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后的第一次出游,獻給了樂山。動車上,聽到鄰座討論:“我們到了先吃啥子?缽缽雞還是蹺腳牛肉?隨便,不得行,你必須選一個……”看到大家都是輕車簡從,一副游客打扮,估計都是來尋吃的。
我也差不多。不過我報了一個團,參加一場“旋尋春景峨山下,不枉嘉定二月天”的導賞之旅。朋友感到驚訝,怎么還報團啊?那不是老年人才需要的嗎?哈哈,這就是有所不知了。
導賞人鵬哥,活躍在成都樂山兩地的文旅達人。作為職業城市導賞人,去年,他還獲得了“2024成都生活美學大賞·年度十大人物”。他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對城市文化的理解,帶人們深度探索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所以這趟逛吃之旅,就多了一些文化味道。到了以后,發現這個團加上鵬哥,一共只有3人。看來,大家都還沒有從春節的氣氛中恢復過來。鵬哥說,今天你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妥妥的定制游。
01/
樂山文廟,弦歌猶在
第一站是樂山文廟。文廟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間重建,后經多次修繕,成現在的模樣。樂山文廟規模不算大,但配置完整。山門外有一個泮池,泮池上是狀元橋。在古代,只有考中功名的人才有資格從橋上走過,所以我們就只能遠觀一下。泮池旁的宮墻上,爬滿榕樹的根系,密密匝匝,像一把灑開的扇子。
·文廟前的狀元橋與泮池
文廟的大門在側面,一到門口,我們都“哦”了出來,門上掛著兩塊匾,左邊:樂山文廟博物館;右邊:國立武漢大學舊址。原來抗戰西遷的武漢大學就在這里。以前只在書里讀到過那段烽火歲月,現在身臨其境,弦歌之聲仿佛猶在。鵬哥說,很多城市都有文廟,之所以帶我們來這里,就是因為武大西遷的那段歷史。
·樂山文廟正門
文廟內有武漢大學西遷紀念展。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武大第一批師生600余人從武漢乘船入川,學校還為經濟困難者,發放了15元旅費。入川以后,整個樂山城都散落著武漢大學的機構。文廟成為文學院、法學院的教學場所,圖書館和校長辦公室也在這里。
·武漢大學西遷紀念展
大成殿旁的兩座閣樓,是法學院和文學院的辦公室。閣樓下的東西兩廡,是文、法二學院的教室。教室場地有限,僅能容納30~90人。教室擁擠昏暗,圖書館人滿為患,好在樂山茶館多,教室容不下,學生們便到茶館里用功。
樂山時期的武大,聚集了一大批學術大家,朱光潛、葉圣陶、程千帆、王鐵崖、蘇雪林……可謂群星閃耀。學生們在戰火中讀詩經、濟慈、雪萊、華茲華斯,研究科學、法律與經濟。齊邦媛第一次見朱光潛,就是在文廟大成殿上。幾十年后,她在《巨流河》里,描述了那段艱苦而難忘的時光。
·武大樂山時期,學術大家薈萃
上朱光潛的“英國詩歌”課,圖書館只有6本課本,分配給男女生各3本,輪流按課程進度先抄詩再上課。齊邦媛回憶,朱光潛用英文讀到“若有人為我嘆息,他們憐憫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時,竟流下了眼淚。
“他突然把書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滿室愕然,卻無人開口說話。也許,在那樣一個艱困的時代,坦率表現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對于仍然崇拜偶的大學三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一件難于評論的意外,甚至是感到榮幸的事,能看到文學名師至情的眼淚。”
·欞星門
樂山盛產紅砂石,文廟大量運用紅砂石做建筑材料。那些風化的紅砂石使文廟更顯滄桑。大成殿里,供奉著孔子及孔門四圣十二哲像。一米多粗的金絲楠木支撐著大殿。上一次看到這么粗的金絲楠木還是在北京十三陵。
文廟游客不多,頗為安靜,隨手拍下一張照片:拱門、琉璃瓦、紅墻、藍天、樹木、人影,結構出一種穿越的氛圍感。
·當年的武大校長辦公室
02/
拱宸門,連接點
樂山市區隔幾百米就有一個貨真價實古城門。從文廟出來,穿過桂花樓巷,就來到一段古城墻上,這是樂山保留最寬、最完整的一段古城墻。城墻依然是紅砂石筑成,長滿青苔雜草,石頭已經風化,還能依稀看出箭垛。這種以紅砂石“刊山為城”的城墻,成為嘉州古城的一大特色。
·樂山明代城墻
樂山城墻建于明清時期,分為內城墻和外城墻。目前,內城墻尚存約3000米,外城城墻尚存約500米,共保存了8座城門。我們很幸運,看到了拱宸門、人和門、平江門,路過了已消失的高北門。
·樂山古城墻之拱宸門
其中,拱宸門是一處承上啟下的連接點。
拱宸門之上,是陡峭的九龍山,山上有一處重要遺跡:龍神祠。龍神祠本是祭祀龍神趙昱的祠堂,也是九龍書院所在地,抗戰時期,成為武漢大學第二男生宿舍,可容納400名學生住宿、自修。現在,這里是武漢大學西遷歷史文化保護研究中心。
龍神祠內,有一艘小船,船上立著“明誠弘毅,勉成國器”八個大字。“明誠弘毅”是武大的校訓,“勉成國器”是教務長朱光潛給畢業生的題詞。
