷”的。美日也好中國也好,動畫內容都正在本土電影市場取得歷史性的成功——希望在中國,動畫登頂這件事也能從一時的“現象”變成“常態”吧。
—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宇野常寬成名作,解剖新世紀二次元的時代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