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在中國古代被喻為“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醉心竹林、向往竹子“未出土便有節,及凌云常虛心”的君子風范。
魏末晉初(公元240-249)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名士常彈琴賦詩、肆意酣暢于彼時山陽縣竹林之下,留下“竹林七賢”之美談。
歷朝歷代,詠竹之詩頗多。你看唐朝王維歸隱山林、月下獨坐于幽深的竹林間,寫下“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傳世名篇。
元稹也有詠《新竹》之詩云:“新篁才解籜,寒色已青翠。”尾聯則以一句“惟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道出了不論大小,竹節都透著堅貞的品節。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更是以“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以明志,表達了無肉食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無竹之節則庸俗不可醫。
清朝畫竹無數的鄭板橋一生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自有《題畫竹》詩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清朝鄭板橋“竹畫”
而在他的筆下,竹子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韌不拔,也有“寫取一枝清瘦竹,烏紗擲去不為官”的高風亮節……
文人愛竹,自古皆然,以此也孕育出底蘊深厚的中華竹文化,而象征高潔品質的竹子也常與亭臺、樓閣、流水相映成趣,營造出“幽篁夾道、綠竹成蔭”的絕美意境。
明朝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其所撰的《園治》中便寫道:“移竹當窗,分梨為院,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
留存至今的江南園林中如拙政園的“梧竹幽居”、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留園的“碧梧棲鳳”、個園的“春山”、滄浪亭的“翠玲瓏”等無不以竹造景……
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竹景”,堪稱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而歷經漫長歲月不斷衍變的竹器、竹編工藝品,則是將實用性與美感相融為一體。
源遠流長的竹制品,既彰顯中華傳統手藝之美,也承載著豐富的竹文化底蘊。這一點從湘妃竹、梅妃竹、慈竹等不同竹器原料的名稱中就可以看出一二……
01
湘 妃 竹
所謂“湘妃竹”,其名稱來源見于西晉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
這句話說的是相傳舜帝南巡不幸駕崩后,其二妃湘夫人(即堯帝的二女兒)痛哭,淚水灑在竹上形成斑點,故稱之為“湘妃竹”,亦或稱“斑竹”。
清 湘妃竹臂擱
因而在后世的文化傳承中,湘妃竹逐漸成為忠貞愛情與相思的象征,多見于詩詞歌賦中,如“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斑竹一枝千滴淚”等。
傳說固然美好,莖稈較細、高約5-12米的湘妃竹是著名的觀賞竹,其竹竿上遍布大小不一的深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實則是真菌感染或竹螨侵蝕而成。
清 湘妃竹茶籝
質地堅韌細膩、“紫花蠟底”的湘妃竹,素有“一寸湘妃一寸金”之說,古代多制成扇骨、毛筆桿等文人賞玩器物,或融入到門、塌、屏風等制成典雅的湘妃竹家具。
02
梅 妃 竹
梅妃竹也是斑竹的一種,原名“筠竹”,又稱“二號湘妃”,其竹竿上分布的梅花斑看上去與湘妃竹近似,但色澤淺褐更顯淡雅,與青灰色竹地的結合處也比較模糊。
相傳,梅妃竹之名與唐玄宗之妃江采萍(號“梅妃”)有關,其喜梅、氣節若梅,曾盛寵一時。后因楊玉環失寵而淚灑竹上形成梅花狀斑點,故名“梅妃竹”。
梅妃竹茶盤
因此,今人把筠竹取名為“梅妃竹”,也有象征梅花一般高潔孤傲的品性,古時多用于制作簫、笛等樂器,現今也不乏將梅妃竹制成茶臺、茶盤等兼具實用性與美感的工藝品。
03
慈 竹
據《竹譜詳錄》記載:“慈竹,叢生,子母相依。”慈竹正是因竹叢密集,新竹圍繞老竹生長,高低相倚、老少相依似母子,故稱之為“慈竹”,或名“慈孝竹”。
唐朝被尊稱為“詩圣”的杜甫為祖母祝壽而作的詩就以“慈竹”表孝道:“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因而,慈竹承載著母慈子孝、家庭和睦的美好寓意。
而四季常綠的慈竹主干高大挺拔,細長的頂端彎曲下垂如釣絲,因此也被稱為“釣魚慈”;其材質堅韌,既是造紙用材,竹框、竹席、瓷胎竹器等也多用此竹。
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竹子因獨特的形態與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學、園林及竹編工藝品及中占據重要地位,小懂在此就不逐個介紹了。
了解完竹子的文化內涵、園林地位,接下來再跟大家分享下傳統竹編工藝品,小懂此次遠赴云南沉浸式感受非遺竹編制作全過程,方知每一件竹器都來之不易!
非遺竹編制作有多難?
發源于遠古時期的傳統竹編工藝,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改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精制工序:砍竹—清洗—刮青—自然晾曬(半年以上)—蒸煮—選材—破篾—抽絲—編織—定型等。
光是破篾這一道工序就極盡講究,要求將挑選好的原竹按照一樣的粗細比例破成等分的竹條、竹片,確保寬窄一致才行,若是瓷胎竹編則要破成特細的竹絲備用。
源于清道光年間的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細絲工藝品”,以“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為技藝特色,問世沒多久便享有“東方藝術之花”之譽。
2008年,瓷胎竹編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小懂此番云南之行也見證了瓷胎竹編所用的竹絲細如發絲(寬度0.5毫米,厚度0.2毫米)。
這不是一次性抽出來的竹絲,而是經過數百刀的破篾才得以抽出來的特細絲,業內俗稱“百斤竹,八兩絲”,通常需要15年以破竹篾功底的師傅才能破出如此細的竹絲。
而瓷胎竹編的原料也首選質地細膩、竹節長的慈竹,這是由于破篾時沒辦法過節,而是到竹節的地方就破開一截,若是采用其他竹節較短的竹子,抽的細竹絲長度也會比較短。
這無疑會加大竹絲扣瓷的難度,竹絲扣瓷其實就是瓷胎竹編的手法,堪稱眾多竹編技藝中難度最高的一門手藝!以瓷器為胎,用細如發絲的竹絲緊扣瓷胎、依胎成形編織。
而在編織過程中要保證竹絲不能斷裂、錯位,否則就要重新開始編;而根據花紋樣式更換竹絲繼續編織時,還要注意藏好之竹絲,成品不能出現明顯接口,難度相當之高!
在此,小懂精心策劃了云南非遺竹編美器專場,已于2月19日(本周三)晚18:00準時開播,歡迎現在就點擊下方鏈接【觀看直播】一起來感受經緯縱橫的竹器之美~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園治》,計成(明朝);《竹譜詳錄》李衎(元朝)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