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狂飆突進的時代,互聯網江湖中從不缺少造勢者的喧囂與顛覆者的宣言。當“顛覆式創新”成為創業者標配的口號,當PPT融資與流量爭奪演變為創新的代名詞,一家名為“深度求索”的科技企業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實驗室里沉默地解析論文,在服務器集群中悄然儲備算力,在代碼世界里搭建通向未來的階梯。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術委員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 。
本文大約3000字,讀完約7分鐘。
在資本狂飆突進的時代,互聯網江湖中從不缺少造勢者的喧囂與顛覆者的宣言。當“顛覆式創新”成為創業者標配的口號,當PPT融資與流量爭奪演變為創新的代名詞,一家名為“深度求索”的科技企業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實驗室里沉默地解析論文,在服務器集群中悄然儲備算力,在代碼世界里搭建通向未來的階梯。
這種近乎固執的專注,最終孕育出令行業震撼的技術突破,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一鳴驚人,也讓市場重新認識到——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于摒棄浮華的沉默時刻,而那些游離于主流視線之外的“邊緣創新”,更需要被尊重與保護。
邊緣創新:被低估的變革火種
在商業史的敘事中,顛覆性技術常被簡化為“天才靈光”或“資本神話”,卻鮮少提及它們在萌芽期的脆弱性。
從個人計算機被視為極客玩具,到新能源汽車被嘲為“概念泡沫”,幾乎所有改變世界的創新在初期都處于邊緣地帶。
DeepSeek的實踐再次印證了這一規律:當行業追逐大模型參數競賽時,它選擇在數據優化、算法輕量化等“非主流”領域深耕;當市場癡迷于應用層變現時,它默默構建底層算力護城河。這種“邊緣創新”的本質,是對技術發展非線性規律的深刻認知——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主流視野之外的“無人區”。
比如,試著在研發手機時走到菜市場里看看,在研究芯片時突然去觀察一下麻辣燙,或許會帶來意外收獲。
先偏離主題,再從研究中發現和主題之間的聯系,往往就是邊緣創新的先兆。
邊緣創新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可能孕育未來的主流技術,更在于它對創新生態多樣性的維護。正如熱帶雨林中高大喬木的生存依賴底層蕨類植物的養分循環,科技革命同樣需要大量“微小創新”作為土壤。若市場只追捧光鮮的“風口”,政策只扶持“確定性賽道”,無異于用單一作物取代生態群落,最終導致創新系統的脆弱化。
保護邊緣:創新生態的生存底線
邊緣創新的生存困境,折射出市場與制度的雙重盲區。
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偏愛“可解釋性”,傾向于用現有框架定義創新價值,導致大量非常規探索被貼上“不切實際”的標簽;而政策設計中的“重點扶持”思維,則可能通過資源傾斜人為制造創新鴻溝。
DeepSeek的突圍之路,恰是對這種扭曲機制的修正:當它選擇在巨頭忽視的領域扎根,實際上是在為整個行業保存“技術基因庫”;當它的成果最終被認可,實質是市場對創新多樣性的一次糾偏。
保護邊緣創新需要構建新的評價尺度。
荷蘭的阿斯麥(ASML)在20世紀80年代投身極紫外光刻技術時,曾被業界視為“堂吉訶德式的瘋狂”,但政府通過持續的基礎研究資助和專利保護制度,為其贏得了試錯空間。這提示我們:對于邊緣創新,既要有容忍“無用之用”的智慧,更需建立容錯機制——包括設立非功利性科研基金、完善小眾技術交易市場、保護非主流知識產權等。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創新達爾文主義”過早扼殺可能性的幼苗。
靜默者的突圍:邊緣與主流的辯證共生
DeepSeek的成功揭示了邊緣創新的進化邏輯:它并非永遠處于體系的末梢,而是通過持續積累實現“從邊緣到主流”的質變。
這種躍遷需要三重突破:
其一,技術層面的“長板效應”,即在細分領域建立絕對優勢;
其二,認知層面的“范式轉換”,如OpenAI通過GPT-3證明大模型的潛力,重構行業技術路線圖;
其三,制度層面的“生態位重塑”,就像特斯拉通過自建超充網絡,將邊緣的電動車技術推向交通革命中心。
這種動態過程要求社會重新理解創新的時空維度。
在空間上,需承認創新網絡中存在“核心—邊緣”的動態結構;
在時間上,需接受邊緣創新往往需要更長的成熟周期。
日本隱形冠軍企業群落的崛起便是明證。
根據2018年五家日本隱形冠軍企業的數據(見表1-1),其營收在2億元到200多億元,有的企業為百人規模,有的則過萬人,人均年銷售收入在100萬~300萬元/(人·年),無一例外它們的市場占有率都很高,最低的都有30%,高的達70%。
在眾多日本隱形冠軍企業當中,幾乎沒有哪家企業將追求“小而美”作為發展目標,無一例外地都追求做細分市場的“老大”,通過一個又一個隱形冠軍產品(單項冠軍產品)實現營收和利潤同步增長——不斷長大,進而持續活下去。
這些日本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注于微型馬達、特種陶瓷等“邊緣”領域,最終成為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技術關節”。
構建守護沉默的文明刻度
對邊緣創新的態度,本質是衡量社會創新成熟度的標尺。
德國之所以能孕育出工業4.0革命,與其“手工業精神”的傳統密不可分——這種文化不僅尊重精密制造,更包容那些看似“笨拙”的漸進式改良。
反觀當下中國,當直播電商的GMV崇拜與硬科技投資的功利主義交織,我們更需要建立一種“慢創新”文化:警惕將創新簡化為“搶風口”,拒絕用商業周期粗暴切割技術生長節律。
一片可持續性創新的土壤,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覺醒:投資者需擺脫“投賽道”思維的束縛,學會發現“非共識價值”;
政策制定者需克制 “有形之手”的干預沖動,轉而搭建公平競爭的制度平臺;
社會大眾則需破除 “成王敗寇”的功利視角,給予創新者更多“無目的性探索”的寬容。
正如生物進化依賴基因突變提供的可能性,人類技術進步同樣需要為“邊緣”保留火種——因為今天某個實驗室里無人問津的代碼,或許正在書寫明天的歷史。
DeepSeek通過技術創新和開源策略,在全球AI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與國際頂尖水平的接軌,還在商業化應用上展現出巨大潛力。
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國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應用領域的整體崛起。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更重要的是,DeepSeek的精彩故事在中國并非孤例。
當基礎設施、資本密度、人才儲備和政策導向形成共振時,單個成功案例會從偶然變為必然,進而演化為可預期的常態。
2023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中,中國以316家僅次于美國(666家),但增速領先(2018-2023年CAGR達28%)。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4年居首(2022年7萬件),其中AI相關專利占比超30%。科創板開市4年培育了500余家上市科技企業,總市值超6萬億元,直接融資通道的暢通加速了技術商業化。
從張江科學城的生物醫藥實驗室,到深圳南山區的硬件創新工坊,無數“沉默中的突破”正在中國大地上不斷發生。它們或許沒有閃耀的估值標簽,卻以扎實的技術積累構筑著創新的地基;它們可能暫時遠離聚光燈,但正是這些邊緣地帶的微光,照亮著科技自立自強的未來之路。
“創新驅動發展”的內涵,不止包含“明星企業”,還有更多苦練內功的隱形冠軍。
守護邊緣創新的沉默力量,不僅是對技術規律的尊重,更是對一個民族創新基因的傳承與延續——因為那些敢于在邊緣地帶扎根的探索者,才是真正托起時代浪潮的深海潛流。■
圖文編輯:李卓然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