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炫耀自己花了多少Tokens
有人說它是AI世界里的“數字貨幣”
只因
【大模型按Tokens收費】
比如今天早上
特大妹通過某平臺調用DeepSeek
平臺收費標準是
每100萬tokens,收費16塊錢
這么一算,我今早花了3分錢
賬單顯示
我每問DeepSeek一個問題
都會“花掉”一些 Tokens
每個問題回答完畢后,自動顯示
你消耗了多少tokens
嘿嘿,有意思吧
人類每次和大模型溝通聊天、寫作、預測…
都會消費一些 Tokens
這時候,很多人就疑惑了
啥是tokens?如何收費?
和傳統的API調用、訂閱收費,有啥區別?
Token是大模型處理的最小單位
相當于一種“計算粒度”
不是直接用字或單詞來計量
而是文本經過模型分詞器切分后
得到的最小單位
比如,英文「I love AI !」
再比如
中文的「人工智能很強大」
簡單理解
Token ≠ 單詞 ≠ 字符
而且Token的長度并不固定
它的長度取決于
具體模型的Tokenizer(分詞器)規則
主要是因為
大模型運行的計算成本非常高
按Tokens計費是為了更精準控制資源使用
這樣的計費方式更加公平和透明
如果按傳統API調用收費方式
按次收費,調一次收一次
且每次收固定費用,顯然不合理
對于大模型來講
短文本和長文本的計算成本完全不同
Tokens收費能精準到什么程度?
費用兩部分組成
你輸入的問題+AI輸出的答案,都要算錢
比如
輸入 1k tokens + 輸出 2k tokens = 按 3k tokens 計費
你看到的[DeepSeek API報價單]
通常是這樣的
所以啊,問AI問題時,你也別啰里八嗦
你每敲一個字,都是要算錢滴
雖然,DeepSeek也是通過API調用
但這只是技術方式,而不是收費方式
不過,之前的API調用
業界默認的收費方式是
按次收費,每調用一次,收取固定費用
比如
短信 API(每發一條短信,固定收取 0.01元)
天氣查詢 API(每查一次,固定收取0.03元)
這與現在的按Tokens消耗收費
區別還是非常明顯
收費方式沒有孰好孰壞
不同項目采用不同方式
按次,適合【標準服務】的產品
按Tokens,適合【動態生成】的產品
當然有
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傳統收費方式了
①訂閱收費,比如SaaS類
按 月/年 付費,無論實際使用量是多少
一般都是固定費用
②按計算資源收費,比如云計算類
按消耗多少計算資源(CPU/GPU/TPU)收費
按數據存儲容量(GB/TB)收費
按帶寬傳輸量(GB / TB)收費
③按功能解鎖收費,解鎖一個功能收多少錢
比如:解鎖安全功能、解決XXX高級功能等
有的也分基礎版、高級版等
總之,不同項目類型,不同收費方式
但是,實際項目中付費方式
很多都采用【混合模式】
比如
【API按次 + Tokens按量】混合收費
【訂閱 + Tokens按量】混合收費
【一次性合同+日常運營】混合收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