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
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交流研討,進一步凝聚共識、凝聚力量。廣東科技報邀請科技工作者代表結合所在領域各抒己見,以科技創新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為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精密制造專家杜如虛:
AI 技術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是有基礎的。2024年廣東有17家公司進入世界500強榜,其中與產業相關的有12家。此外,2024年廣東500強企業中,制造業企業有267家,占比達53%,較前一年增加8家。由此可見工業制造在廣東的重要性及發展態勢。
作為企業,銳意科技創新非常重要。以汽車工業為例,近年來中國憑借科技創新的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比亞迪也因此在世界500強榜上一再上升。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要加大投入。政府也要穿針引線,織造安全網,精準扶持。
工業制造講究韌性。制造工業的成功取決于多個因素,包括:公司的領導、營運、財務、法規;公司的產品與服務,計算機網絡、供應鏈與物流、資源;以及市場與顧客、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科技研發。企業要持續發展就要不斷檢討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持續改善。
近兩年來,人工智能(AI)掀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廣東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AI技術必不可少。韌性制造的各個方面都需要AI技術,但要求各有不同。再以汽車工業為例,市場與顧客方面可以直接應用。但有些零部件要求6西格瑪(6-Sigma)的精度(誤差為0.0000003%)。目前AI的精度只有90%左右(誤差為10%),要用來控制生產過程還相差甚遠。因此,各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抓住要點,研發出自己的技術,實現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產品及服務。
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廣東省科學院資源利用與稀土開發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喻連香:
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中試試驗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和推廣應用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但科技創新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業、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我所在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廢和廢水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科技創新往往涉及多個行業、多個企業和多個分管部門,更需要多行業、多企業和多部門協同發力。
近幾年我們在博羅、茂名等地與企業共建了資源綜合利用及固廢、廢水處理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研企共享科研人才和大型科研設備,針對企業具體存在的問題,聯合創新,獲得了8個專利,創新成果陸續在企業落地轉化,科技創新在推動博羅珠寶加工產業和茂名鈦鋯精選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今年,我們將聚焦戰略性稀有金屬資源、稀土資源,以及稀散金屬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程化研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水平和服務行業能力,加快突破一批行業“卡脖子”技術,推動產業技術迭代升級。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將繼續積極獻言獻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都需要科技人才和資金支持,建議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加強中試試驗及成果轉化資金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建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期待政府能夠出臺更多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為科技工作者創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條件。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振飛:
聚焦“四大安全”,打造產研融合式發展新引擎
如何點燃科技創新的澎湃引擎,將創新落在產業上?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有三點體會。
一是開展農業科技創新要始終堅持產業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做有用的科研。省農科院植保所定位就是圍繞糧食安全、農產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減損增效、穩產保供。產業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
二是要把打造高質量產業研究院作為點燃產研融合式發展新引擎。廣東省是化學農藥生產大省和強省,企業總量占全國7.22%,僅次于江蘇省。實力排名前二的諾普信、廣東中迅均為廣東企業。植保所未來迫切需要與省內領軍農藥企業深化合作,圍繞產業關鍵技術難題,共建產業研究院,同向發力、協同創新。
三是要為產研融合式發展夯實人才底盤。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首要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協同培育產業領軍人才。具體措施一方面可以聘請農藥企業、化工企業的總工程師到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或產業研究員,另一方面把研究所具有培養潛質的研發人員派到頭部企業去擔任產品經理、技術總監等,要在管理制度、體制機制上為產業領軍人才的雙向流動保駕護航。
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總經理吳博:
點創新之火,鑄高分子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之擎
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性變量,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與我們 “打造先進高分子材料創新引擎,輻射帶動全球各大灣區相關產業發展” 的目標高度契合,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
新能源、低空經濟和人型機器人等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領域,對于先進高分子材料的創新和應用有巨大需求。創新中心將緊緊圍繞相關重大需求,開展關鍵材料共性技術攻關,突破一批 “卡脖子” 技術,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中心將通過與中國-西班牙科技協會的合作,將上述產業的成果加快推向國際,提升相關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為加快提升產學研用的轉化效率和轉化質量,我中心通過搭建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和質量標準實驗室,構建 “研發-測試評價-應用驗證” 一體化的產學研用新范式,加快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同時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凝練基礎研究的重大需求,牽引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研究,為產業技術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廣州奧松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新準:
智能傳感技術推動廣東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作為企業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精神,結合智能傳感器產業的發展需求,廣東要發揮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等“先行先試、作出示范、勇挑大梁”的作用,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推動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協同創新。當前,廣東正借鑒半導體產業“廣東強芯”工程經驗,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從材料、設計、制造、封測、應用全產業鏈技術突破,為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研發攻關提供技術支撐,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傳感器底層技術創新,縮短研發到產業化的周期。
完善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建設。廣東雖擁有全球最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但智能傳感器的基礎科研仍需優化。建議依托廣州市智能傳感技術概念驗證中心等平臺,孵化一批傳感器產業鏈的前沿技術,加快建設智能傳感中試平臺,解決實驗室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的“死亡谷”問題。
培育復合型人才與跨界融合能力。智能傳感技術涉及材料科學、集成電路、AI等多學科交叉,需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定向培養兼具工程實踐與理論創新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可推動“傳感器+”跨行業創新聯盟,促進與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展。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 張文鑫 胡漫雨 李婉欣
編輯 | 劉肖勇 董敏煒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審核 | 馮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