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樓市傳來兩個大消息,每一個都和我們的置業安居有關。
第一個消息:空置房可以少繳物業費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煩惱:一套從未住過、甚至還未裝修的空置房,每月仍需繳納全額物業費?物業公司催繳熱情高漲,短信、電話接連不斷,但提供服務時卻總是慢半拍?
對大多數家庭而言,物業費并非難以負擔的重額支出,不是交不起。
但是既沒有享受應有的服務,也沒有使用電梯、大堂、走廊等產生的磨損,卻要按月繳納“冤枉錢”,這種不公平讓很多家庭感到不值。
好消息是,近幾個月,一股全國性的“空置房物業費降價潮”正悄然興起。
江蘇鎮江率先打響2025年空置房物業降費第一槍!
根據鎮江市政府最新政策,從2025年2月1日起,連續空置超過6個月的住宅物業,經物業服務企業確認后,業主只需繳納規定標準的70%物業費。
降費潮并非始于鎮江,早在2024年,已有多個城市推出了空置房物業費減免政策:
2024年6月,甘肅省蘭州新區推出12條房地產新政,其中提到,對連續未入住6個月以上的空置住宅,由業主或使用人書面申請,其物業費按收費標準的50%收取。
青島也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從2024年2月1日起,連續空置6個月及以上的住宅,從空置之日起,物業費可打6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至少15個城市,空置房物業費可以打折,包括無錫、宿遷、揚州、長沙、濰坊、石家莊、常州、煙臺等。
值得關注的是:許多業主認為,沒入住就可以不交物業費,但從法律角度看,這種想法并不成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空置房業主不能以未享受到物業服務為由不交物業費?。即使房屋空置,物業仍然需要對小區的公共設施、綠化、衛生等進行管理和維護。物業服務人已經按照約定和有關規定提供服務的,業主不得以未接受或者無需接受相關物業服務為由拒絕支付物業費?。
那么,為什么現在各地政府開始支持空置房物業費打折呢?
第一,空置房少交物業費的呼聲由來已久,其合理性在于:空置房確實不會產生生活垃圾、不會對公共設施造成日常磨損、也不會消耗物業的人力服務資源。
第二,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大量房屋空置且租不出去,物業公司面臨著嚴峻的管理費收繳困難。
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呼吁公職人員帶頭交物業費的情況,可見收費難度之大。
同時,現在業主維權意識提升,物業公司的競爭也在加劇,雙重壓力之下,物業公司也不得不被迫做出讓步——寧可打折收費,也好過完全收不上來;寧可主動降價,也好過被業主投票更換。
第三,在當前房市低迷的環境下,若空置房物業費不降,只會導致購房意愿進一步下滑。
如今的購房者越來越理性,會仔細核算持有成本,而物業費作為長期固定支出,已成為購房決策的重要因素。
各地政府推動物業費減免,實際上也是為了降低購房門檻,刺激市場活力。
在這場降價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廣西柳州維美物業推出的“0物業費”模式。
該公司表示,將通過廣告收益、停車費、房屋中介、社區團購、家政服務等多元業務來彌補基礎物業費的缺口。
展望未來,空置房物業費減免政策很可能在全國范圍內繼續推廣。
第二個消息:最新70城房價數據公布,穩中有降,區域分化
2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5年1月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
根據數據,我們可以解讀出以下觀點:
第一,整體上看,房地產市場仍處于調整期
圖表中涵蓋3列數據:“城市,環比,同比”。其中環比(上月=100)反映短期市場走勢和調整節奏,同比(上年同月=100)則反映長期市場周期和基本面變化。
通過這兩個維度可綜合判斷市場狀態:
新房同比:僅2城上漲(上海、太原),68城下跌
二手房同比:全部70城下跌
新房環比:43城上漲/持平,27城環比下跌
二手房環比:39城上漲/持平,31城環比下跌
同比數據不難看出,房地產市場仍處于下行周期,年度降幅普遍在5%-10%之間。
但是市場底部已經非常接近了,環比數據顯示超過半數城市房價環比趨穩,表明市場下行速度正在放緩。
第二,上海領跑全國,呈現最強復蘇態勢
先看數據:
新房:環比100.6(全國第2),同比105.6(全國第1,唯一超過105的城市)
二手房:環比100.4(全國前5),同比97.7(全國前10)
上海房價率先企穩回升,尤其新房同比增長5.6%,在全國范圍內表現突出。
上海樓市的韌性和活力源于多重因素: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持續吸引高端人才和資本集聚,江浙滬地區富裕家庭置業需求穩定,滬三代、滬四代、本地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都形成有力支撐。
第三,一線城市表現分化,但總體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一線城市中:
新房環比:上海(100.6)、深圳(100.2)、廣州(100.0)、北京(99.6)
二手房環比:上海(100.4)、深圳(100.4)、北京(100.1)、廣州(99.8)
一線城市新房平均環比100.1,二手房平均環比100.2,均高于全國平均。
一線城市雖然表現分化,但整體優于全國水平。
除了上海,深圳也較為亮眼。深圳創新活力足,匯聚了華為、騰訊、比亞迪等科技巨頭,同時擁有數以萬計的科創企業和初創公司,形成了從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到生物醫藥的全方位產業鏈布局,經濟基礎和人才吸引力自然轉化為房地產市場的韌性。
上周末,深圳北站中洲迎璽三期項目樣板間開放,引發了堪比“網紅打卡”的看房熱潮。從流傳的實況照片可見,看房隊伍蜿蜒成長龍,人頭攢動的景象令人聯想起2020年的樓市巔峰時期。
圖片來源網絡
第四,熱點二線城市殺出黑馬:成都、南京、寧波
南京新房環比:100.7(全國第1)
成都新房環比:100.7(全國第1)
寧波新房環比:100.6(全國前3)
寧波二手房環比:100.3(全國前5)
南京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市場深度調整,近兩個月卻展現出強勁的反彈勢頭。作為長三角核心、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扎實的省會城市,南京在調整后期顯示出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成都房價環比上漲0.7%位居全國第一,源于龐大的市場需求。2024年成都一二手房成交面積均位列全國第一,旺盛需求來自三個層面:
第一,成都作為“西部經濟中心”,產業基礎扎實,就業機會豐富;第二,成都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使其成為“網紅城市”,對全國年輕人具有強大吸引力;第三,作為西南區域中心,成都不僅輻射帶動周邊省份,同時也虹吸了大量改善型和投資型需求。
寧波房價表現強勁的核心支撐在于其強大的民營經濟。
作為全國首個擁有百家以上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的城市,寧波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42.55%,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6%,持續8年跑贏全國平均水平。
更關鍵的是,寧波擁有126萬戶民營經濟主體,貢獻全市66%的GDP和85%的就業,培育了大量本土富裕人群,形成了穩定的高端住宅需求。
這種制造業與民營經濟雙輪驅動的模式,使寧波在全國房地產調整期仍能保持相對活躍的交易和穩健的價格表現。
樓市的兩個大消息,共同傳遞一個信號:
市場正在回歸理性,那些能夠率先復蘇,從調整周期中脫穎而出的城市,成功的核心在于給居民減負,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釋放消費潛力和創造力,這是城市向上發展的內在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