站在龍神祠上,可以遠眺岷江。當年夏天的夜晚,武大學生們在這里自修,停電了,他們就到閣樓上抽煙,看江面上閃電劈下,于電光火石間思考著戰爭的走向,國家民族的未來。
作為當年青年學生的生活場所,龍神祠現在被打造成一個青年文化藝術空間。經常舉辦讀書會、學術講座、話劇表演、藝術展覽等活動,正如當年武大的學生社團一樣青春多彩。
拱宸門現在依然有通行作用。古時候走出門,就是城外頭,門內是順城街。這條街大約600米,咖啡館、民宿、茶館、甜品店遍布,街上坐滿了喝咖啡、曬太陽的人,可以稱作樂山的“玉林路”。
我們在一家“張漂亮咖啡”坐下來,點了一杯甜皮鴨咖啡。咖啡外掛了一片“鴨皮”,油光欲滴。大家都很好奇,鴨味從何而來?老板介紹,這是乳扇,刷了甜皮鴨同款麥芽糖,cos甜皮鴨的味道,所以先吃甜皮,再大口喝咖啡。好的,手機先吃。
·甜皮鴨咖啡
榕樹遒勁的根系盤踞在拱宸門上,城門下車來人往。呷一口甜皮鴨咖啡,看天上浮云流動,眼前似乎閃現著當年的光影——武大學生從龍神祠下來,穿過拱宸門,在順城街喝茶自習,談論國是;城門外,大佛莊嚴,岷江奔流。
03/
看崖墓,知生死
走過岷江大橋,來到江對岸的樂山大佛景區。我們不看大佛,而要從景區外圍,去探尋漢代崖墓。這個位置比較隱蔽,有人因找不到入口而返。有導賞在自然輕車熟路。沒走幾步,就看到崖壁上的石刻: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柿子灣崖墓,公布時間1956年。
這片崖墓,當年營造學社也來看過,曾荒草叢生,非常難走。鵬哥帶了探照燈,本還想帶一把砍刀來開路,不料腳下已鋪好條石板,崖墓前的空地也清理得很干凈。于是,一路輕松地挨個看過去。
·鵬哥(胡鵬),職業城市導賞人
崖墓是漢代流行的鑿山為室、仿生人住宅的墓葬形式。多分布于南方﹐以四川地區為最。樂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的漢代崖墓數以萬計。
漢代人崇尚“向死而生”,人們為營建人生的最終歸宿,不遺余力。按當時的生產力推測,10個人開鑿10年,可開鑿一座中型崖墓,而大型崖墓,可能窮盡一生。
崖墓的格局,有點像現代的單元房。墓室前是一個享堂,類似公共空間,有各種圖案裝飾;然后是數十米深的洞穴,里面再隔出各種側室。一個家族的人,分家別院地埋在一起,同穴而居,又邊界分明,漢人對身后事的安排,頗具現代感。
探照燈照著一尊佛像造像,頭頂光環,手持衣襟,這是我國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之一,對研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途徑,有重要的意義,也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存在提供了佐證。
·已經風化的漢闕
許多崖墓都有漢闕。漢闕的修建是有規定的,貴族才有資格修雙闕。但為什么樂山的崖墓常見到雙闕?在鵬哥看來,答案就一句話:天高皇帝遠。
·千騎夜游圖
崖墓內的許多石刻風化了,但仍有一些清晰可見。一座墓室的享堂右側有一副“千騎夜游圖”,刻的是主人生前夜游的場景。馬車、隨從、宴飲場景都相當完好。左側的圖畫風化嚴重,內容已不可辨。據學術論文所知,這是一副“荊軻刺秦圖”。漢人尚游俠,也不是沒有道理。
崖墓外,有一些現代的磚頭,還有一些鑿洞,大概之前有人居住過。鵬哥說,宋人就喜歡住這種地方,他們把崖墓稱之為“神仙洞”,認為住在里面可以羽化升仙。民國年間還有人住在里面。“因為冬暖夏涼,有點像神雕里的活死人墓,哈哈。”
04/
吃豆腐,走夜路
看完崖墓,去吃西壩豆腐。這家店叫楊氏西壩豆腐,在五通橋區冠英鎮楊家街,距樂山市區11公里,打車大約20分鐘。可能時間較晚,店里沒什么人。
店面很古樸,墻上貼著手寫告示:美食需要時間!菜單也是手寫的,光豆腐就有:麻婆豆腐、腦花豆腐、咸黃豆腐、燈籠豆腐、珙桐豆腐、繡球豆腐、熊掌豆腐、葵花豆腐等十幾種,名字非常優美。老板說,還有很多沒有寫上去。可惜我們人太少,吃不了豆腐宴。
一頓下來,頗為驚艷的一個菜是咸黃豆腐,用咸蛋黃cos蟹黃,味道幾無差別。雪白的豆腐,金色的蛋黃,再加一撮青翠的蔥花,味道和品像都相當美。
突然發現樂山美食的一大竅門:cos,即仿制。仿制不是模仿,而是創新。在一次次的cos中,美食不斷蝶變。難怪樂山那么多好吃的,創造力是關鍵。
吃完豆腐,沿著楊家街散步,街道很安靜,像老家的小鎮。突然發現天空中有光點,大家說可能是飛機,哦,不對,這里也有,那里還有,是星星!
很久沒有見到過星星了,大家都很興奮,于是決定走一走夜路。恰巧這段路沒有路燈,鵬哥的探照燈就派上了用場。
我問鵬哥,導賞這個事,可以一直做下去嗎?
“可以做成終身事業啊,但是做不大。做大就變了,跟導游沒什么區別。城市導賞不同于傳統導游,它把一個城市當成一個博物館來講,更注重主題性、本土性和文化分享。今天的導賞也有很多即興發揮,一半以上是沒有講過的內容。”
大家對今天的行程很滿意,逛吃結合,松緊適宜,紛紛表示,樂山是個好地方,下次還來。
● ● ●
編輯丨Rain
攝影丨Rain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